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环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绞痛
  • 2篇心绞痛患者
  • 2篇型心
  • 2篇型心绞痛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中性粒细胞升...
  • 2篇稳定型心绞痛
  • 2篇粒细胞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绞痛
  • 2篇梗死
  • 2篇不稳定型心绞...
  • 2篇不稳定型心绞...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水平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机构

  • 6篇西安市中心医...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张环
  • 4篇辛渭川
  • 3篇常海霞
  • 3篇赵志敬
  • 2篇龚敏
  • 2篇尚磊
  • 2篇丁辉
  • 2篇白引珠
  • 2篇巩晓宏
  • 2篇马锋
  • 2篇马前锋
  • 2篇王磊
  • 1篇秦建宁
  • 1篇张军科
  • 1篇李涛
  • 1篇雷靖祎
  • 1篇何琳
  • 1篇郑强荪
  • 1篇李伟杰
  • 1篇马东侠

传媒

  • 3篇心脏杂志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瑞舒伐他汀对不同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不同血脂、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测定60例UAP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RP(hsCRP)水平,并以LDL-C和hsCRP中位数水平为基础将受试者分为4组,所有入选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和12个月时测定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hsCRP水平,以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结果:经瑞舒伐他治疗9个月,高LDL-C,高hsCRP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12个月时下降更为显著(P<0.01);并且,高LDL-C低hsCRP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下降程度不如低LDL-C高hsCRP组明显;而低LDL-C低hsCRP组颈动脉斑块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的检测可以作为是否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参考指标,尤其是对于那些LDL-C降至正常水平的患者。
张环赵志敬吴冠吉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粥样硬化斑块
中性粒细胞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预测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 了解中性粒细胞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32例AMI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收集患者发病情况及入院时血常规、心肌酶、心电图等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参数与严重心律失常间的关系.结果 AMI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白细胞(P<0.01)和中性粒细胞(P<0.01)水平较高,且短期死亡的风险也增加(P<0.01).严重心律失常多出现于发病早期(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与发病时间≤12 h(OR=0.50,95%CI:0.10~1.45,P=0.04)、短期死亡(OR=6.45,95%CI:3.21~13.73,P<0.01)及入院时中性粒细胞阳性(OR=2.65,95%CI:0.84~4.56,P=0.02)密切相关.结论 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时AMI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风险明显增加.
常海霞巩晓宏尚磊辛渭川马锋丁辉龚敏张环雷靖祎秦建宁王磊马前锋白引珠马东侠何琳张军科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
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对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抗血小板作用效果比较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对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抗血小板作用效果。方法UAP患者75例,入院后均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术。随机分为两组,国产药组服用国产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深圳信立泰药业公司生产,每片25mg);进口药组服用进口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赛诺菲公司生产,每片75mg)。两组患者均在给予阿司匹林300mg/d的基础上,第1天给予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mg,从第2天起给予氯吡格雷常规剂量75mg/d,所有患者在服药24h之后行介入性诊治。分别在服药前、服药后2,4,6h和24h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α-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两组服药后2,4,6和24h血浆GMP-140,TXB2,6-keto-PGF1α均较服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仅在服药后2h国产药组血浆GMP-140,TXB2均高于进口药组(P<0.05);4h之后两组血浆GMP-140,TXB2,6-keto-PGF1α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起效迅速,首剂负荷剂量300mg服药后2h即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国产药组仅2h稍逊于进口药组,4h后两组药物的抗血小板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张环赵志敬李伟杰辛渭川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血小板氯吡格雷Α颗粒膜蛋白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
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324例24h内发生的AMI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入院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它们与各种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二元回归分析提示AMI的患者中性粒细胞>7×109/L组,多表现为冠状动脉初始血流TIMI分级0级(P<0.002)、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死亡(P<0.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MI在30d内发生死亡多见于年龄≥70岁(P<0.001)、合并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入院时中性粒细胞>7×109/L(P=0.01)的患者。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作为AMI预后的分层指标之一。
常海霞巩晓宏郑强荪尚磊辛渭川丁辉龚敏张环秦建宁王磊马前锋白引珠张军科马锋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形状对构建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索形状(片层及条带)对构建工程化心肌组织(EHT)的影响.方法:原代心肌细胞与液态胶原,Matri-gel,2×DMEM混合,注入环形槽内形成心肌条带,注入方形槽内形成心肌片层,条带和片层培养1wk后行力学拉伸,继续培养1wk,行HE染色,鞣酸多彩(mason)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以及激光共聚焦检测等对EHT进行评价.结果:拉伸前,心肌片层和心肌条带均可见点状自发性跳动,心肌片层拉伸后2d出现肉眼可见的一致性节律性跳动;心肌条带拉伸后4d形成肉眼可见的一致性跳动,14d后心肌条带仍然能维持长时间的跳动,形状和大小无明显改变,而心肌片层在去除力学拉伸后,发生明显的回缩,收缩力量减弱.HE染色,mason染色,免疫组化以及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EHT拉伸后内部细胞均匀分布,沿拉伸方向伸展,细胞核完整,呈长梭形,含有丰富肌丝,与正常成年大鼠心肌组织类似.结论:片层和条带对构建EHT各有利弊.心肌片层易于构建,容易移植,但构建后生理性能不稳定,而心肌条带构建后生理性能较稳定,但构建成功率低.
张环常海霞赵志敬辛渭川
关键词:原代心肌细胞心肌片层条带
舒张性心力衰竭与收缩性心力衰竭临床特征的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253例,其中舒张性心力衰竭118例,收缩性心力衰竭135例。登记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所有患者均检测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均以老年患者居多,前者以女性多见(56.8%),并发高血压病(81.4%)及心房颤动(26.3%)均高于于后者(前项P<0.01,后项P<0.05),并发冠心病(45.8%)少于后者(P<0.01);两组NT-proBNP及hs-CRP均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舒张性心力衰竭组NT-proBNP低于收缩性心力衰竭组(P<0.01),但hs-CRP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比,舒张性心力衰竭于老年女性更多见,高血压病患病率及心房颤动发生率较高,NT-proBNP水平较低。
张环李涛
关键词: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收缩性脑钠尿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