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晓玲

作品数:5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电针
  • 4篇穴位
  • 3篇镇痛作用
  • 3篇背角
  • 2篇电针疗法
  • 2篇电针镇痛
  • 2篇针刺
  • 2篇针刺镇痛
  • 2篇针疗
  • 2篇针疗法
  • 2篇镇痛
  • 2篇神经元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背角神经元
  • 1篇电针穴位
  • 1篇穴位特异性
  • 1篇针灸
  • 1篇针灸疗法
  • 1篇针穴

机构

  • 5篇中国中医研究...

作者

  • 5篇徐卫东
  • 5篇何晓玲
  • 5篇张守信
  • 4篇刘乡
  • 4篇朱兵

传媒

  • 4篇针刺研究
  • 1篇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0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穴位电针对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抑制作用的广泛性和特异性被引量:14
1993年
实验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不同强度及不同穴位的电针对该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低强度(2V)电针与痛刺激近节段的下肢穴“足三里”对会聚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头面部的远节段穴“下关”则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特异性。高强度(18V)电针分别给予“足三里”或“下关”对该神元的伤害性反应均可引起明显而持久的抑制作用。表现出穴位镇痛的广泛性。
何晓玲朱兵刘乡徐卫东张守信
关键词:伤害性反应电针镇痛
电针穴位镇痛作用的广泛性与中缝大核的关系被引量:3
1994年
徐卫东刘乡朱兵何晓玲张守信
关键词:电针疗法穴位镇痛中缝大核
电针对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镇痛作用的穴位特异性和广泛性被引量:14
1995年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徐卫东刘乡朱兵何晓玲张守信
关键词:针刺镇痛穴位电针疗法三叉神经
电针对三叉背角会聚神经元镇痛作用的广泛性和特异性的中枢机制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实验用Wistar大鼠 ,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面颊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 2V和 1 8V分别低和高于C纤维阈值的两种强度电针“足三里”或“下关”穴 ,观察对此会聚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及损毁中缝大核 (NRM )后的变化。损毁NRM后低强度 (2V)电针“下关”穴 ,对伤害性反应从针中到停针后 2 5min ,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 .0 5~ 0 .0 0 1 ) ,与损毁NRM前相比 ,抑制幅度稍低。而低强度电针“足三里”穴 ,与NRM损毁前的电针效应相类似 ,无论是针中还是针后都无此镇痛效应。损毁NRM后高强度 (1 8V)电针“下关” ,从针中到停针后 2 0min对会聚神经元痛反应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0 1 ) ,但与损毁前相比抑制作用减弱。而 1 8V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在损毁NRM后消失 ,与NRM损毁前电针此穴明显镇痛的效应相比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近痛源部位的“下关”穴电针镇痛效应 ,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节段内痛抑制机制实现的。高强度 (1 8V)电针虽与NRM有一定关系 ,但并不完全依赖于NRM的完整 ,表明“下关”镇痛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 ,而远神经节段穴位“足三里”强电针(1 8V)所引起的镇痛作用则与NRM关系密切。表明远隔穴位针刺的广泛性镇痛作用可能必须通过脊髓上NRM?
徐卫东刘乡朱兵何晓玲张守信
关键词:电针镇痛
强电针穴位对背角神经元镇痛效应广泛性的中枢机制被引量:45
1995年
实验用雄性大鼠,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T12-L1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后爪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观察到低强度(2V)电针作用于与痛源接近的“足三里”穴对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远隔穴位“下关”穴则无效。而当采用超过C类纤维阈值18V电针时,则远隔穴位“下关”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表现为强电针穴位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而损毁NRM后,强电针(18V)远节段“下关”穴的镇痛作用消失,而近节段“足三里”穴无论是强(18V)或弱(2V)电针,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此效应也被削弱,这表明远节段“下关”强电针的镇痛作用的广泛性可能主要由伤害性刺激通过脊髓上NRM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实现的。而2V电针近节段穴位的镇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镇痛机制实现的,但也有脊髓上镇痛机制参与。
何晓玲刘乡.朱兵徐卫东张守信
关键词:针灸疗法针刺镇痛穴位背角神经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