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必武

作品数:145 被引量:96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0篇文学
  • 8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80篇叙事
  • 56篇叙事学
  • 26篇文学
  • 23篇经典叙事
  • 23篇经典叙事学
  • 22篇后经典叙事学
  • 18篇小说
  • 11篇文学伦理学
  • 8篇修辞
  • 8篇诗学
  • 8篇伦理
  • 8篇访谈
  • 8篇访谈录
  • 7篇新作
  • 7篇叙事理论
  • 7篇文学伦理学批...
  • 7篇伦理学批评
  • 6篇叙事学研究
  • 6篇现代主义
  • 6篇伦理选择

机构

  • 100篇上海交通大学
  • 43篇浙江工商大学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 6篇安徽工业大学
  • 5篇俄亥俄州立大...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马里兰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上海外国语大...
  • 2篇弗赖堡大学
  • 1篇哈尔滨工程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145篇尚必武
  • 4篇胡全生
  • 2篇郭英剑
  • 2篇邓治雪
  • 2篇刘爱萍
  • 1篇陈彦旭
  • 1篇米娜·亚历山...
  • 1篇陆怡玮
  • 1篇何宁
  • 1篇李保杰
  • 1篇王钢
  • 1篇蒲若茜
  • 1篇罗良功
  • 1篇汪筱玲
  • 1篇王丽丽
  • 1篇王立新
  • 1篇龙娟
  • 1篇张智义
  • 1篇查明建
  • 1篇綦亮

