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颖

作品数:38 被引量:50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6篇地震
  • 16篇GPS
  • 12篇地壳
  • 10篇地壳运动
  • 8篇断层
  • 7篇形变
  • 6篇断裂带
  • 6篇裂带
  • 5篇首都圈
  • 4篇大地震
  • 3篇断层参数
  • 3篇形变场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强震
  • 3篇主成分
  • 3篇主成分分析
  • 3篇最小二乘配置
  • 3篇汶川大地震
  • 3篇位错模型
  • 3篇鲜水河断裂

机构

  • 37篇中国地震局地...
  • 13篇中国地震局
  • 4篇河北省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38篇方颖
  • 30篇江在森
  • 13篇张晶
  • 11篇武艳强
  • 8篇王武星
  • 6篇张希
  • 6篇王敏
  • 6篇杨国华
  • 5篇顾国华
  • 4篇平建军
  • 4篇曹建玲
  • 3篇张艳梅
  • 3篇刘晓霞
  • 3篇邵志刚
  • 3篇王辉
  • 2篇张晓亮
  • 2篇杜方
  • 2篇邹镇宇
  • 2篇牛安福
  • 2篇黎凯武

传媒

  • 10篇大地测量与地...
  • 7篇地震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研究
  • 3篇国际地震动态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新方法和新技...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PS基线快速计算与跟踪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05年
为减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最终解的滞后时间,及时跟踪地壳形变的动态,利用提取的GPS长期运动背景外推GPS每日最终解;同时以松弛解H文件中的协方差矩阵为约束条件,对松弛解H文件中的坐标进行7参数转换,得到ITRF2000框架下的GPS当日坐标;用外推的GPS当日解、GPS最终解和H文件分别计算基线长,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然后,为了从大量的基线中找出变化幅度较大的基线,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方法对活动地块内基线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GPS基线的动态跟踪与监视。
方颖江在森王敏申彤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根据地质资料和GPS资料,在断层分布密集的地区用模拟断层的位错替代多断层位错,建立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非震位错模型.利用GPS区域网资料,采用改进的蒙特卡罗法和遗传算法,联合反演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的活动特性,得到如下认识:1)小江断裂是高应变积累闭锁区,鲜水河断裂次之,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应变积累程度最低.2)2001~2004年与1999~2001年相比,鲜水河北西段应变积累即锁定程度没有明显变化,南东段略有加强;安宁河略微减弱;则木河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江断裂各段的锁定程度均有显著的增强.3)各断裂的运动特点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段性.4)边界带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一侧.
方颖江在森牛安福
关键词:反演方法位错模型地壳形变川滇菱形块体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与变形动态过程被引量:118
2009年
利用GPS等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的区域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应变积累,以及大区域地壳运动微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同震位移场分布等分析、讨论了汶川地震前近10年区域地壳变形的表象所反映的大震孕震最后阶段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发生汶川8.0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1999-2004年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无明显的相对运动,2004-2007年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运动显示,以右旋活动为主,年速率为1. 6mm/a.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为右旋剪切为主兼有推挤的大尺度缓慢变形状态,右旋扭动变形率为2.1±0.2(10^(-8)/a),地壳总体缩短变形率为-0.7±0.1(10^(-8)/a).由GPS基准站资料计算的基线时间序列显示,2005年以来大尺度北东向地壳缩短的相对运动明显增强,青藏块体相对华南地块的北东向运动明显增强.对汶川大地震前应变积累的特殊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分析认为,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是四川盆地西缘的龙门山断裂带受到其西侧巴颜喀拉地块推挤导致大尺度、长时期、缓慢的地壳应变积累的结果.在发震前不仅龙门山断裂带为显著闭锁状态,且孕震区域可能存在地壳弹性变形趋于极限后难以发生变形的相持阶段,大尺度地壳运动与动力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有促进影响.
江在森方颖武艳强王敏杜方平建军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GPS动态过程孕震过程
