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刁美

作品数:78 被引量:346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4篇腹腔
  • 34篇腹腔镜
  • 20篇手术
  • 20篇先天
  • 20篇先天性
  • 20篇小儿
  • 18篇外科
  • 18篇囊肿
  • 17篇胆总管
  • 16篇胆总管囊肿
  • 16篇畸形
  • 16篇肛门
  • 13篇闭锁
  • 12篇胆道
  • 12篇直肠
  • 10篇切口
  • 10篇吻合术
  • 8篇腹腔镜辅助
  • 8篇肛门成形
  • 8篇肛门成形术

机构

  • 54篇首都儿科研究...
  • 20篇首都儿科研究...
  • 4篇贵州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和睦家医...
  • 2篇贵阳医学院附...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贵阳医学院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莫纳什大学
  • 1篇帝京大学

作者

  • 78篇刁美
  • 77篇李龙
  • 31篇张金山
  • 29篇李颀
  • 24篇刘树立
  • 24篇明安晓
  • 17篇李旭
  • 17篇张军
  • 17篇侯文英
  • 15篇叶茂
  • 14篇董宁
  • 10篇郑伟
  • 8篇魏延栋
  • 8篇孔赤寰
  • 7篇叶辉
  • 7篇李胜利
  • 6篇刘雪来
  • 6篇陈震
  • 5篇管考平
  • 5篇刘垚

