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琼

作品数:69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会议论文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8篇细胞
  • 42篇心肌
  • 38篇肌细胞
  • 36篇心肌细胞
  • 36篇缺氧
  • 16篇烧伤
  • 14篇缺血
  • 14篇缺血缺氧
  • 12篇缺氧心肌
  • 11篇缺氧心肌细胞
  • 10篇凋亡
  • 10篇细胞凋亡
  • 9篇蛋白
  • 9篇心肌细胞凋亡
  • 9篇微管
  • 9篇肌细胞凋亡
  • 7篇激酶
  • 7篇甘氨酸
  • 6篇低氧
  • 6篇对心

机构

  • 6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军区总医...

作者

  • 69篇张琼
  • 68篇黄跃生
  • 35篇党永明
  • 30篇宋华培
  • 23篇张东霞
  • 22篇张家平
  • 17篇房亚东
  • 15篇向飞
  • 14篇褚志刚
  • 12篇滕苗
  • 12篇颜洪
  • 10篇周军利
  • 9篇雷泽源
  • 9篇郑霁
  • 8篇胡炯宇
  • 8篇张兵钱
  • 5篇肖荣
  • 5篇王广
  • 5篇阮兢
  • 4篇闫甜甜

传媒

  • 15篇中华烧伤杂志
  • 11篇第三军医大学...
  • 9篇中华医学会烧...
  • 4篇第八届全国烧...
  • 3篇2010年第...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第五届全国烧...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第十届全国烧...
  • 1篇第四届全国烧...
  • 1篇第六届全国烧...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1篇2010
  • 14篇2009
  • 7篇2008
  • 2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激酶C在腺苷A1受体调控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中的表达和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腺苷A1受体的活化能否影响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开放及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对照(常氧)组(A组),缺氧组(B组),缺氧+腺苷A1受体激动剂组(C组),缺氧+腺苷A1受体阻断剂组(D组),缺氧+腺苷A1受体激动剂+PKC阻断剂组(E组)。缺氧6h后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分析A、B、C、D4组PKC的表达变化,用酯化钙黄绿素和氯化钴共孵育法检测5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缺氧6h后,B、D、E3组MPTP显著开放,细胞活力降低,而C组能明显减少MPTP的开放,减轻细胞损害,并能使PKC的表达量增加。结论缺氧可引起MPTP开放增加,腺苷A1受体激动剂可上调PKC表达,减少缺氧导致的MPTP开放,维持细胞活力。PKC通路可能是腺苷A1受体调控缺氧心肌细胞MPTP开放的重要途径。
向飞张琼褚志刚黄跃生
关键词:心肌细胞缺氧腺苷A1受体蛋白激酶C
l-Caldesmon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在ECV304细胞中的表达
2007年
目的构建含有l-Caldesmo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以含有l-Caldesmon全长编码序列的pCGN-CaD为模板,PCR扩增l-Caldesmon,T-A克隆,酶切亚克隆到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在BJ5183菌内和pAdeasy同源重组,筛选阳性克隆,酶切鉴定,线性化后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进行包装、扩增,得到含有l-Caldesmo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根据报告基因GFP测定病毒滴度。将收集的病毒液感染ECV304细胞,Westernblot检测l-Caldesmon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含有l-Caldesmo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病毒滴度可达1×109U/ml。重组病毒感染后可使ECV304细胞l-Caldesmon表达较对照组增加5倍。结论该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为研究l-Caldesmon蛋白在内皮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褚志刚张家平张琼向飞宋华培黄跃生
关键词:腺病毒载体ECV304细胞
