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生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化学发光
  • 2篇化学发光反应
  • 1篇动力学
  • 1篇亚稳态
  • 1篇原子
  • 1篇基态
  • 1篇反应动力学
  • 1篇SR
  • 1篇
  • 1篇BA原子
  • 1篇CIO
  • 1篇CL
  • 1篇CLO2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楼南泉
  • 2篇何国钟
  • 2篇刘海生
  • 2篇吕日昌
  • 1篇李健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1990
  • 1篇198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基态和亚稳态的Ca、Ba原子与CIO_2化学发光反应的动态学研究被引量:1
1990年
在束-气装置上的单次碰撞条件下,利用低压直流放电选择性地激发碱土金属到亚稳态,观察了Ca(~1S)、Ca(~1S’~3P)、Ba(~1S)、Ba(~1S,~3D)+ClO_2。反应的化学发光.通过测量化学发光总包光强的空间分布,得到这些反应的总碰撞截面为:Ca(~1S)+ClO_2,97(A^2);Ca(~3P)+ClO_2,138(A^2);Ba(~1S)+ClO_2,136(A);Ba(~3D)+ClO_2,239(A^2),计算机模拟化学发光光谱,发现新生产物MO(M=Ca,Ba)的电子激发态A^1П态的相对振动布居分布是非玻尔兹曼分布的,求出反应Ba(~3D)+ClO_2和Ca(~3P)+ClO_2产生的MClC~П→X^2 ∑^+跃迁的化学发光截面分别为51(A^2)和31(A^2),计算光谱中不同成份的光强,得到了反应产生MO、MCl的产物分支比.最后,讨论了这类反应的机理。
刘海生李健彭连顺李芙萼吕日昌何国钟楼南泉
关键词:CLO2化学发光反应
在束-气装置上研究Sr(~1S),Sr(~3P)+Cl_2的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
1989年
本文在束-气条件下研究了Sr(~1S),Sr(~3P)+Cl_2的化学发光反应。实验压力为10^(-5)~10^(-4)Torr,金属束炉温1000K左右。同时,观测和分析了Sr,Sr~*+Cl_2反应产物Sr(A,B)、SrCl_2~*的发光光谱。发现Cl_2压力(pcl_2)较低时,主要生成SrCl~*;而pcl_2增高时(>2×10^(-4)Torr),SrCl_2~*的发射光谱逐渐增强。实验结果表明,SrCl~*是单次碰撞的直接产物,其发光强度(I_(SrCl)~*)与pcl_2、Sr的原子密度均为直线关系,而I_(SrCl_2)~*与pCl_2成二次关系,表明SrCl_2~*是SrCl~*和Cl_2碰撞的产物,与BaCl_2~*的生成机理相同。由实验结果计算而得到的亚稳态Sr~*原子及基态Sr原子在Cl_2中的总消除截面分别为97±5(?)~2及58±5(?)~2。由此估计由亚稳态Sr~*及基态Sr与Cl_2反应生成SrCl(A)的相对光子产率为φ~*/φ~0=115。
李芙萼王志宇彭连顺刘海生吕日昌何国钟楼南泉
关键词:化学发光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