传媒

  • 36篇中华小儿外科...
  • 11篇临床小儿外科...
  • 5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现代手术学杂...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7篇2013
  • 13篇2012
  • 7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1999
  • 1篇1998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技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手术要点及技巧被引量:7
2019年
近年来,为实现视觉无瘢痕的微创目标,经脐单切口腹腔镜手术逐步在小儿外科应用。难点包括:第一,器械和腔镜几乎平行,如何建立器械成角减少碰撞;第二,缺少一助辅助,游离和吻合困难;第三,脐部切口疝和感染。通过套筒隧道建立及放置,接力式悬吊等技术改进,成功使用传统器械完成经脐单切口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并推广应用于各种复杂型胆总管囊肿,包括新生儿,巨大胆总管囊肿,二次/二期手术,穿孔胆总管囊肿。大样本对比研究证实其安全有效,疗效和传统四孔腹腔镜手术相似,且达到视觉无瘢痕的目标,可作为胆总管囊肿外科治疗选择之一。
刁美李龙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囊肿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合并共同管内蛋白栓的诊断和处理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合并共同管蛋白栓的诊断和清除方法。方法2001年6月至2009年1月,在收治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203例患儿中,经手术前超声、CT、MRCP和术中胆道造影检查发现22例合并胰胆合流异常患儿的共同管内有蛋白栓存在,年龄1岁8个月至12岁,平均6.1岁。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中蛋白栓的清除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术后症状、生化检测和胆道改变进行随访。结果22例患儿均以腹痛症状为主,并发呕吐,其中13例患儿合并黄疸,2例囊肿穿孔。19例患儿腹痛的发作期,血和尿中的胰淀粉酶升高。术中胆道造影22例均发现共同管内充盈缺损和扩张,胰管显影,其中9例合并胰管扩张。采用插管和尿道镜冲洗清除后,共同管的直径回缩,胰管不再显影。蛋白栓非常脆软,很容易被水流的冲力破碎成较小的颗粒。经再次共同管造影证实,蛋白栓清除干净。其中8例经小儿尿道镜直视下证实蛋白栓清除干净。患儿随访3个月至8年,22例患儿经血生化和超声检查,无胰淀粉酶升高和再发共同管和胰管内结石者。结论1岁以上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以腹痛为主,发作时血和尿中的胰淀粉酶升高,影像学共同管充盈缺损和扩张者,应怀疑共同管内蛋白栓。术中胆道造影是可靠的诊断方法。插管冲洗或尿道镜下清除蛋白栓安全有效,远期预后好。
李龙张金山孙海林袁新宇刘树立刁美张军
关键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胆囊结肠吻合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探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 探索胆囊结肠Y型吻合胆汁部分分流术治疗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技术和疗效.方法 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对8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患儿行胆囊结肠Y型吻合胆汁部分分流术,男7例,女1例.年龄12~69个月,平均31.5个月.7例患儿手术前表现为持续黄疸和奇痒,高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浓度51.5~185.5 μmol/L)和高胆汁酸血症(血清总胆汁酸浓度251.8~528 μmol/L),1例患儿仅表现为奇痒,高胆汁酸(血清总胆汁酸浓度376.5μmol/L),而血胆红素正常(6.2 μmol/L).手术前GGT均低,平均27.2 U/L(5~32 U/L).8例患儿在横结肠起始部横断结肠肠管及系膜三级血管弓,保留二级血管完好无损,在横结肠的脾曲肠系膜对侧横行切开肠管的1/2管腔,用5-0 PDS可吸收缝线将结肠肝曲的近端与结肠脾曲行端侧吻合,单层连续缝合.然后在胆囊底的游离面沿着胆囊的长轴根据结肠的口径劈开胆囊,最后将横结肠近端与胆囊底行端侧吻合.结果 8例患儿术中经胆囊造影检查显示,肝内外胆道直径和形态均在正常范围.2例开放手术完成,6例腹腔镜手术完成.术中取横结肠胆支长度14~25.5 cm,平均20.6cm.手术时间135~185min,平均166m in;出血不多,无术中或手术后需要输血者.8例患儿手术后黄疸和奇痒症状全部消退,其中黄疸消退时间为7~20 d;奇痒消退时间最快为术后第三天,7例患儿2周内逐渐减轻消失,另外1例逐渐减轻,无明显诱因反复数次后1年之内彻底消失.随访3~88个月,无黄疸和奇痒再发者.手术后3个月,AST和ALT均在正常范围.全消化道造影检查,未见结肠Y型胆支结肠反流显影者;经肛门钡灌肠检查中,未见造影剂反流胆总管显影者.手术前患儿排便次数为2~10次/d,平均4次/d.手术后1例患儿合并腹泻,其他7例患儿均排黄软便.所有患儿随访3~88个月,无腹泻和脱水者,生长发育正常.并发症:8例�
李龙张金山张军刘树立刁美
关键词:吻合术ROUX-EN-Y
阿霉素诱导十二指肠闭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制作阿霉素诱导大白鼠胎仔出现先天性十二指肠闭锁的模型。方法Wistar孕鼠10只,于妊娠第6至第9天腹腔注射阿霉素175mp/kg,妊娠20天剖宫取胎仔,做解剖、电镜及光镜观察。结果用药组获胎仔32只,十二指肠闭锁26例(81.3%),其中腔内闭锁15.4%,闭锁近远端由纤维或胰腺相连者占46.2%,近远端游离者为38.5%,十二指肠闭锁畸形均伴有胰腺发育异常,9例胰颈、胰体及胰尾缺如,17例胰体和胰尾缺如,另外,镜下见部分胰腺腺泡呈发育不良改变。结论阿霉素诱导大鼠胎仔出现先天性十二指肠畸形和胰腺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模型制作方法。
陈以晨李龙刁美何乐健张金哲郑伟
关键词:阿霉素十二指肠闭锁
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搭桥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Rex手术(肠系膜上静脉与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搭桥分流手术)是治疗肝外门静脉海绵变导致门静脉高压的最流行术式,但是有大约14%的患者合并有门静脉矢状部闭锁或发育不良不能行此分流手术,并且此手术后的失败率在4%~28%,这限制了这种符合生理性分流手术的应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向肝内门静脉右支分流建立恢复门静脉血流的新途径。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对4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行Rex分流手术后门脉高压复发患儿行门静脉右支分流手术。患儿年龄3.5~8.9岁,平均6.1岁,分别于1.1~2.5年前在我院行Rex手术,其中采用扩张的胃冠状静脉与肝内门静脉矢状部搭桥3例,扩张的门静脉主干分支与肝内门静脉矢状部搭桥1例,术后再发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经保守治疗无效。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海绵样变存在;原搭桥血管显示不清,肝内门静脉血流少;脾脏增大。手术采用原上腹肋缘下横切口,首先游离肝门的了解原搭桥血管的形态;然后将胆囊从胆囊床上游离;在右侧肝门的后方切开Glisson氏鞘,显露门静脉右支,将其游离足够的长度;然后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扩张门静脉主干足够的长度;根据肝内门静脉右支至肝外门静脉主干之间的距离,截取肠系膜下静脉作为搭桥血管:血管壁外观正常,直径≥5mm;以7-0 Prolene线将间置静脉的近心端和远心端分别与门静脉右支和肝外门静脉的主干行端侧吻合。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4例患儿中3例门静脉右支发育好、通畅,直径5~6mm,成功实施门静脉右支搭桥手术;另外1例门静脉右支纤细放弃搭桥。手术时间2.3h(1.9~3.5h),术中出血约50ml(30~80ml),无一例需要输血。取肠系膜下静脉间置3例;搭桥后门静脉的平均压�
