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奇军

作品数:68 被引量:201H指数:8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6篇心脏
  • 15篇细胞
  • 13篇瓣膜
  • 11篇手术
  • 10篇动脉
  • 10篇术后
  • 9篇血管
  • 9篇体外循环
  • 9篇外循环
  • 8篇心肌
  • 8篇心脏瓣膜
  • 8篇心脏移植
  • 8篇内皮
  • 7篇骨髓
  • 6篇移植术
  • 6篇主动脉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5篇置换术
  • 5篇种子细胞

机构

  • 65篇第四军医大学...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7篇郑奇军
  • 26篇蔡振杰
  • 25篇俞世强
  • 25篇易定华
  • 23篇刘维永
  • 17篇王红兵
  • 14篇陈文生
  • 13篇崔勤
  • 11篇金振晓
  • 9篇孙国成
  • 8篇欧阳辉
  • 8篇张胜利
  • 8篇刘洋
  • 7篇朱海龙
  • 6篇杨光
  • 6篇顾春虎
  • 6篇程亮
  • 6篇王晓武
  • 5篇赵荣
  • 5篇周更须

传媒

  • 15篇心脏杂志
  • 13篇第四军医大学...
  • 5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胸心血管...
  • 3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世界急危重病...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2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9篇2005
  • 7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CD_(34)^+细胞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骨髓CD3 4 + 细胞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 ,并初步探讨其分化条件。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法从骨髓中提取CD3 4 + 细胞 ,体外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成纤维生长因子 (bF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等诱导分化后 ,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 ,并通过检测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 2 )、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表达和摄取乙酰化 低密度脂蛋白(Ac LDL)情况等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用免疫磁珠法从骨髓中可以提取高纯度CD3 4 + 细胞 ,定向诱导后细胞呈卵石形 ,透射电镜显示细胞内具有特征性的W P小体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相关抗原VEGFR 2、Ⅷ /vWF呈阳性 ,同时细胞摄取Ac LDL。结论 骨髓CD3 4 + 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经VEGF、bFGF、IGF 1等诱导 ,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郑奇军蔡振杰易定华欧阳辉高峰赵建斌刘维永
关键词:骨髓CD34^+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分化VEGFR-2免疫磁珠法分化细胞
819.小主动脉瓣环加宽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瓣环加宽联合瓣膜置换术在细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41例细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瓣环直径为15~21mm),进行主动脉瓣环加宽后再行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了三种方法:...
王红兵郑奇军周更须陈文生蔡振杰刘维永
关键词: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瓣膜
文献传递
小主动脉瓣环加宽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瓣环加宽联合瓣膜置换术在细小主动脉瓣环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41 例细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瓣环直径为15-21mm),进行主动脉瓣环加宽后再行主动脉瓣置换。主动脉瓣环加宽采用了三种方法:改...
王红兵郑奇军周更须陈文生蔡振杰刘维永
文献传递
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外科治疗效果及其相关因素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生物瓣衰坏等原因引起的复发性瓣膜病变进行再次手术的效果和相关因素。方法: 复发性瓣膜病患者331(男143,女188)例,年龄12~73(46±12)岁,两次手术间隔时间2月~25(17±8)年。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143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瓣膜病变复发53例,生物瓣衰坏32例,瓣周漏26例,换瓣术后其它瓣膜病21例,人工瓣膜替换或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17例, 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5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故障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行瓣膜成形术后心内膜炎7例,完全或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术后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6 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术2例。再次手术方式为二尖瓣替换术,主动脉瓣替换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术,三尖瓣替换术,瓣周漏修补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等。结果: 全组共死亡27例,占8.2%,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左心室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功能衰竭。随访259例,随访期6月~21(10±7)年,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189例。复发性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心功能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急诊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长等。结论: 针对再手术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治,适时而妥善的外科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仍可获良好效果。
