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敏南

作品数:7 被引量:2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核科学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3篇高空气球
  • 2篇吊舱
  • 2篇仪器舱
  • 2篇升空
  • 2篇试验仪
  • 2篇试验仪器
  • 2篇卷扬
  • 2篇卷扬机
  • 1篇电路
  • 1篇多通道
  • 1篇冗余
  • 1篇试飞
  • 1篇数据管理
  • 1篇天宫
  • 1篇主控
  • 1篇主控系统
  • 1篇专用集成电路
  • 1篇伽玛暴
  • 1篇伽马暴
  • 1篇系留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都灵理工大学

作者

  • 7篇孔敏南
  • 4篇杨家卫
  • 4篇丁克尔
  • 4篇王立祥
  • 3篇张永杰
  • 3篇柴军营
  • 2篇张童
  • 2篇孙建超
  • 2篇姜鲁华
  • 2篇朱德庆
  • 2篇王挺鹤
  • 2篇郑荣庭
  • 2篇张希元
  • 2篇李陆
  • 2篇张来宇
  • 2篇杨虎之
  • 2篇郑荣挺
  • 2篇吴伯冰
  • 2篇王根华
  • 2篇戴义方

传媒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核电子学与探...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伽马暴偏振探测仪主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016年
本文设计了伽马暴偏振探测仪主控系统,伽马暴偏振探测仪用于测量伽马射线暴的偏振度,主控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控制单元和低压模块组成,完成系统的供电、数据管理和控制。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同构和冗余设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经充分测试,表明主控系统功能正确、稳定可靠,满足系统的设计需求。
李陆柴军营张晓峰文星张永杰王瑞杰张来宇师昊礼孙建超肖华林孔敏南吴伯冰
关键词:伽马暴数据管理冗余
小型移动式系留气球系统
姜鲁华朱德庆戴义方杨虎之徐继东黄祖兴王根华王立祥张童王挺鹤郑荣庭张希元丁克尔宣百辞孔敏南杨家卫
小型系留气球系统主要由球体、系缆、锚泊设施、测控和电源几部分组成。气球外形采用流线型设计,体积400立方米,全长20米,最大直径6.54米。球体后部装有三个充气尾翼,呈倒Y形分布。球体用多层复合材料制成,使用时采用压力调...
关键词:
关键词:系留气球
高空气球发放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空气球发放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将释放器与卷扬机的绳索连接好并将释放器环绕在气球合适的位置上;向气球内充气;操纵卷扬机放出绳索使气球上升;将降落伞、缆绳和试验仪器舱与气球依次连接,然后使气球再上升;操...
王立祥杨家卫丁克尔孔敏南郑荣挺
高空气球发放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空气球发放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将释放器与卷扬机的绳索连接好并将释放器环绕在气球合适的位置上;向气球内充气;操纵卷扬机放出绳索使气球上升;将降落伞、缆绳和试验仪器舱与气球依次连接,然后使气球再上升;操...
王立祥杨家卫丁克尔孔敏南郑荣挺
平流层气球试飞行试验
姜鲁华张希元王立祥王挺鹤王根华张童丁克尔郑荣庭孔敏南杨虎之戴义方朱德庆杨家卫孙宝来李立群
本次试飞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在基地上空特定时间段内实现气球在平流层的往复飞行及载荷安全回收的可能性,考察测控系统及有效载荷等关键技术。此次试飞行的关键是准确判断高空气流变化趋势,掌握恰当的气球释放时机,保证飞行期间测控跟踪...
关键词:
关键词:高空气球
基于多通道专用集成电路的γ暴偏振探测仪设计
2014年
设计了基于VA32-TA32芯片的γ暴偏振探测仪,用于探测γ暴的偏振度。设计中,采用多通道专用集成电路采集γ射线与多个塑料闪烁体棒发生康普顿散射的散射光子和电子信号,从采集的位置而得到入射γ暴射线的偏振度。该采集方法可大大降低传统电子学探测系统的功耗和复杂程度,从而为γ暴偏振探测仪的航天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该探测仪的线性动态范围为66.9 d B,最大输入电荷量20 p C,串扰不大于0.1%,基线不大于±10 m V。
柴军营张永杰卢云鹏江晓山吴泊冰孔敏南
关键词:专用集成电路Γ射线暴
基于天宫二号POLAR的脉冲星导航实验被引量:23
2017年
利用天宫二号上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POLAR)观测数据完成了X射线脉冲星导航的原理验证.处理并分析了POLAR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基于轨道动力学模型和脉冲星脉冲轮廓显著性分析的定轨算法,并利用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实测数据开展了单脉冲星的定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天宫二号轨道的定轨,利用POLAR一个月的在轨观测数据可得到定轨精度如下(99.7%置信度):轨道半长轴精度7.0 m,偏心率精度0.00026,轨道倾角精度0.023°,升交点赤经精度0.17°,近地点幅角及平近地点角精度0.043°.
郑世界葛明玉韩大炜王文彬陈勇卢方军鲍天威柴军营董永伟冯旻子贺健健黄跃孔敏南李汉成李陆李正恒刘江涛刘鑫师昊礼宋黎明孙建超王瑞杰王源浩文星吴伯冰肖华林熊少林许寒晖徐明张娟张来宇张力张晓峰张永杰赵一
关键词:X射线脉冲星轨道动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