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贵

作品数:14 被引量:121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宫颈
  • 3篇剖宫产
  • 3篇宫颈癌
  • 3篇后出血
  • 3篇产后
  • 3篇产后出
  • 3篇产后出血
  • 3篇出血
  • 2篇妊娠
  • 2篇妊娠期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疗效
  • 2篇淋巴
  • 2篇产妇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低分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肝素

机构

  • 14篇广元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刘贵
  • 7篇唐乾坤
  • 1篇魏江霞
  • 1篇张英
  • 1篇李雪梅
  • 1篇王梅
  • 1篇牟辉
  • 1篇李洁明

传媒

  • 3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妇科内分...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TSH和VB_(12)及Hcy表达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维生素B_(12)(VB_(12))、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于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85例妊娠期甲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妊娠期临床甲减患者(妊娠期临床甲减组),50例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期亚临床甲减组);选取40名同期于本院分娩的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甲状腺功能、血清TSH、VB_(12)、Hcy水平、妊娠结局。85例妊娠期甲减患者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组(n=68)和正常妊娠结局组(n=17),比较两组血清TSH、VB_(12)、Hcy水平,分析血清TSH、VB_(12)、Hcy水平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妊娠期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及VB1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SH、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期临床甲减组FT4、FT3及VB_(12)水平低于亚临床甲减组,TSH、Hcy水平高于亚临床甲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期临床甲减组、亚临床甲减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2.86%、78.00%,均高于对照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36,P<0.05)。不良妊娠结局组TSH、Hcy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结局组,VB_(12)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结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2、4.828、3.932,P均<0.05)。结论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FT4、FT3、VB_(12)水平较低,TSH、Hcy水平升高,推测TSH、VB_(12)、Hcy水平对妊娠结局的预测有较高参考价值。
刘贵唐乾坤郑歆蕾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促甲状腺激素
低分子肝素对妊娠期高血压临床治疗价值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低分子肝素对妊娠期高血压临床治疗价值观察。方法本次调查,笔者以随机方式进行,选取在我科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共计56例实施调查。调查选取时间为2018年5月~12月。将参与本次调查病例以平均的方式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和调研组,每组均分得病例28例。对比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治疗方式为硫酸镁常规治疗。调研组采用的治疗方式为在对照组调查基础上给予病例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对比组D一二聚体水平高于研究组,对比组红细胞压积情况研究组,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值低于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病例低分子肝素治疗方式可应用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例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明显,此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郑歆蕾刘贵唐佳盈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低分子肝素硫酸镁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介入治疗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4年9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60例难治性P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UAE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子宫收缩药物、子宫按摩、宫腔填塞纱布、子宫B-Lynch缝合、Cho缝合、Hwa缝合、子宫动脉结扎等传统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20.0%、8.0%)明显高于观察组(2.9%、0%)(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0.27±2.48)min、(7.42±1.24)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80.46±4.77)min、(10.34±2.18)d](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5.04±1.34)h]长于对照组[(3.17±1.13)h](P<0.05)。结论 UAE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少PPH,提高了难治性PPH的抢救成功率。
唐乾坤谢珊莉刘贵
关键词:难治性产后出血疗效观察
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产后6~10周初产妇120例(70例经阴道分娩,纳入顺产组,50例采用剖宫产,纳入剖宫产组)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30例健康未孕女性为对照组,均经会阴行四维超声检查,分析三组检查时不同状态下盆底裂孔测量参数[盆底裂孔前后径(LHAP)、盆底裂孔左右径(LHLR)、盆底裂孔面积(LHA)、肛提肌尿道间隙(LUG)],比较三组前中盆腔脏器活动度[尿道旋转角(URA)、膀胱颈移动度(BND)、宫颈外口移动度(CDD)]、盆底肌力分级。结果:顺产组静息状态下,LHAP、LHLR、LUG明显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三组LH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Valsalva状态下LHAP、LHLR、LHA、LUG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顺产组URA、BND大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三组C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肌力分级低于剖宫产组、对照组(P<0.05),剖宫产组、对照组肌力分级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四维超声在顺产和剖宫产产妇盆底结构及功能评价中有较高应用价值,尤其在顺产产妇中,能较好评估其盆底裂孔情况和盆腔脏器活动度、盆底肌力分级,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刘贵唐乾坤郑歆蕾
关键词:顺产剖宫产盆底结构功能评价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在早期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手术(LNSRH)在早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90例需行根治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RH),而观察组行LNSRH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的数量、阴道切除长度、宫旁组织切除长度;术后情况如:膀胱及直肠功能恢复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总手术时间[(283.2±47.5)min]高于对照组[(201.6±48.7)min],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量、宫旁组织切除长度、阴道切除长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出尿管时间及术后残余尿量小于100ml时间[分别为:(60.7±10.4)h、(94.6±10.2)h、(10.6±3.9)d、(10.3±4.5)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74.5±12.1)h、(122.5±21.0)h、(17.8±4.0)d、(16.7±4.4)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SRH治疗早期宫颈癌安全、可行,较LRH更有利于术后膀胱、直肠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珊莉唐乾坤刘贵