传媒

  • 14篇外国文学动态
  • 11篇外国文学研究
  • 9篇当代外国文学
  • 8篇江西社会科学
  • 7篇外语与外语教...
  • 6篇外国文学
  • 6篇山东外语教学
  • 6篇叙事(中国版...
  • 5篇解放军外国语...
  • 5篇学术论坛
  • 5篇浙江工商大学...
  • 5篇当代外语研究
  • 4篇国外文学
  • 4篇外语教学
  • 3篇安徽工业大学...
  • 3篇英语研究
  • 3篇外国语文
  • 3篇英美文学研究...
  • 2篇文艺理论研究
  • 2篇北京第二外国...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13篇2013
  • 12篇2012
  • 11篇2011
  • 14篇2010
  • 5篇2009
  • 10篇2008
  • 14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解读《洛丽塔》的叙事进程——一种修辞叙事学视角
本文论述了美国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小说创作《洛丽塔》的叙事进程。 美国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大师之一。凭借其对俄语文...
尚必武
关键词:美国当代文学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进程
文献传递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被引量:32
2006年
后现代主义作家高呼“篇篇怪”的口号,热衷于写作技巧的实验创新,向传统小说写作模式发起狂攻。他们离经叛道,以不确定性为创作原则,从语言、情节、现实、人物等维度对小说的确定性进行多重解构,使小说成为“一切都行”的艺术。
尚必武胡全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小说不确定性
“跨文类”的叙事研究与诗歌叙事学的建构被引量:19
2012年
在"超越文学叙事"的"跨媒介"叙事研究背景下,有必要把"超越小说叙事"的"跨文类"叙事研究提上日程。诗歌叙事学既是叙事研究的"后经典转向"与"叙事范畴的扩展"或"泛叙事性"的双重结果,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超越小说叙事"的"跨文类"叙事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以建构诗歌叙事学为中心旨趣,主要探讨了如下几个论题:第一,诗歌叙事学兴起的语境;第二,诗歌叙事学的建构路径;第三,诗歌叙事学的批评实践。
尚必武
关键词:叙事性
透视生命的脆弱——唐·德里罗新作《坠落的人》简评被引量:4
2007年
2007年5月15日,美国作家唐·德里罗(DonDeLillo,1936-)力推长篇新作《坠落的人》(Falling Man.Scfibner出版社,256页),该书因“9·11事件”体裁而引人注目。
尚必武
关键词:德里罗生命美国作家长篇
叙事转向:内涵与意义被引量:7
2016年
从学科史的角度来说,叙事学的兴起和繁荣皆与叙事转向密不可分.同西方叙事学界对叙事转向的积极讨论相比,国内叙事学界对之普遍采取了想当然或漠视的态度,鲜有学者对其具体内涵与意义做出阐释.何时发生了叙事转向?哪些领域发生了叙事转向?叙事转向的主导范式是什么?哪些学者是叙事转向的主要引领者与倡导者?叙事转向有何影响与意义?叙事转向与诸如“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认知转向”、“伦理转向”、“情感转向”、“语境主义转向”等其他转向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从历时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叙事转向的三个阶段,并分别考察其在每个阶段的发生场域、主导范式、作用与影响,以及叙事转向与其他转向之间的关系,希图由此把握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意义.
尚必武
关键词:叙事转向叙事学范式
叙事学视阈下的族裔文学研究专题
2018年
主持人按语:论及当代叙事理论的发展,国际叙事学研究权威、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教授詹姆斯.费伦说:当代叙事理论是一项充满活力和具有多样性的事业,其特征不仅表现为理论方法(认知的,修辞的,女性主义的,反-模仿的,后殖民的等等)的多元,而且还表现为研究对象范畴的日益扩大”
尚必武
关键词:叙事
什么是虚构性?被引量:6
2020年
二十一世纪以来,虚构性成为西方叙事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凯瑟琳·加拉赫尔与伊恩·瓦特的隔空对话入手,考察虚构性如何以悖论式的隐匿状态存在于小说这一文学样式,进而脱离小说进入其他文类,成为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如果参照加拉赫尔的做法,把虚构性从假想的真实中剥离出来,那么关于虚构性的讨论势必需要超越小说而介入其他文类的范畴。就此而言,詹姆斯·费伦、理查德·沃尔什、亨里克·斯科夫·尼尔森等人从修辞视角出发将虚构性作为一种叙事手段的做法,值得肯定。不过,如果我们仅将虚构性作为叙事手段来考察,则容易忽略其同时作为叙事效果的存在样态。文章以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为例,从非自然叙事学视角出发,简要分析虚构性何以成为该小说旨在凸显的一个重要叙事效果,由此得出结论:虚构性既可以是文类属性,也可以是叙事策略,同时也可以是作为效果而存在的叙事目的。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的虚构性研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学界深入研究这一话题提供些许建设性参考。
尚必武
关键词:虚构性叙事学虚构叙事
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麦克尤恩《水泥花园》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被引量:20
2014年
作为麦克尤恩"惊恐文学"的代表作,《水泥花园》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阅读过程中的"不安"与"震撼",更多的是阅读之后的伦理启迪与思考。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重点分析小说人物杰克、朱莉、汤姆、苏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其蕴含的文学价值。文章认为,在父母相继离世的伦理环境中,杰克家庭原本完整的伦理结构遭到破坏,他们兄妹失去了效仿的道德榜样,难以获得正确的伦理观念和构建自己的伦理规范。同时,由于杰克等人自身的人性因子受到兽性因子的抑制,导致其伦理意识无法产生,理性无法成熟,使得他们在确认伦理身份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份错位,产生了乱伦意识,并最终导致了伦理混乱。故此,小说揭示了少年儿童在向成人转变的过程中确认伦理身份的困难,隐喻了人在完成生物性选择之后进行伦理选择的必要性。
尚必武
关键词:伦理环境伦理意识伦理身份
非自然的事件,非自然的序列--非自然叙事的另一维度被引量:7
2018年
就叙事的定义而言,无论是学界普遍采用的"事件再现"视角,还是戴维·鲁德姆的"语用"立场,抑或玛丽-劳勒·瑞安的"语义"立场,似乎都默认了"事件"及其"序列"的自然性与合理性,而忽略了文学史上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不可能的"非自然事件"与"非自然序列"。本文在讨论事件、事件再现与叙事的定义的基础上,将扬·阿尔贝所论及的不可能事件具体化为不可能的状态变化与不可能的序列。文章在非自然叙事诗学层面上重点探讨事件及其序列的两个维度——单个事件(状态变化)/多个事件(序列),以及故事(事件自身)/话语(对事件的再现),试图由此辨析叙事序列的因果律和时间律被打破的反常情况,即单个事件状态的不可能变换,以及多个事件之间缺乏因果关系或违背线型时间顺序的排列。
尚必武
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技术与人类被引量:5
2022年
技术曾被视为天赐的偶得之物,人类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技术史。进入后人类社会,人类与技术紧密联结似乎并未带来想象中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悖论式的未来。基于对科技时代的敏锐观察,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中再现人类与技术的耦合,并借此追问人类与技术的悖论:与技术的结合使人类更加虚弱,甚至使人类存在价值陷入虚无。技术真的能使人类变得更加强大吗?通过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小说揭示科技时代人类的两难境地,寄寓着石黑一雄对技术和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
袁欣悦尚必武
关键词:人工智能后人类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