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颅内
  • 7篇动脉瘤
  • 7篇多态
  • 7篇多态性
  • 7篇同型半胱氨酸
  • 7篇颅内动脉
  • 7篇颅内动脉瘤
  • 7篇氨酸
  • 7篇半胱氨酸
  • 6篇基因
  • 6篇基因多态性
  • 3篇蛋氨酸合成酶
  • 3篇肿瘤
  • 3篇酶基因多态性
  • 2篇血肿
  • 2篇亚甲基四氢叶...
  • 2篇亚甲基四氢叶...
  • 2篇叶酸
  • 2篇中风
  • 2篇神经导航

机构

  • 19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医学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广州市妇婴医...

作者

  • 20篇戴文伟
  • 8篇何伟文
  • 7篇伍建伟
  • 7篇李明昌
  • 7篇陆永健
  • 7篇孙卫文
  • 6篇邓维意
  • 6篇陈盛强
  • 5篇李波
  • 5篇朱世强
  • 4篇朱建堃
  • 3篇朱建坤
  • 3篇刘清流
  • 3篇曾白云
  • 3篇杨宏
  • 2篇黄勤
  • 2篇陆永建
  • 2篇李扬彬
  • 2篇毛之奇
  • 1篇肖华

传媒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广州医学院学...
  • 2篇解剖学研究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9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3
  • 2篇199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和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及77例正常人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颅内动脉瘤组的MTHFR C677T CT基因型频率较正常对照高(P<0.01),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57倍,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HFR CT基因型与颅内动脉瘤明显相关。
邓维意孙卫文戴文伟许绍强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陈盛强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瘤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多态性
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的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在桥脑小脑角肿瘤切除手术中如何进行多方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以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方法选取2004 ̄2005年我院桥脑小脑角巨大肿瘤患者57例,采取乙状窦后入路对肿瘤进行切除,并分为传统监护组和综合监护组在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护。术后一周分别从肿瘤切除程度,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听觉功能,面肌功能和吞咽功能五个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传统监护组和综合监护组术前术后功能的变化,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监护组监护结果的差异。结果与传统监护组相比,综合监护组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减低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缺失,保护了后组颅神经的功能。而在听觉功能、面肌功能和吞咽功能的保护方面两者则无差异。结论对于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多方面综合的术中电生理监护可以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而听觉诱发电位则较少能代表术中情况。
毛之奇陆永建曾白云朱世强余敦星戴文伟梁建峰李波舒江红李韵辉
关键词:诱发电位脑干诱发电位躯体感觉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复发原因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钻孔引流复发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复发的23例病人临床...
刘清流李波戴文伟朱世强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复发
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的初步报告(附54例报告)
1996年
一般资料伽玛刀治疗及随访54例中.男23例.女31例;年龄19—76岁,平均51岁.手术后残留或复发者14例.肿瘤直径大小18—49mm.平均33.5mm.肿瘤分布鞍旁p4例.鞍结节7例,糠旁和凸面11例.蝉骨嵴6,CP角4,斜坡3,天幕2,嗅沟3,岩尖3和眶后1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经手术和影像学明确,37例病人术前有颅高压症状.16例有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体征.
戴文伟朱建堃姚家楫
关键词:伽玛刀治疗脑膜瘤颅高压病例诊断肿瘤直径影像学
猕猴脑室间孔调节脑脊液流动与颅内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在临床观察到脑室间孔可能调节脑脊液流动与颅内压之后,用9只猕猴进行实验。首次证明向脑室内逐次注入液体,当达到一定累积容量(0.42ml)和颅内压高达3.15kPa时,脑室间孔便随之外放,液体由侧脑定流入第三脑室以下,颅内压亦降至2.48kPa,表明脑室间孔具有调节脑脊液流动与维持颅内压稳定之作用。
张要必宋燕燕肖华李桦李桦秦志郑惠童何伟文秦志
关键词:脑室颅内压脑脊液
同型半胱氨酸和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和胱硫醚-β合成酶基因(CBS)844ins 68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和荧光偏振法(FPIA)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及143例正常人CBS 844ins 68基因多态性和血浆总Hcy水平。结果①AD组CBS844ins 68 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8.95、19.74、1.31,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分别为78.32、18.88、2.80,CBS844ins 68各种基因型频率在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颅内动脉瘤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Hcy分别为(16.14±6.72)μmol/L和(10.90±2.44)μ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结论胱硫醚-β合成酶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无明显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
戴文伟许绍强孙卫文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陈盛强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瘤胱硫醚-Β合成酶多态性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5
1992年
我们遇到12例外伤性脑梗塞病人,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包括江西医学院一附院1974~1985年收治的6例和本研究所近3年治疗的6例,12例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为:7~67岁。受伤方式为后枕着地5例、欧斗2例、眼外伤1例、前额外伤1例、坠落伤1例、车祸2例。 临床表现 6例损伤当时无昏迷、3例有短暂昏迷、1例昏迷2天、2例持续昏迷至死亡。8例伤后即发生偏瘫、2例伤后十几小时偏瘫、1例伤后24小时轻瘫。
黄勤朱建堃杨宏曾白云陈晞戴文伟
关键词:外伤性脑栓塞
双侧额颞脑挫裂伤保守及手术治疗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通过分析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探讨其保守及手术治疗的指征。方法对我科1995年1月 ̄2005年4月收治的159例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结果159例病人中手术治疗83例,保守治疗76例;其中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68例(42.8%),中度残疾41例(25.8%),重度残疾14例(8.8%),植物生存12例(7.5%),死亡24例(15.1%)。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双侧额颞脑挫裂伤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相应采取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达到手术指征时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毛之奇陆永建朱世强陈唏戴文伟李波朱建堃
关键词:保守治疗手术指征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关键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其代谢关键酶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7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77例健康成人的血浆Hcy水平,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其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结果 颅内动脉瘤组血浆Hcy水平(16.14±6.72)μ mol/L高于对照组(11.20±3.20)μmol/L,两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MTHFR C677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颅内动脉瘤组MTHFR C677T CT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患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57倍.CC、CT基因型颅内动脉瘤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颅内动脉瘤组患者CT基因型的血浆Hcy浓度较其它基因型高(P〈0.05).结论 高Hcy血症与颅内动脉瘤病发生有一定关系,MTHFR CT基因型与颅内动脉瘤明显相关.
戴文伟许绍强孙卫文邓维意伍建伟李明昌何伟文陆永健陈盛强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颅内动脉瘤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多态性
γ-刀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外科处理(附6例肿瘤组织电镜分析)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γ刀治疗后的病人再入神经外科行其他治疗的原因及方法。方法:γ刀治疗后32例因病灶周围水肿加剧,脑积水明显增加,肿瘤体积增大,病灶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入神经外科。其中脑血管病(AVM)10例,鞍区肿瘤7例,胶质瘤8例,脑膜瘤或听神经瘤7例。结果:开颅手术14例,其他治疗18例,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原因分别为胶质瘤γ刀治疗后脑室内出血,胶质瘤γ刀治疗后广泛水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γ刀治疗2年后出血,左顶巨大AVMγ刀治疗后半年出血。结论:选择病人行γ刀治疗时,要根据病变以及诸多因素加以考虑。普遍认为血管增生效应和对细胞毒性作用是放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尽管不同病变对放射有各种反应,不同剂量对同一病变产生的反应也各异,但通常认为病理改变有以下几期:反应水肿期、缺血坏死期、吸收与瘢痕期。
黄勤曾白云戴文伟黄文辉朱建坤
关键词:颅内肿瘤Γ-刀神经外科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