利用GPS连续资料分析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特征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主成分分析、非线性回归等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川滇地区GPS连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地壳变形在此时间段呈整体比较稳定的准线性变化趋势,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转折现象;川滇地区的变形速率分布很不均匀,受活动断裂走向、倾向、活动性质的影响,变形速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滑动速率比较大的断裂带两侧,这些活动性断裂形成地壳变形速率的梯度带;在小金河断裂南侧、石屏一建水断裂与小江带南段的西北侧、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的西北段一带分布着一个典型的变形速率低值区,且呈NE/SW走向的低速条带状分布。
方颖江在森邵志刚王武星张晶
关键词:变形速率地壳运动主成分分析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活动性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利用GPS资料,用地壳运动强度和大空间尺度变形分析了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活动性。结果表明,燕山地块与华北平原的地壳运动强度以张—渤带为明显的分界线,张-渤带以左旋走滑为主。通过最小二乘配置对GPS资料进行了空间去噪声处理,并建立球面位错模型,反演了张—渤带的11条断层,结果表明:NW向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NE向断层中,活动性最强的是以倾滑为主的沧东断裂。2001—2004年时段与1999—2001年时段相比,张—渤带中西段、西段断层的走滑量略有减小,而其中东段、东段的走滑量有较大程度增大。这种现象可能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关。
方颖张晶
关键词:地壳运动断层滑动GPS
用跨断层形变资料分析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运动特征被引量:21
2015年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震间位错反演和小波技术分析了鲜水河断裂西北段的跨断层形变资料(1986—2013).结果表明: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层长期运动为跨断层资料的主要信息,且符合负指数函数的运动规律,随着断层深度的增加,滑动量逐渐减弱.从炉霍段、道孚段到乾宁段,断层闭锁程度逐渐增强.2001年昆仑山M8.1地震发生后,鲜水河断裂西北段地壳浅层(地表以下30km)的左旋走滑明显减弱,到2013年的累积减弱量为3~13mm.5·12汶川M8.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出现周期4~5年的增强信号.4·20芦山M7.0地震发生前,断层滑动首先出现低频信号(4~5年周期)增强,随着地震发生临近,强信号频率逐渐升高,直到出现周期为1年的强信号.
方颖张晶江在森邵志刚曹建玲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主成分分析地震前兆
用GPS资料反演区域断层运动的若干问题
本文介绍了用 GPS 资料反演断层运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GPS 资料区域构造信息的提取是反演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结合一定区域反演时选择符合断层运动的位错模型是必要的,断层运动参数的选取问题,最后是反演的算法问题。
方颖江在森
关键词:GPS位错模型反演算法断层参数
文献传递
川滇地区4个地温钻孔监测数据分析
2019年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4个浅层地温观测台站(宾川台、丽江台、腾冲台和五龙台)的地温日连续资料表明,太阳辐射的年周期影响随着地下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在地下14m深度,太阳辐射年周期的影响已经基本消失,与理论计算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台站地下介质特性及川滇地区普遍发育的热泉有关。太阳辐射的波峰随深度呈指数衰减,波谷随深度呈对数增加,在14m深度处,太阳辐射的波峰波谷影响基本消失。通过牛顿迭代法反演不同深度的热扩散系数,结果显示,宾川、丽江、腾冲3个台站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五龙台从4m以下深度开始,其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大。虽然4个地温台站的热扩散系数随深度增加的变化幅度不同,但基本都呈指数函数变化规律。
方颖王岩邵志刚刘晓霞李文军崔子健
关键词:地温热扩散系数断裂带太阳辐射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现今运动状态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利用GPS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简称张渤带)的活动性,分析表明:张渤带是首都圈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断裂带。通过小波分析对GPS资料进行空间减噪处理,并建立张渤带运动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张渤带滑动量约为0.5mm/a,南盘与北盘的应变积累程度相当;张渤带具有从锁定到滑动或从滑动到锁定的时间交替过程;断裂带两侧的应变积累在空间上交替出现。
方颖江在森张晶武艳强
关键词:地壳运动小波分析GPS
日本9.0级大地震前长波辐射异常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日本Mw9.0地震前长波辐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8月在大范围的西太平洋海域,出现一个自北向南逐渐增强的季节性高温条带,该条带从日本海沟中北段开始,一直向南延伸到伊豆—小笠原海沟.同时日本海沟的地壳垂直运动自2010年8月份开始出现季节性运动消失的异常现象.这两种现象同时出现是否表明地球物理场在大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异常?地震发生前半年时间出现的热异常条带是否与此次地震有关?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方颖张艳梅
关键词:日本地震长波辐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