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那雄胺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加间歇性雄激素阻断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3例T_3期或T_4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B组15例采用非那雄胺加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治疗。间歇期内B组继续服用非那雄胺。结果:治疗后9个月,A组1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有效率为88.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0.3~37.3 ng/ml,平均(7.6±6.5)ng/ml。B组1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有效率为93.3%。PSA为0.1~10.5 ng/ml,平均(4.2±2.8)ng/ml。B组PSA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7(31~82)个月,B组停药间期(25.1±10.1)个月长于A组(15.7±8.6)个月(P<0.05)。A组5年生存率为55.6%(10/18),B组为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年,A组仍有6例有效(33.3%),B组8例有效(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那雄胺加上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能使晚期前列腺癌PSA进一步降低,停药间期延长。
- 王亮李沙丹王庆堂曹文峰杨航刘祥丹陈卫国张秉鸿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非那雄胺
- 低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32例PCa患者,根据G leason评分,将≥7分者设为高G leason评分组(n=12),<7分者为低G leason评分组(n=20)。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6例,BPH伴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PIN)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CD34观察各组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H IF-1α、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PCa、PIN中H IF-1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60.0%,较BPH(6.3%)及NP(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PIN中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73.3%,较BPH(18.7%)及NP(8.3%)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的MVD为66.9±18.0,明显高于BPH(28.3±6.9)及NP(15.3±2.9)(P<0.05)。高G leason评分组H IF-1α、VEGF阳性率及MVD值均高于低G leason评分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 IF-1α及VEGF过表达是PCa形成的早期事件,与PCa密切相关。
- 王亮陈昭颉王庆堂曹文峰简燚汪盛贤张秉鸿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 磁共振水成像诊断泌尿系梗阻(附53列报告)
-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MRU)三维重建技术在在泌尿系梗阻性中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磁共振水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重T2加权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对经B超诊断为上尿路梗阻,但ⅣP不显
- 王庆堂杨航王亮陈卫国曹文峰张秉鸿周鹏
- 文献传递
- β_3-AR介导逼尿肌舒张信号转导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β3 AR介导大鼠逼尿肌细胞舒张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cAMP浓度 ,细胞功能实验观察cAMP特异性拮抗剂SQ 2 2 ,5 36和PKA特异性拮抗剂H 89对β AR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 (ISO)及β3 AR激动剂BRL37344A调节逼尿肌细胞舒张作用的影响。结果 ISO能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 ,SQ 2 2 ,5 36和H 89均可部分抑制ISO对逼尿肌细胞的松弛作用 ,而BRL37344A对逼尿肌细胞内cAMP水平无明显影响 ,SQ 2 2 ,5 36和H 89不能抑制BRL37344A介导的逼尿肌细胞松弛作用。结论 β AR通过依赖和不依赖cAMP PKA的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调节逼尿肌舒张 ,而cAMP PKA途径未参与β3
- 曹文峰宋波陈昭颉王庆堂王亮
- 关键词:逼尿肌细胞CAMP
-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PCNL治疗392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为多发性肾结石,107例为鹿角形结石,93例为鹿角形结石伴多发性肾结石,35例为感染性结石,12例为孤立肾结石。结果手术时间35~270min,平均125min。术后26例发热,4例输血,无中转开放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手术取净率为78.1%(307/392),43例辅以体外震波碎石(ESWL),术后2个月结石排净率为88.5%(347/392)。结论超声引导MPCN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结石清除率高等优点,可临床推广应用。
- 王亮李沙丹梁平王庆堂杨航曹文峰刘祥丹陈卫国张秉鸿刘吉文宣瑞
- 关键词:肾结石经皮肾穿刺取石术超声
- β3肾上腺素受体在正常及不稳定膀胱大鼠逼尿肌中的作用
- 目的;不稳定膀胱是泌尿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膀胱储尿期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引起患者尿路刺激症状,临床发病率高。目前对逼尿肌不稳定(DI)的详细原因尚不清楚,治疗也无满意方法,对此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显得极为重要...