陈文生段维勋俞世强张金洲郑奇军王红兵易定华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复发性再手术瓣膜替换术瓣膜成形术
应用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将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离、自然扩增后,体外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复合构成组织工程瓣膜(TEHV),观察其生长情况,以评价其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犬的BMSCs,培养扩增,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鉴定;采用本实验室方法构建的生物材料--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为支架,种植犬的BMSCs,静态培养7~10 d;进行组织学切片及扫描、透射电镜观察,并进行机械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分离的BMSCs细胞免疫组化显示SH2、Vimentin、α-SMA(+),CD34、Ⅷ因子、Laminin(-),生长扩增能力强,2周内经3代培养即可扩增到(5.57±0.34)×107细胞数量级;组织工程瓣组织学示活组织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形成;扫描电镜见细胞贴附均匀,透射电镜可见分泌活性的肌纤维细胞样细胞(含actin/myosin纤维、胶原纤维、弹性蛋白);机械力学性能得到保留.结论:使用本方法可以构建成功组织工程心脏瓣膜;BMSCs与去细胞猪主动脉瓣的相容性良好,可以作为种子细胞之一.
欧阳辉刘维永陈文生李悟卫向阳顾春虎宿学家郑奇军
关键词:干细胞种子细胞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经验 .方法 :2 0 0 0 0 1 / 2 0 0 3 1 0施行 2 6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术后1 7例采用他克莫司 (FK5 0 6 )、霉酚酸酯 (MMF)及泼尼松组成的三联疗法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9例采用环孢素 A(CsA)、霉酚酸酯 (MMF)及泼尼松三联疗法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结果 :死亡 3例 ,存活 2 3例 ,生活质量良好 ,其中 6例发生了 1 1次急性排异反应 ,经冲击治疗后逆转 .但同时出现一些药物副作用 ,如肾功能损害、高血压、高血糖等 .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采用FK5 0 6 ,MMF及泼尼松新三联或CsA、MMF及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良好 。
郑奇军蔡振杰俞世强王晓武刘维永
关键词:心脏移植免疫抑制移植物排斥
小型猪体外循环动物模型建立及麻醉管理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小型猪体外循环(CPB)实验模型的建立和麻醉管理。方法:小型猪12头,全麻诱导插管后,应用全血冷灌方法建立中低温阻闭升主动脉的体外循环模型,并于围CPB期进行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2、SvO2)、血细胞比容(Hct)及乳酸水平(Lac)测定,同时监测围CPB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转流过程中SaO2、SvO2均在正常范围,Lac水平随CPB时间延长,显著升高,Hct在CPB后呈中度稀释,平均血压在CPB后自主循环恢复后经过较短时间恢复到正常范围内。结论:全血冷灌法建立的小型猪CPB模型,可做为CPB条件下开展研究的动物模型。
金艳陈敏金振晓郑奇军王新利赵堃崔勤
关键词:小型猪体外循环麻醉
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总结既往有二尖瓣闭式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及生物瓣失功能等的患者再次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5年8月,实施心脏瓣膜病再次手术221例,其中急症手术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后再狭窄105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术后复发性瓣膜病变37例,瓣周漏29例,生物瓣衰败18例,其他瓣膜再发病变11例,人工瓣膜机械功能障碍9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7例,人工瓣膜心内膜炎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二尖瓣置换、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置换。两次手术间隔时间1~21年。结果全组术后死亡19例,占8.6%。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与肾功能衰竭,其中急症手术8例中死亡3例,术前心功能Ⅳ级者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为14.5%(9/62例)。结论瓣膜病再次手术危险因素包括急症手术、术前心功能差、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长等。针对这些因素积极防治,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郑奇军易定华俞世强陈文生李彤王红兵蔡振杰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扩张术瓣膜成形术瓣周漏
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总结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的诊断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2例一侧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主动脉9例,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主动脉3例;病变为单纯一侧肺动脉起源异常6例,另6例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法乐氏四联症。1例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和异常起源肺动脉环缩术外,11例行矫治术,利用心包与人工材料补片(6例)、人工血管(4例)或同种管道(1例)连接。结果: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分别是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和室性心律失常。术后随访8~84(48±19)月,晚期死亡1例,于术后3年死于右心功能衰竭。余均存活,无远期并发症,肺动脉瓣上、吻合口及肺动脉分支亦无明显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右室造影和主动脉造影或超声心动图结合多排CT检查是诊断一侧肺动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首选与伴发畸形一期矫治手术矫治。
陈文生郑奇军孙国成王红兵朱海龙崔勤易定华
关键词:肺动脉
窦房结细胞和心室肌细胞混合培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赵璧君刘洋金振晓张金洲郑奇军顾春虎易定华
关键词:细胞培养窦房结动作电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