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丽
- 作品数:9 被引量:7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外秦淮河疏浚后底泥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被引量:7
- 2008年
- 利用GC-MS对外秦淮河疏浚后3个月及6个月采集的13个底泥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3个月底泥中PAHs含量较低,疏浚后6个月PAHs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疏浚对减少水体底泥污染确实有效果,但保持时间不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富集后污染物含量会发生回复现象,外源输入和河道沉积物内源释放对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PAHs含量有较大的贡献. 草场门和集庆门河段处底泥中PAHs含量较高. 底泥中的PAHs以4~6环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低环PAHs所占比例春季比冬季高. 根据PAHs中特殊组分(菲/蒽和荧蒽/芘)比例(ω(Phe)/ω(An), ω(Flu)/ω(Pyr))判断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石油产品燃烧.
- 杨雪贞樊曙先汤莉莉黄红丽谢学俭李芳
- 关键词:外秦淮河底泥多环芳烃疏浚
- 南京雾天近地层气溶胶PM_(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研究
- <正>多环芳烃(PAHs)是环境中一类持久性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大气环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1,2]。吸附在气溶胶粒子表面的有机分子比气相中参与均相反应的分子有更大反应活性,增加粒子表面的亲水性能,
- 樊曙先黄红丽顾凯华张红亮
-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多环芳烃粒径分布
- 文献传递
- 南京雾过程PM<,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特征研究
- 本文研究了南京雾天PM10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特征和雾过程对其粒径分布的影响。于2007-11-15~2007-12-30在南京北郊进行了PM10分8级粒径多环芳烃(PAHs)成分连续样品采集,用GC-MS分析其中16种...
- 黄红丽
- 关键词:PM10多环芳烃粒径分布GC-MS分析
- 文献传递
- 南京冬季雾水金属元素及水溶性阴离子浓度特征被引量:14
- 2009年
- 2007-11-15~2007-12-31期间在南京北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采样点,对出现的6次浓雾过程进行了分时段雾水样品采集,并使用ICS-2000离子色谱仪和IRISIntrepid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雾水中5种水溶性阴离子和14种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南京6次浓雾过程雾水pH值在4.64~6.88之间;;水溶性阴离子平均浓度以SO24-最高(2864.9μmol·L-1),其次是Cl-(1584.4μmol·L-1)和NO3-(736·0μmol·L-1);;含量较高的金属元素有Ca、K、Na、Mg、Al和Zn;;雾水重金属元素Cu、Ni、Pb、Cd和Cr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30、1.46、0.42、0·41和0.37μmo·lL-1;;雾水金属元素浓度在雾的初始时段表现较高,随着雾的持续发展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但日出后的上班早高峰时段又出现很明显的升高;;雾水NO2-浓度值表现为夜间浓度较高而日出后浓度很低或消失,夜、昼变化非常大;;通过对比雾水和雨水pH平均值发现,雾水pH平均值是6.20,雨水pH平均值为4.91,小于酸雨指标值5.6,酸度较强;;雾水电导率是雨水的10.5倍,雾水的重金属元素Cd、Cr、Ni、Cu、Pb以及强致酸水溶性阴离子SO42-、NO3-、Cl-的浓度均远远高于雨水,说明雾区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比降雨天气更高.
- 樊曙先杨雪贞樊韬韩锋黄红丽
- 关键词:雾水金属元素水溶性阴离子
- UV-B辐射与酸雨胁迫对生菜生理特性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6年
- 酸雨和紫外辐射的增强是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日前研究的热点。以生菜(lactuea)为实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UV-B(280-320nm)辐射与模拟酸雨(AR)的胁迫对生菜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的增加降低了生菜植株的蒸腾速率、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质量分数,且下降幅度随紫外辐射的增强而增大。UV-B辐射的增加提高了生菜叶片中类黄酮的含量,其增加幅度随紫外辐射的增强而增大。酸雨对生菜的蒸腾速率、叶绿素的质量分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酸雨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大.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的增加,叶片中的水的质量分数持续降低,而抗坏血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存在一个使品质发生突变的阈值范围.酸雨使得生菜中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增加,并且增加幅度随pH值的减小而增大;随着酸雨酸度增强,植株中水质量分数持续降低;酸雨使生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分数先减小后增加。在UV-B和酸雨的共同作用下,只有对类黄酮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他指标表现不明显,但是可以看出复合作用下指标含量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一因子的胁迫.并且下降幅度受UV-B辐射强度和酸雨pH的影响。
- 赵晓莉胡正华徐建强郑有飞肖琼黄红丽
- 关键词:UV-B辐射酸雨生菜生理特性
- 雾过程对大气气溶胶PM_(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0年
- 在雾天气高发期采集大气气溶胶可吸入粒子(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这些样品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雾区近地层大气中PM2.1(Dp<2.1μm)和PM9.0(Dp<9.0μm)的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增加,雾过程改变了PM2.1的昼、夜浓度变化特征;雾前、雾中与雾后大气气溶胶PM10中16种优控PAHs主要分布在比表面积较大的细粒子上,平均有83.04%PAHs分布在Dp<2.1μm的范围内,雾中1.1~2.1μm粒子的16种多环芳烃总浓度(∑16PAHs浓度)明显增加,Dp<0.65μm粒子的∑16PAHs浓度略有降低,说明雾过程对细粒子中∑16PAHs的浓度分布产生明显影响;雾前、雾中与雾后白天时间段,PM10分级粒子的∑16PAHs积聚模态分布出现较大差异,雾中积聚模态峰位置与雾前与雾后相比向较大粒径偏移;一次连续雾过程中,白天的∑16PAHs积聚模态峰位置随着雾的持续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并停留在1.1~2.1μm;夜间的∑16PAHs积聚模态峰位置没有变化,均在1.1~2.1μm,说明PM10∑16PAHs的粒径分布受雾过程持续时间影响较大.
