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金秀

作品数:61 被引量:194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柳州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1篇背俞
  • 17篇针疗
  • 17篇针疗法
  • 17篇指针疗法
  • 13篇便秘
  • 10篇梗阻
  • 10篇梗阻型
  • 10篇出口梗阻
  • 10篇出口梗阻型
  • 9篇疗效
  • 8篇食管
  • 8篇胃食管
  • 8篇流病
  • 8篇反流
  • 8篇出口梗阻型便...
  • 6篇食管反流
  • 6篇食管反流病
  • 6篇仲景
  • 6篇萎缩性
  • 6篇萎缩性胃炎

机构

  • 53篇柳州市中医院
  • 16篇广西中医药大...
  • 16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南宁市妇幼保...

作者

  • 61篇韦金秀
  • 51篇周晓玲
  • 50篇谢胜
  • 39篇侯秋科
  • 10篇刘园园
  • 9篇张越
  • 9篇税典奎
  • 9篇覃婧
  • 9篇李灿
  • 9篇梁谊深
  • 8篇陈峭
  • 6篇刘莹
  • 6篇颜春艳
  • 5篇徐宏
  • 5篇刘礼剑
  • 5篇蒋应玲
  • 5篇赵正孝
  • 4篇李泽鹏
  • 3篇欧阳波
  • 2篇杨得志

传媒

  • 5篇辽宁中医药大...
  • 5篇中华中医药学...
  • 3篇时珍国医国药
  • 3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世界中医药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河北中医
  • 1篇山西中医
  • 1篇山东中医杂志
  • 1篇河南中医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江西中医药
  • 1篇广西中医药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10篇2015
  • 16篇2014
  • 20篇2013
  • 5篇2012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仲景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后期的结果,腹水是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的常见并发症,西医对此并发症的治疗通常包括:限盐、限水、利尿、补充白蛋白、穿刺放腹水、抗感染等,往往远期预后效果差,治疗难度大。而中医在这方面有明显...
周晓玲谢胜韦金秀刘礼剑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疗效评价
不同干预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案对肝硬化大鼠模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手段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术治疗肝硬化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肝硬化大鼠模型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BMSCs门静脉移植组、BMSCs门静脉移植联合注射集落刺激因子组、BMSCs门静脉移植联合济生肾气汤灌胃组,每组各10只。治疗后每周分别取血测定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所有死亡的大鼠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和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肝细胞组织损伤和纤维化情况。结果:肝功能、肝纤维化、病理组织分级评分的比较上:三组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BMSCs配合注射G-CSF移植组、联合济生肾气汤移植组与单行BMSCs移植相比,具有统计学学意义(P<0.05);联合济生肾气汤移植组与配合注射G-CSF移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干预手段的BMSCs移植术对大鼠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病理组织学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其中联合济生肾气汤的BMSCs移植组作用最优,比单行BMSCs移植组和配合注射G-CSF移植组更能有效促进肝脏组织的修复。
刘莹周晓玲谢胜陈峭侯秋科李泽鹏李灿韦金秀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济生肾气汤肝硬化
六气背俞贴敷疗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再次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螺旋杆菌(HP)是一种定居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致病菌,研究表明,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并已被认定为为明确的人类致癌因子.六气背俞贴敷疗法正是结合了经络学...
张志杰陈峭周晓玲侯秋科覃婧韦金秀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疗效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健康的功能性疾病,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有一定优势。文章从该病病因病机、脏腑论治、辩证论治、中医外治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功能性便秘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
谢胜韦金秀周晓玲
养颜祛斑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养颜祛斑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包括炙黄芪、党参、炒白术、当归、炒白芍、陈皮、柴胡、升麻、炙甘草、熟地黄、肉桂、砂仁、龟甲胶、鹿角胶、黄精、红花、桃仁、牛膝、枸杞子、生牡蛎、黄柏、紫河车、知母、生...
谢胜周晓玲侯秋科韦金秀
文献传递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肛门直肠压力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目的:采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患者,通过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肛门直肠压力、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达到探讨二者相关性目的.方法...
谢胜韦金秀周晓玲侯秋科
关键词:出口梗阻型便秘肛门直肠压力
仲景经方治疗郁病初探
郁病发病率不断增加,郁病的治疗倍受重视,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对郁病的治疗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将其分类整理并结合临床治疗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倡导重视经方的运用,并重视个体化的治疗.指出《金匱心典&#183;徐序...
谢胜韦金秀周晓玲侯秋科刘礼剑
关键词:郁病仲景经方疗效评价
背俞指针疗法对OOC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韦金秀谢胜周晓玲侯秋科刘园园欧阳波杨成宁廖婷
关键词:便秘出口梗阻型
仲景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采用仲景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仲景当归芍药散合猪苓汤治疗,2组治疗1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周晓玲谢胜韦金秀刘礼剑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
“以俞调枢”法对胃肠动力障碍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其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以俞调枢”法干预治疗ICC缺失模型大鼠胃肠动力及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的影响,探索该疗法改善胃肠动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ICC缺失模型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模型治疗组各30只,同时设空白组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空白治疗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日固定22min,不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空白治疗组、模型治疗组每日固定22min,并实施背俞指针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并比较4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经络均温等指标。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升高,小肠推进比率显著下降(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降低(P<0.05);(2)空白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在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比、任督二脉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等方面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3)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治疗组其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比率显著升高(P<0.01),其任脉和督脉的主要穴位均温、经络均温均得以升高(P<0.05)。结论:“以俞调枢”法具有较好的改善胃肠动力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任督二脉经气的运行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峭谢胜周晓玲宋征福马高峰税典奎覃婧侯秋科颜春艳刘珊覃凤传刘礼剑韦金秀刘静
关键词:胃肠动力障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