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维佳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有孔虫
  • 2篇圆柱
  • 2篇圆柱体
  • 2篇碎石
  • 2篇取样器
  • 2篇柱体
  • 2篇南海北部
  • 2篇浮游有孔虫
  • 2篇采样效率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圆柱状
  • 1篇跃层
  • 1篇柱样
  • 1篇柱样沉积物
  • 1篇温跃层
  • 1篇环境意义
  • 1篇季风
  • 1篇古环境
  • 1篇古环境意义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范维佳
  • 2篇陈荣华
  • 2篇王叶剑
  • 2篇邱中炎
  • 1篇赵泉鸿
  • 1篇高水土

传媒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1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5万年来的表层海水盐度及东亚季风降水被引量:11
2011年
为了探讨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区域降水变化对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利用南海北部191PC柱状样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和镁钙比值,重建了过去5万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海水氧同位素变化。通过分析南海北部淡水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夏季风降水是本研究站位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海平面变化导致的冲淡效应变化并非主导因素。基于此前提,将剩余海水氧同位素作为区域降水变化的指标,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降水量与东亚季风强度在50~10kaB.P.间变化趋势较一致,10kaB.P.以来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南海和西太平洋相关站位的古盐度变化、东亚陆地的干湿变化,结合数值模拟结果,认为50~10kaB.P.之间,北半球大陆冰盖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较强,东亚内陆和南海北部降水同时响应北半球高纬气温变化,表现出冷事件时降水少而暖事件时降水多的特点。而在10kaB.P以来,南海北部和华南地区降水量与东亚季风强度变化趋势相反,表现出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降水量分布的海陆差异特征。此现象与中全新世南北半球夏季辐射呈不对称变化和海陆热容差异导致的温度、水汽重新分布有关。
范维佳陈荣华
关键词:东亚季风
一种粘式碎石取样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粘式碎石取样器,包括主体杆、灌铅重块、取样杯、采样头,主体杆的顶部安装有地质缆挂钩,主体杆上设有若干运输把手,主体杆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架,灌铅重块配合安装在主体杆的外侧,灌铅重块底端和支撑架之间设有环状...
邱中炎王叶剑杨张义潘帅范维佳
文献传递
一种粘式碎石取样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粘式碎石取样器,包括主体杆、灌铅重块、取样杯、采样头,主体杆的顶部安装有地质缆挂钩,主体杆上设有若干运输把手,主体杆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架,灌铅重块配合安装在主体杆的外侧,灌铅重块底端和支撑架之间设有环状取样...
邱中炎王叶剑杨张义潘帅范维佳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191PC柱样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通过对在南海北部陆坡采取的191PC柱状样进行氧碳同位素测试、碳酸钙含量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分析,初步划分了191PC柱状样的地层,并据此讨论了末次冰期以来浮游有孔虫丰度和组合的变化,并利用两种浮游有孔虫古生态转换函数再造了末次冰期以来的表层海水古温度和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且由此反映出南海北部末次冰期以来季风演化的趋势。研究表明,该柱状样底部达到氧同位素III期;末次盛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上升5.7—5.8℃,夏季温度上升1.4℃,温跃层总体呈变深的趋势,冬季混合层深度变浅,而夏季混合层深度变深,同时,表层海水垂直温差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由末次冰期到冰后期,南海北部具有冬季风减弱而夏季风加强的趋势。
范维佳陈荣华赵泉鸿高水土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