微管解聚对大鼠心肌细胞自主搏动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微管解聚对大鼠心肌细胞自主搏动频率、动作电位(AP)、耗氧量的影响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将180只SD大鼠乳鼠分12批处理进行实验,每批取15只大鼠乳鼠处死,剪取心脏组织分离培养心肌细胞,分别接种至1个铺有6块圆形盖玻片的12孔板、1个铺有6块方形盖玻片的12孔板、2个细胞培养瓶、2个细胞培养皿。将培养3d的各容器中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加入3mL37℃复温的DMEM/F12培养液,常规培养3h)和微管解聚组(加入3mL37℃复温的含终浓度为8μmoL/L秋水仙碱的DMEM/F12培养液,常规培养3h),每组分别3孔、1瓶、1皿。免疫荧光染色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微管形态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游离态及聚合态α微管蛋白的含量变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细胞自主搏动频率。氧微电极监测系统测定含有心肌细胞的DMEM/F12培养液加入秋水仙碱前后的溶解氧浓度,另测定单纯培养液和秋水仙碱+培养液溶解氧浓度。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记录细胞AP、延迟整流型钾离子通道电流(Ik)和L型钙离子通道电流(Lca-L)变化,绘制电流密度-电压(I-V)曲线。对数据行独立或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正常对照组细胞微管结构完整,围绕核周呈放射状分布,线性管状结构清晰。微管解聚组细胞微管结构破坏,呈现弥散性分布,线性管状结构粗糙而不光滑。(2)微管解聚组细胞游离态d微管蛋白含量为0.61±0.0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46±0.03,t=6.99,P〈0.05;聚合态a微管蛋白含量为0.57±0.04,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0.88±0.04,t=9.09,P〈0.05。(3)微管解聚组细胞自主搏动频率为(59±8)次/min,较正常对照组的(41±7)次/min明显增加(t=5.62,P〈0.01)。(4)含心肌细胞的培养液溶解氧浓度为�
兰晓东党永明李凌霏张琼黄跃生
关键词:肌细胞动作电位
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了解微管干预剂对缺氧心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分为单纯缺氧组、缺氧+微管解聚剂(秋水仙碱)组、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后3组加入的微管稳定剂为紫杉醇,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管形态学变化。检测细胞活力及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结果缺氧+微管解聚剂组和缺氧+高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心肌细胞微管结构破坏显著,细胞活力亦明显下降[缺氧1.0h,2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9.99±3.47)%、(84.56±6.61)%,明显低于单纯缺氧组(97.4±1.76)%(P〈0.01)],前3种酶的活性亦明显降低;缺氧+低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前3种酶的活性与单纯缺氧组基本近似;缺氧+中浓度微管稳定剂组微管结构损伤显著轻于其他组,前3种酶的活性于缺氧6.0h内高于单纯缺氧组。缺氧后各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结论适当浓度的微管稳定剂能明显减轻微管结构损伤,促使缺氧早期心肌细胞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滕苗黄跃生党永明房亚东张琼
关键词:微管细胞低氧糖酵解
甘氨酸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明确甘氨酸对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所建立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6h模型,施加5mmol/L甘氨酸处理,观察观察心肌细胞凋亡(Annexin-V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mPTP孔开放及capase...
周军利黄跃生宋华培党永明张琼
文献传递
血管紧张素(1—7)和依那普利拉对烧伤血清离体灌注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了解血管紧张索(1—7)[Ang(1—7)]和依那普利拉对烧伤血清离体灌注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0只SD大鼠制备烧伤血清。另取24只SD大鼠心脏建立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根据灌注液不同,将大鼠心脏分为K—H液组、含体积分数20%烧伤血清的K—H液组(烧伤血清组)、含体积分数20%烧伤血清和2μg/mL依那普利拉的K—H液组(依那普利拉组)、含体积分数20%烧伤血清和1nmol/mLAng(1—7)的K—H液组[Ang(1.7)组]。各组大鼠心脏连续灌注30min上述溶液后,检测其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以及冠状动脉血流量(CF)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与K—H液组LVSP[(11.2±1.0)kPa,1kPa=7.5mmHg]、+dp/dtmax[(642±-53)kPa/s]、-dp/dtmax[(380±61)kPa/s]及CF值比较,烧伤血清组、依那普利拉组和Ang(1-7)组LVSP[(5.9±0.8)、(8.0±1.1)、(8.9±1.3)kPa]、+dp/dtmax[(275±37)、(454±48)、(479±63)kPa/s]、-dp/dtmaxf(135±35)、(219±47)、(277±58)kPa/s]及CF值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LVEDP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CK、LDH的含量升高。与烧伤血清组比较,依那普利拉组和Ang(1—7)组CF、LVSP及±dp/dt max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LVEDP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CK、LDH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Ang(1—7)和依那普利托均能有效改善烧伤血清离体灌注大鼠左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雷泽源黄跃生肖荣张兵钱张琼
