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颖

作品数:27 被引量:156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动脉
  • 18篇冠状
  • 18篇冠状动脉
  • 9篇动脉旁路
  • 9篇动脉旁路移植
  • 9篇动脉旁路移植...
  • 9篇移植术
  • 9篇旁路移植
  • 9篇旁路移植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7篇体外循环
  • 7篇外循环
  • 7篇非体外
  • 7篇非体外循环
  • 6篇心肌
  • 5篇心病
  • 5篇心脏
  • 5篇冠心病

机构

  • 27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7篇方颖
  • 22篇顾承雄
  • 18篇韦华
  • 12篇刘长城
  • 11篇吴震
  • 8篇宋伟
  • 7篇于洋
  • 6篇陈长城
  • 6篇刘锐
  • 5篇杨俊峰
  • 3篇李波
  • 2篇王盛宇
  • 2篇黄信生
  • 2篇李海洋
  • 2篇李海涛
  • 1篇李琴
  • 1篇党海明
  • 1篇周其文
  • 1篇方绍明
  • 1篇王素珍

传媒

  • 6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中国医药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 3篇200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钳缝合法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近端吻合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于洋顾承雄韦华方颖
关键词:升主动脉缝合法OPCAB不停跳冠脉搭桥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远端弥漫性硬化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闭塞远端弥漫性内膜增厚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内膜剥脱加冠脉旁路移植重建心肌血运的方法,评估其有效性.方法 65例冠脉慢性闭塞患者,冠脉造影显示176支血管狭窄或闭塞,70支为完全闭塞,远端无或逆行显影差.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中,发现闭塞冠脉远端内膜弥漫性增厚且旁路移植后桥血流量差,遂加行内膜剥脱后重新冠脉旁路移植治疗.结果 内膜剥脱前桥血管流量2~10ml/min,搏动指数(PI)5.1~15.6;内膜剥脱后桥血管流量14~37 ml/min,PI指数均<5.0,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术前(0.47±0.12)与术后(0.52±0.15)%,t=2.17,P<0.05].术后2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1%),均无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23例在术后3~18个月复查冠脉造影,显示桥血管通畅.结论 对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同时合并远端弥漫性内膜增厚的血运重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内膜剥脱后再行旁路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颖顾承雄韦华宋伟吴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肌血管重建术
严重多发性创伤分类和临床特点被引量:9
2001年
方颖方绍明
关键词:严重多发性创伤
OPCAB同时行左心室室壁瘤缝缩术206例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尝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进行室壁瘤缝缩术,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间206例左室室壁瘤病人进行手术。病人术前均存在心绞痛症状,同时伴心功能不全或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为Ⅱ~Ⅳ级。术前射血分数平均0.41±0.06,左心室舒末内径平均(57.4±6.8)mm。不停跳下进行室壁瘤线性缝缩,比较术前及术后相关心功能指标。结果住院死亡1例,病死率0.5%(1/206例)。平均移植血管(2.9±0.9)支。复查时所有病人均无症状。心功能及射血分数均显著提高(P<0.001)。左心室舒末内径显著缩小(P<0.001)。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进行室壁瘤缝缩术是可行的,手术死亡率低、并发症少。术后早期心功能、自觉症状及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远期疗效尚需观察。
于洋顾承雄韦华陈长城方颖刘锐
关键词:心脏室壁瘤冠状动脉分流术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冠状动脉夹层
2009年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在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冠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以及诊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后1周,3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复查心电图29例正常,2例显示轻度心肌缺血。结论冠状动脉夹层治疗与其夹层范围和程度相关,对于发生于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合并对角支或合并回旋支、右冠脉的冠脉夹层且服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尤其是夹层合并非夹层处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达50%以上患者,应尽早行外科OPCAB治疗。
方颖顾承雄韦华陈长城
关键词: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术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Enclose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方颖顾承雄韦华于洋
关键词:升主动脉大隐静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钳夹并发症OPCAB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联合内膜剥脱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研究
2023年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联合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疾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2 496例OP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OPCABG组和OPCABG+CE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预后、远期生存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238对患者纳入分析, 每组238例。OPCABG+CE组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率显著高于OPCABG组(5.04%对1.68%, P=0.042)。平均随访7.3年, OPCABG组和OPCABG+CE组患者的累计生存率(92.44%对88.65%, P=0.159)和远期MACCE发生率(10.92%对15.13%, 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OPCABG组比较, OPCABG+CE组患者心绞痛复发率(CCS分Ⅲ-Ⅳ级)显著增加(20.16%对12.60%, P=0.026)。结论 OPCABG+CE术后早期AMI和远期心绞痛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但OPCABG+CE与OPCABG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刘长城方颖韦华李海洋顾承雄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预后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早期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不同抗血栓策略的早期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择期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CE+CABG的患者416例。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8例,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和综合治疗组(208例,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联合前列腺素E1)。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比例、出血事件、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术后30 d全因死亡率。结果综合治疗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显著多于常规治疗组[(1540±422)ml比(1350±3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患者输血比例和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治疗组患者术后30 d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终点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5.8%(12/208)比11.5%(24/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联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和前列腺素E1联合抗血栓策略可显著降低CE+CABG患者的围术期心肌梗死和术后30 d死亡的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吴震刘长城方颖王素珍顾承雄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血栓治疗围术期心肌梗死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同期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
2001年
王盛宇杨俊峰刘志伟陈长城刘锐方颖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风湿性心脏病
人体大隐静脉桥外膜戊二醛交联对其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背景:薄弱的静脉壁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病变的诱发因素之一。目的:探讨人体大隐静脉桥外膜戊二醛交联对血管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收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剩余的大隐静脉40段,随机分A、B组,每组20段,将A组中的每段大隐静脉分成2小段,其中一段采用0.3%戊二醛溶液交联5min,另一段不交联(对照);将B组的每段大隐静脉分成2小段,其中一段采用0.3%戊二醛溶液交联10 min,另一段不交联(对照)。采用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的血管壁微观形态;利用单轴拉伸测试检测交联前后血管的应力-应变关系、杨氏模量及破坏强度。结果与结论:(1)荧光显微镜:与对照血管相比,交联血管的Ⅰ型胶原纤维呈明显压缩改变,密度显著增大,管腔面结构未见明显差异;(2)扫描电镜:对照血管外膜表面胶原纤维呈现典型的波浪状疏松排列,交联血管外膜表面胶原纤维呈现致密的网状排列;(3)单轴拉伸测试:与对照血管比较,交联5,10min血管的应力-应变曲线明显左移,并且在高应变区(延展率为1.3-1.5)杨氏模量显著增加(P <0.05);与交联5 min血管比较,交联10 min血管的应力-应变曲线明显左移,并且在高应变区(延展率为1.3-1.5)杨氏模量显著增加(P <0.05);交联5,10 min血管的破坏强度高于对照血管(P <0.05);(4)结果表明:血管外膜戊二醛交联增加了大隐静脉血管壁强度,降低了其延展性。
方颖刘长城刘长城于洋顾承雄于洋陈端端
关键词:隐静脉冠状动脉分流术戊二醛应力-应变关系体外实验戊二醛隐静脉冠状动脉分流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