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平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影像
  • 2篇造影
  • 2篇成像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心肌
  • 1篇心尖
  • 1篇心尖区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移植
  • 1篇心脏移植术
  • 1篇心脏移植术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技术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机构

  • 4篇厦门大学
  • 1篇湘西自治州人...

作者

  • 4篇段少银
  • 4篇张平
  • 1篇蔡国祥
  • 1篇康江河
  • 1篇廖崇先
  • 1篇何宏伟
  • 1篇刘建成
  • 1篇梁昆如
  • 1篇林清池
  • 1篇王泽恩
  • 1篇张丹彤

传媒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心脏移植术后三维CT成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心脏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惟一理想方法,而其中移植心脏血管病变(cardiac allgraft vasculopathy,CAV)是心脏移植术后最难处理的并发症之一[1].因移植心脏处于去神经状态,故患者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相关的心绞痛症状不明显,所以每年均需做血管造影随访或心肌活检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指标,但属于有创检查、价格昂贵,反复检查不易为患者接受,而且已被证明对CAV的敏感性低[2].笔者应用64层MSCT对11例心脏移植术后的患者进行检查,探讨其对移植心脏病变的显示及临床诊断价值.
蔡国祥张平廖崇先梁昆如段少银
关键词:心脏移植术后三维CT成像临床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有创检查
细菌性肝脓肿56例影像学征象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分析细菌性肝脓肿影像学诊断的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随访或穿刺检查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超声、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 56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项症状体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49,P<0.01)。其中发热与肝区疼痛及叩击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与寒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脓肿包括单个病灶42例、2个病灶5例,≥3个病灶9例。B超检查42例患者,诊断肝脓肿38例(90.5%),典型表现为为肝实质内低回声或无回声区,脓肿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其中液性暗区内出现飘浮移动现象8例,呈蜂窝状结构15例。CT检查56例患者,诊断肝脓肿53例,诊断率为94.6%,平扫表现为肝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灶,边缘模糊或清晰,密度不均匀,可见环形带及分房样改变;病灶内伴气体6例,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3例;增强扫描表现:(a)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伴肝段一过性强化4例;(b)门静脉期表现:不同形态强化5例;"环征"(单、二、三环征)34例;病灶呈分隔状或花瓣样强化6例;(c)延迟期表现:水肿带消失或模糊,腔壁或房隔结构强化加浓呈持续性强化36例。MRI检查12例患者,9例诊断为肝脓肿,3例不除外肝脓肿;肝脓肿MRI典型表现为T1WI呈不均匀性低信号,T2W I上脓肿坏死区呈圆形或类圆形大片状高信号区,其周围由中等高信号包绕;其中6例行MRI增强扫描后脓肿坏死区无强化,脓肿壁在各期均强化明显;增强呈多房性分隔强化2例;肝内多发病灶呈环状强化1例。结论影像学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细菌性肝脓肿的方法,结合临床发热病史及白细胞增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黄叶明刘建成张平段少银黄雪珍
关键词:肝脓肿放射摄影术
下肢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及临床应用(附85例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技术及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行64-MSCTA检查,扫描范围下腹部至足尖,层厚1.25 mm,螺距1.375。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完成扫描。三维成像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评价成像技术对图像的影响,分析及讨论其诊断结果。结果85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急性血栓形成3例,下肢动脉瘤2例,基本正常8例。下肢动脉病变征像包括软硬斑块、狭窄、闭塞、扩张、侧支循环及血栓形成。其中12例进行手术治疗,10例行DSA检查,所见与64-MSCTA一致。结论64-MSCTA检查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构、病变清楚,诊断准确率高。该技术将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患及评估手术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张丹彤张平段少银康江河
关键词:下肢动脉疾病三维血管成像X线计算机
三维CT影像资料测量国人心尖区心肌变薄的解剖学验证被引量:1
2010年
背景:在常规心脏三维CT成像检查中可见国人心脏心尖部心肌存在变薄的影像改变,但未见文献报道。认识该影像征象的相关解剖及影像特征,可为临床相关学科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客观基础。目的:确定国人心尖区心肌最薄点的存在,测量其厚度及位置关系。方法:解剖学观察12个体外心脏标本并利用游标卡尺测量心尖部最薄点厚度及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选取2009-01/12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CT室进行检查的69例无明确心脏疾患患者的三维CT资料,利用三维成像技术显示心尖部结构。测量心尖最薄点、左室心肌最厚处的厚度及心尖最薄点至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结果与结论:解剖学观察显示体外心脏标本心尖部存在心肌变薄区,厚度为(1.74±0.32)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3.07±1.48)mm;三维CT可清楚显示心尖部心肌最薄区,厚度为(1.27±0.31)mm,左室心肌最厚处为(12.02±1.66)mm;心尖部最薄点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距离为(13.70±3.78)mm。统计结果显示解剖学心尖部最薄点厚度与三维CT测量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国人心尖区心肌变薄是一种正常解剖结构,标本解剖学及活体三维CT影像学均可清楚显示。
李方志张平何宏伟王泽恩林清池段少银
关键词:心尖区三维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