关键词:烧伤依那普利拉灌流心脏
不同浓度NO对缺氧心肌细胞损害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利用外源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S-亚硝基谷胱甘肽(S-nitrosoglutathione,GSNO)对比观察不同浓度NO对缺氧心肌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培养4—6d心肌细胞分为常氧组(N)、缺氧组(H)和缺氧+GSNO组(H+G);H+G组依照加入GSNO浓度的不同又分为3组:缺氧+GSNO30μmol/L组(H+G30)、缺氧+GSNO200μmol/L组(H+G200)、缺氧+GSNO4000μmol/L组(H+G4000)。分别观察其对缺氧(1%O2、5%CO2和94%N2)4h心肌细胞损害的影响。结果缺氧引起培养心肌细胞上清LDH活性增加,细胞存活率(MTY法)降低,H+G30组和H+G4000组损伤加重,H+G200组损伤减轻。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NO具有细胞保护效应。
张铭黄跃生张琼
关键词:缺氧NOS-亚硝基谷胱甘肽
生脉注射液对大鼠烧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大鼠烧伤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SD(Sprague-Dawley)大鼠72只,随机分成单纯烫伤组(B组,n=36)和烫伤并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S组,n=36),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伤后B组按Parkland公式补液,S组在B组的基础上伤后即刻按4ml/kg给予生脉注射液,并相应减少补液量,两组均于不同时相点取左室心肌组织切片,做病理形态学观察,并采用DNA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双指标联合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病理切片显示S组较B组心肌组织损伤有所减轻;两组心肌细胞TUNEL显示烫伤后6h呈阳性伤后12h达高峰;caspase-3活性变化早于凋亡形态学变化,于伤后3、6h达峰值;S组较B组在伤后6、12、24h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在伤后3、6、12h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烧伤后早期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烧伤病理损伤过程。早期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进而减轻心肌的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张西联黄跃生党永明张家平郑霁房亚东周军利张琼
关键词:烧伤心肌细胞凋亡生脉注射液
甘氨酸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明确甘氨酸对缺血缺氧致心肌细胞凋亡过程的影响.方法:利用所建立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6h模型,施加5mmol/L甘氨酸处理,观察观察心肌细胞凋亡(Annexin-V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mPTP孔开放及capase...
周军利黄跃生宋华培党永明张琼
穿膜肽TAT-p38αG融合基因的构建、表达及穿膜特性的鉴定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构建穿膜肽TAT-p38αG融合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及穿膜特性鉴定。方法提取人EVC304细胞总RNA,巢式PCR扩增p38αG基因片段,T-A克隆,测序证实片段无误后,将p38αG基因片段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TAT-HA,获得pTAT-p38αG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将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IPTG诱导表达获得TAT-p38αG融合蛋白,并行Ni-NTA柱过柱和超滤纯化,抗His抗体免疫印迹法鉴定。采用荧光素FITC体外标记TAT-p38αG融合蛋白,与EVC304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穿膜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TAT-p38αG,并表达出大小约30×103的蛋白产物,与融合蛋白TAT-p38αG理论计算值相符。细胞实验结果显示,TAT-p38αG能呈浓度依赖性方式转导进入EVC304细胞。结论TAT-p38αG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穿膜特性,研究为下一步鉴定TAT-p38αG融合蛋白对p38α激酶的抑制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张家平应希陈渝张琼黄跃生
关键词:穿膜肽融合基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