李龙张金山李颀陈兴海陈震孙海林刁美
关键词:门静脉
腹腔镜囊肿彻底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18例经验总结
目的探讨腹腔镜囊肿彻底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材料和方法过去9年中,我们对2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患儿行腹腔镜囊肿彻底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方法治疗(男/女:...
李龙刘树立刁美张军李旭侯文英李颀董宁
文献传递
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Rex术后门静脉高压复发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经Rex手术治疗后门静脉高压复发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2008年10月至2014年1月,46例患儿(男30例,女16例)因“门静脉海绵样变”就诊于我院,均采用Rex手术治疗。其中采用胃冠状静脉作为分流血管21例,肠系膜下静脉分流2例,脾静脉及其分支分流10例,胃右静脉分流2例,胃冠状静脉胃右静脉弓分流5例,胃网膜右静脉分流1例,采用肠系膜上下静脉及其分支静脉作为桥静脉将门静脉主干与门静脉左支吻合5例。术后对所有患儿跟踪随访,内容包括:B型超声检查评估脾脏大小,分流血管及肝内分支通畅情况;血常规、血生化;上消化道出血表现,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迄今随访4~67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期间,7例患儿术后因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人院,常规行腹部B型超声及腹部增强CT观察门静脉分流血管通畅情况。通过检查发现,分流血管狭窄3例,门静脉左支狭窄或闭锁2例,分流血管血栓形成2例。1例采用Rex手术治疗,2例采用Warren手术治疗,4例保守治疗。所有复发患儿随访至今未再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表现。结论小儿肝外门静脉高压Rex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为分流血管狭窄、门静脉肝内部狭窄或闭锁和分流血管血栓形成。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并注意术后抗血栓治疗,有助于术后恢复和减少复发机会。
张金山李龙刘树立侯文英刁美张军李颀叶茂董宁孔赤寰李旭
关键词:复发
北京市应用大便比色卡进行胆道闭锁症筛查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索建立胆道闭锁症的筛查流程及大便比色卡用于胆道闭锁症筛查的方法学评价.方法 对2013年12月4日至2014年4月30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所属的25家助产机构分娩的新生儿发放大便比色卡,家长根据该卡片比对婴儿大便颜色至生后4个月,通过短信、电话和42天门诊进行结果追访,总结大便比色卡筛查胆道闭锁症的结果.结果 共有19 252名新生儿参加了大便比色卡筛查胆道闭锁症,根据2014年1~3月的筛查数与活产数,应用大便比色卡筛查胆道闭锁症的筛查率91.3%;增加短信提醒追访方式后,门诊可疑患儿就诊率由0.65‰增加到1.89‰.大便比色卡阳性结果12例,1例在生后55天确诊胆道闭锁症(Ⅲ型),3例分别于生后75天、47天、55天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肝炎、乳儿肝炎、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其他8例为一过性大便比色卡阳性便.1例于生后24 h因黄疸住院,7天诊断为胆道闭锁症(Ⅲ型),未发现大便比色卡阳性便.胆道闭锁症的发病率为1∶9626.结论 大便比色卡是简便有效的筛查胆道闭锁症的方法,可早期发现黄疸不明显的患儿,同时还可筛查出其他引起胆汁淤积症的疾病.
孔元原赵金琦王洁裘蕾杨海河刁美李龙Matsui Akira顾艳红
关键词:胆道闭锁发病率新生儿筛查
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直肠尿道瘘修补联合肛门成形术35例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效果。方法2013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对35例男性新生儿(入院时出生后1~3 d)行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术前均行逆行膀胱造影确定直肠尿道瘘位置,其中直肠膀胱颈部瘘4例,直肠前列腺部瘘14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7例。沿脐窝左侧弧行切开1.0 cm,提出乙状结肠,小切口切开乙状结肠近端,插管冲洗清除胎便,洗肠后双层缝合结肠切口;重新建立气腹,行经脐部单切口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术后12~14 d经导尿管行逆行膀胱造影,或经膀胱造瘘口造影,了解有无尿道憩室及尿道瘘复发。术后定期随访患儿排便功能。结果35例患儿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45±12)min。术后排便时间1~3 d,术后进食时间3~5 d。术中无尿道损伤,术后无肛周感染,无尿道瘘复发,无尿道憩室,无直肠黏膜脱垂;2例患儿术后结肠修补处穿孔,出现腹膜炎症状,术后第2、4天行横结肠造口,3个月后关瘘。35例患儿随访1~6年,中位随访4.5年,其中19例随访>3年,对此19例患儿进行排便功能评价,17例有自主排便意识;4例无污便,8例1级污便,5例2级污便,2例3级污便;2例合并2级便秘,需间断使用开塞露辅助通便。结论经脐单切口一期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效果确切,短期并发症较少,远期排便功能满意。
明安晓李旭刁美叶茂周瑞洁李龙
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直肠末端病理改变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钙结合蛋白和c-kit的表达
2018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s)患儿直肠末端肠壁病理变化及神经发育情况,探讨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应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组和正常对照组患儿直肠末端肠壁内各层病理形态改变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钙结合蛋白(S-100)、c-kit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中高位ARMs组中直肠末端肠壁内存在不同程度病理形态改变,包括黏膜炎症、黏膜下脉管扩张,肌层纤维组织增生等;ARMs组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肌间神经元数目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5.30±1.26)个比(1.20±0.73)个,P=0.007];中高位ARMs组中直肠末端肠壁内NSE、S-100和c-kit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蛋白表达量别为(NSE:0.510±0.033比0.476±0.036;S-100:0.445±0.009比0.420±0.012;c-kit:0.982±0.043比0.756±0.017;P=0.023、0.035、0.028)。结论先天性中高位ARMs末端直肠壁组织中存在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且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的发育及Cajal间质细胞(ICCs)的分布密度均存在不同程度异常,这可能是中高位ARMs术后排便障碍的重要发生机制之一。
肖辉黄蕊陈龙任相海刘树立刁美李龙
关键词:肛门直肠畸形免疫印迹法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