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朋彬

作品数:9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石家庄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衰竭
  • 4篇肝炎
  • 3篇乙型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 2篇血清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预后
  • 2篇细胞
  • 2篇慢加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Β2微球蛋...
  • 1篇血浆
  • 1篇血浆置换
  • 1篇血清IFN-...

机构

  • 8篇石家庄市第五...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唐山市丰润区...

作者

  • 8篇高朋彬
  • 4篇秦浩
  • 3篇郑欢伟
  • 2篇孟明辉
  • 2篇吴凤影
  • 2篇张建集
  • 2篇王德华
  • 2篇阎双缓
  • 2篇赵晓彦
  • 1篇张红霞
  • 1篇唐亚芳
  • 1篇李明慧
  • 1篇张璐
  • 1篇陈翠英
  • 1篇王素平
  • 1篇李昱晓
  • 1篇王晓静
  • 1篇吴云忠
  • 1篇吴淑玲
  • 1篇宋海燕

传媒

  • 3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肝脏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肝脏病杂...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免疫功能及肝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5
2020年
目的观察半量血浆置换(L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ACLF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E组、PE+DPMAS组和LPE+DPMAS组,每组43例。PE组给予单纯PE治疗,PE+DPMAS组给予全量PE(2500~3000 ml)联合DPMAS治疗,LPE+DPMAS组给予半量PE(1200~1500 ml)联合DPMAS治疗,治疗7 d,分析各组炎性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功能变化,并评价短期疗效。结果3组均无患者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比较,PE+DPMAS组、LPE+DPMAS组高于PE组(χ^2/P=7.527/0.000);治疗后PE+DPMAS组、LPE+DPMAS组IL-10、TGF-β高于PE组(F/P=18.241/0.000、41.535/0.000),IL-6、TNF-α、CRP低于PE组(F/P=39.267/0.000、64.026/0.000、58.570/0.000);PE+DPMAS组、LPE+DPMAS组CD^4+、CD^4+/CD^8+高于PE组(F/P=6.297/0.002、7.502/0.001),CD^8+低于PE组(F/P=4.873/0.009);PE+DPMAS组、LPE+DPMAS组TBil、DBil、ALT低于PE组(F/P=14.168/0.000、31.911/0.000、21.816/0.000),PTA高于PE组(F/P=16.138/0.000);治疗后PE+DPMAS组、LPE+DPMAS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联合DPMAS治疗ACLF患者效果优于单独PE治疗,能更好地抑制炎性反应,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肝功能恢复;且半量PE联合DPMAS与全量PE联合DPMAS治疗效果相当。
秦浩王洋魏金刚高朋彬吴凤影任飞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T淋巴细胞亚群
内科综合治疗HBV-ACL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HBV-ACLF内科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结果内科综合治疗有效98例,无效42例,死亡23例。有效组肝硬化病史、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肝性脑病(OR=1.869,95%CI=1.073~3.256)、消化道出血(OR=3.478,95%CI=1.621~7.462)、肝肾综合征(OR=4.141,95%CI=1.031~5.091)、INR(OR=3.081,95%CI=1.497~6.341)、Scr(OR=2.817,95%CI=1.629~4.871)和MELD评分(OR=1.305,95%CI=1.194~1.426)是影响其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HBV-ACLF内科综合疗效肯定,恩替卡韦联合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提高疗效,而对于合并并发症、肝功能下降及MELD评分升高者,内科治疗效果较差。
高朋彬郑欢伟赵晓彦王德华秦浩孟明辉张建集闫双缓
关键词:预后转归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和30例慢性HBV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LR4及IL-6水平分别为13.5±4.6 MFI和80.5±36.5ng/L,均高于正常人(P<0.01);慢性HBV携带者TLR4水平为3.8±1.8MFI,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IL-6水平为45.6±36.8ng/L,明显升高(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LR4表达与IL-6水平呈正相关(γ=0.768,P<0.01),而HBV携带者TLR4表达与IL-6水平无显著性相关(γ=-0.775,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TLR4表达及IL-6水平随着Child分级升高而依次升高。结论 TLR4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及进展相关。
阎双缓陈翠英王素平唐亚芳宋海燕耿建章王晓静高朋彬
关键词:肝硬化乙型肝炎白细胞介素6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清IFN-γ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基因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2017年5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6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采用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IFN-γ基因多态性位点+874T/A和+2109A/G基因型,采用x 2检验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IFN-γ基因SNP位点+874T/A和+2109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在IFN-γ+874T/A位点,ACLF患者TT基因型为4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56.7%,而AA基因型为3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3.3%(P<0.05),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ACLF患者T等位基因频率为5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71.7%,而A等位基因频率为4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28.3%(P<0.05);在IFN-γ+2109A/G位点,ACLF患者显性等位基因纯合子AA基因型频率为53.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66.7%,隐性等位基因纯合子GG基因型频率为2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P<0.05),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面,ACLF患者A等位基因频率为6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8.3%,而G等位基因频率为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N-γ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发生ACLF可能存在某种关系,其中IFN-γ基因+874T/A位点中的A等位基因和+2109A/G位点中的G等位基因可能是患者发生HBV-ACLF的风险等位基因,监测外周血IFN-γ基因多态性对及时准确地预测ACLF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高朋彬赵晓彦王德华秦浩孟明辉张建集闫双缓郑欢伟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Γ-干扰素基因多态性
抗-HBc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随着近几年双抗原夹心法定量检测抗-HBc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抗-HBc在反映机体抗病毒能力方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简述了抗-HBc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抗-HBc检测的新趋势,总结了血清中抗-HBc的水平与病毒抗原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有关,以及在抗病毒治疗前检测基线抗-HBc可有效预测抗病毒疗效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指出仍需深入研究抗-HBc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王慰赵召霞李昱晓戎军高朋彬郑欢伟赵彩彦
戊型肝炎肝衰竭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高朋彬赵晓彦秦浩吴凤影钟海振王琳贾慧娜李树娟
关键词:肝衰竭戊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
肝功能正常的CHB患者应用Peg-IFN-α 2a抗病毒治疗致HBsAg低于检测下限1例
2014年
我国HBV感染者基数庞大,据推测,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CHB患者约2000万例。HBV携带者与CHB患者的区别主要为后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肝组织学检查肝细胞有炎症改变。肝组织学检查为有创操作,具体实施率较庞大的基数而言微乎其微。
高朋彬路遥申戈吴淑玲常敏吴云忠张璐李明慧谢尧
关键词:肝组织学检查肝组织活检
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观察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肾功能早期损伤的检测指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治疗的血清肌酐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303例进行调查,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A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B组)及HBV相关肝衰竭组(C组)。进行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白蛋白(MA)、血清胱抑素C(CysC)及血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结果 3组间比较,A组患者eGFR高于B组及C组,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MA在3组均为异常,但3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P>0.05)。A组血β2-MG低于B组及C组(P<0.05),B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CysC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eGFR异常率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尿MA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β2-MG异常率低于B组及C组(P<0.05),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CysC异常率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中,尿MA、血β2-MG及血清CysC在反映肾损伤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尤其血清CysC及血β2-MG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互为补充,为临床更早发现肾功能受损有重大意义。
阎双缓何立芳陈永良张红霞高朋彬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血Β2微球蛋白血清胱抑素C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