- 曹文峰宋波金锡御熊恩庆
- 文献传递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被引量:37
- 2011年
-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增生(BP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采用PKRP及TURP治疗119例大体积BP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55~83岁,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0-33分,最大尿流率(Qmax)0~10.6mL/s,前列腺体积为71~231mL。分两组分别采用PKRP及TURP治疗,两组间术前各项参数均具可比性。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两组病例IPSS均明显减少(P<0.05),Qmax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IPSS及Qmax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TURP比较,PKRP术中出血更少(P<0.05),无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并发症少。术后随访3~52个月,平均31个月,两组病例排尿情况稳定,均无需再次手术。结论在熟练掌握经尿道电切技术后,PKRP及TURP均为治疗大体积BPH的有效方法,PKRP有止血好、切割精细、对机体生理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安全性更好。
- 王亮梁平杨航王庆堂李沙丹刘吉文陈卫国曹文峰黄晓科王启武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大体积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 Endostatin抑制小鼠膀胱癌的作用机理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 探讨endostatin抑制膀胱癌生长的作用机理。 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T739细胞 ,以endostatin 10 μg/ml处理 ,观察细胞增殖、凋亡情况 ;endostatin 2 0mg·kg-1·d-1皮下注射T739膀胱癌荷瘤小鼠 ,观察肿瘤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及Fas与Bcl 2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 ,对照组及endostatin组T739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 (5 8.3± 9.3) %、(5 9.4± 8.6 ) % ,凋亡指数分别为 (7.2± 1.1) %、(7.5± 1.0 ) %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动物实验显示 ,对照组及endostatin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 (5 9.1± 6 .7) %、(5 8.6± 6 .3)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凋亡指数为 (1.9± 0 .4 ) % ,治疗组为 (9.7± 0 .9)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endo statin组肿瘤细胞Fas表达明显增加 ,对照组及治疗组肿瘤细胞均无明显Bcl 2表达。 结论 endo statin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形成导致组织缺氧 ,上调Fas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从而抑制小鼠膀胱癌生长。
- 王亮金锡御宋波潘进洪陈昭颉曹文峰刘祥丹
- 关键词:小鼠膀胱癌肿瘤细胞
- 血管形成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膀胱癌微血管密度 (MVD)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膀胱癌分级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本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 6 2例 ,年龄 36~ 82岁 ,平均 6 5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观察膀胱癌组织中MVD以及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G1级、G2级、G3膀胱癌中bFGF阳性率分别为 33.3%、4 8%、73.7% ,其中 ,G1级与G3级膀胱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膀胱癌复发组及未复发组bFGF阳性率分别为 73.1%、36 .1%(P <0 .0 5 )。G1级、G2级、G3膀胱癌MDV分别为 4 4 .3± 11.6、5 3.5± 10 .6、71.9± 15 .3,G1级与G3级膀胱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膀胱癌复发组及未复发组MDV分别为 4 1.7± 10 .9、77.2± 15 .3(P <0 .0 5 )。结论 膀胱癌bFGF表达及MVD与其分级及肿瘤复发相关 。
- 王亮陈昭颉王庆堂曹文峰简燚刘祥丹汪俊超
- 关键词:膀胱肿瘤血管形成
- 逼尿肌不稳定与肾上腺能β受体关系的研究
- 2003年
- 目的 :研究 β肾上腺素受体 ( β -AR)在膀胱出口梗阻 (BOO)型逼尿肌不稳定中的作用。 方法 :建立大鼠BOO型逼尿肌不稳定动物模型 ,离体逼尿肌条拉力实验观察逼尿肌不稳定时异丙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ISO)对逼尿肌舒张功能的影响 ,采用放射配基结合法侧定BOO型逼尿肌不稳定和稳定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逼尿肌 β受体最大结合容量 (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 (Kd)。结果 :ISO对逼尿肌的松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对不稳定膀胱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 ,P <0 0 5 ,对逼尿肌的松弛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对不稳定膀胱组的作用强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 ,P <0 0 5 ,梗阻后不稳定组 β-AR密度 (Bmax)较正常对照组及梗阻后稳定组明显降低 ,结果分别是 ( 6 6 2 3± 6 39)fmol/mg蛋白、 ( 85 85± 7 5 3)fmol/mg蛋白和 ( 81 36± 6 72 )fmol/mg蛋白 ,三组动物之间β -AR的Kd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逼尿肌不稳定时 β -AR激动剂松弛逼尿肌的作用减弱 ,β -AR密度变化可能参与大鼠BOO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 ,选择性 β-AR激动剂可以用于不稳定膀胱治疗。
- 曹文峰宋波金锡御陈昭颉王庆堂杨前哨
- 关键词:逼尿肌不稳定膀胱出口梗阻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