关键词:腹腔镜盆腔自主神经早期宫颈癌
血清HDAC6和FoxO3a蛋白水平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并发重度子痫前期中的临床价值
2024年
目的探究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和叉头框O3a(FoxO3a)蛋白水平在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并发重度子痫前期(sP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224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GDM孕妇78例为GDM组,GDM并发sPE孕妇76例为GDM-sPE组,正常孕妇7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DAC6和FoxO3a的蛋白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GDM-sPE患者血清HDAC6和FoxO3a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DAC6和FoxO3a对GDM-sPE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sPE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GDM-sPE组HDAC6和FoxO3a水平均显著高于GDM组和对照组,GD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DM-sPE患者血清HDAC6和FoxO3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9,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二者联合预测GDM-sPE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HDAC6和FoxO3a单独预测的AUC(Z=24.214,P<0.001;Z=19.60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HDAC6和FoxO3a是GDM-sPE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GDM-sPE患者血清HDAC6和FoxO3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二者联合对GDM-sPE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贾凌彦谢珊莉刘贵
关键词:重度子痫前期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妊娠结局、新生儿血糖被引量:13
2021年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血糖水平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07例和正常孕妇50例(对照组)临床资料资料,依据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n=53)和血糖控制不佳组(n=54)。比较3组孕妇血糖水平、体质指数、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后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并发症。结果:血糖控制不佳组孕妇血糖水平及体质指数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剖宫产和自然分娩比例3组无差异(P>0.05),血糖控制不佳组胎膜早破、产后出血、酮症酸中毒、羊水过多、产褥感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对照组,其新生儿血糖值(2.43±0.76mmol/L)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对照组,血清胰岛素(264.78±57.38 mmol/L)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对照组,新生儿早产、新生儿窒息、巨大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和对照组(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与对照组妊娠不良结局及新生儿并发症无差异(P>0.05)。结论: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水平可改善母婴结局,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
刘贵唐乾坤郑歆蕾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新生儿血糖
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分析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568例高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孕妇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其分为产后出血组(132例)和无产后出血组(436例),分析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组宫腔手术史、多胎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妊娠子宫肌瘤、前置胎盘、焦虑或抑郁病史、宫缩乏力、新生儿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腔手术史、多胎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妊娠子宫肌瘤、前置胎盘、焦虑或抑郁病史、宫缩乏力、新生儿体重是>35岁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35岁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与宫腔手术史、多胎妊娠、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合并妊娠子宫肌瘤、前置胎盘、焦虑或抑郁病史、宫缩乏力、新生儿体重有关。
金洪运刘贵
关键词:剖宫产产后出血高龄孕妇
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2
2018年
目的研究与观察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期间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的86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宫腔镜下单极电刀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进行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治疗.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指标.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的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局部微循环显著好于对照组,炎症反应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冷刀切除术在控制子宫肌瘤患者局部微循环及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在子宫肌瘤患者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魏江霞王梅刘贵代雪梅
关键词:子宫肌瘤局部微循环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计数和微淋巴管密度在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评价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中晚期宫颈癌治疗前后的微淋巴管密度、细胞凋亡指数和增殖指数在不同治疗方法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TUNEL)试剂盒检测84例中晚期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治疗前后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和凋亡指数(AI)及增殖指数(PI),分析LMVD、AI、PI在宫颈癌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随着临床分期增加LMVD增高,Ⅱa期与Ⅲ~Ⅳ期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7.53,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1组淋巴及1组以上淋巴结转移组LMVD依次增高,在CR+PR组和NC+PD组总的LMVD分别为6.93±4.37、8.56±4.1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t=5.16,P<0.05)。AI、PI在治疗前后随FIGO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放疗组、化疗组、放化疗组在手术后AI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手术后PI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LMVD、AI可作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何兴状吴应轩牟辉张英刘贵
关键词:宫颈癌疗效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