- 樊曙先黄红丽顾凯华李红双朱彬张红亮范洋
- 关键词:多环芳烃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
- 南京北郊雾天PM_(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特征被引量:19
- 2009年
- 为研究雾天PM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特征,2007-11-15-2007-12-30在南京北郊进行了PM10分8级粒径多环芳烃(PAHs)成分连续样品采集,由同步气象观测资料选出雾天与晴天样本作为对比,用GC-MS分析其中16种PAHs含量.雾天夜间PM2.1和PM9.0平均质量浓度为120.34μg·m^-3215.92μg·m^-3接近白天PM2.1(126.76μg·m^-3和PM9.0(213.41μg·m^-3,昼、夜基本没有变化;晴天夜间PM2.1和PM9.0平均质量浓度为71.45μg·m^-3114.33μg·m^-3高于白天PM2.1(41.02μg·m^-3和PM9.0(74.38μg·m^-3,昼、夜变化很明显;雾天PM2.1∑16PAHs为49.97 ng·m^-3,是晴天(33.30 ng·m^-3)1.50倍,PM9.0∑16PAHs为59.45 ng·m^-3,是晴天(40.80 ng·m^-3)1.46倍;PM2.1和PM9.0中PAHs单体平均浓度均为荧蒽最高,且雾天(PM2.1为7.98 ng·m^-3,PM9.0为9.99 ng·m^-3)高于晴天(PM2.1为5.23 ng·m^-3,PM9.0为6.77 ng·m^-3);雾天PM2.1和PM9.0中苯并[a]芘的浓度为1.77ng·m^-3和1.99 ng·m^-3,高于晴天(PM2.1为1.46 ng·m^-3,PM9.0为1.84 ng·m^-3).结果表明,雾过程加重了近地面大气PM2.5和PM10的污染;雾天与晴天PM10∑16PAHs粒径分布的昼夜特征与PM10在2种天气系统下粒径分布的昼夜特征基本一致,均为双峰型分布,分别位于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粒子.白天雾过程对PM10及PM10∑16PAHs的粒径分布影响比较大,夜间雾过程则对其没有太大影响.
- 樊曙先黄红丽樊韬汤莉莉杨雪贞李红双
- 关键词:PM10多环芳烃粒径分布
- 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Pb,Cu和Zn与PAHs的复合污染被引量:10
- 2008年
- 分析了外秦淮河丰水期表层底泥中Pb,Cu,Zn及PAHs的含量分布.结果表明:草场门河段底泥中Pb,Cu,Zn和PAHs的含量都达到了最大值,污染最为严重.Pb和Cu显著相关,具有相似的化学行为.三汊河口至集庆门河段的PAHs主要来自石油类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低温、中温)或天然成岩过程,而凤台桥至秦虹大桥河段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与裂解.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Pb与二环和五环PAHs的相关性显著,易发生交互作用.
- 杨雪贞樊曙先汤莉莉黄红丽谢学俭李芳
- 关键词:PAHS底泥外秦淮河
- 秦淮河疏浚底泥土地投放对投放土壤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疏浚底泥投放对投放土壤的影响。[方法]以蔬菜(苋菜和空心菜)、牧草(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粮食作物(大豆和玉米)为投放对象,研究秦淮河南京市区段疏浚底泥不同比例投放对投放土壤的影响。[结果]牧草植物土培后土壤中全氮含量比其他2类植物高。3类植物土培后土壤中氨氮含量的最大值为3.1~11.7mg/kg。粮食作物土培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比其他2类植物低的多。植物栽培后,土壤中全磷含量的最大值均大于751.5mg/kg,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均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最大值为18.2~25.0g/kg。[结论]该研究为筛选合适的疏浚底泥投放对象和研究疏浚底泥土地投放的生态风险提供了依据。
- 黄红丽樊曙先汤莉莉杨雪贞谢学俭李辉胡宁
- 关键词:疏浚底泥有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