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小萤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沉积物
  • 2篇糖类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
  • 1篇多糖
  • 1篇有机碳
  • 1篇色谱
  • 1篇色谱分析
  • 1篇生命活动
  • 1篇气相
  • 1篇气相色谱
  • 1篇气相色谱分析
  • 1篇总糖
  • 1篇微波消解
  • 1篇相色谱
  • 1篇邻近海域
  • 1篇近海
  • 1篇近海域
  • 1篇海表
  • 1篇海表温度

机构

  • 4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5篇朱小萤
  • 4篇潘建明
  • 3篇张海生
  • 2篇刘小涯
  • 2篇薛斌
  • 1篇高爱根
  • 1篇李宏亮
  • 1篇朱纯
  • 1篇于培松
  • 1篇扈传昱
  • 1篇陆斗定
  • 1篇武光海
  • 1篇卢冰

传媒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中的糖类分布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利用中国第18和21次南极考察获取的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中的有机碳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糖类和有机碳的分布受上层水体的初级生产、地形条件和水体垂直稳定度等多种因素的控制。表层沉积物中糖类物质的平均含量为3.03 mg/g,最高值为5.60mg/g,出现在湾内的毗邻陆架区。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表层海水叶绿素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上层水体初级生产的变化。单糖组分的研究可以判定其生源母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海洋上层生物。糖类是易被降解利用的有机质,通过糖类物质中六碳糖的比重及其垂直分布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不同站位沉积速率的相对快慢。
于培松扈传昱朱小萤潘建明张海生
关键词:沉积物糖类沉积速率
长江下游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糖类组成特征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本次研究采用了两个航次采集的样品,分别是2005年11月“长江口碳通量及碳沉积”973专项调查采集长江内河12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和2006年7月908专项调查采集长江口及附近区域23个站位的沉积物样品。 首先,...
朱小萤
关键词:有机碳长江口
文献传递
北极楚科奇海域沉积物中总糖的分布及来源
2007年
对2003年7月至9月采自北极楚科奇海域的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及1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总糖、总碳、有机碳、无机碳、总氮、总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有机碳和有机氮同位素(1δ3C和1δ5N)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极楚科奇海域沉积物中的总糖与有机碳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糖类是有机碳重要的组成部分;表层沉积物中TOC/TN平均值为9.273,1δ3C和1δ5N的平均值分别为-21.61‰和7.1‰,显示出表层沉积物中糖类物质以海洋藻类来源为主、混入部分陆源物质的分布特征;柱状样品不同深度沉积物中TOC/TN平均值为13.45,也反映出糖类物质为海洋自生和陆源输入共存的分布特征。
朱小萤潘建明李宏亮张海生刘小涯薛斌
关键词:沉积物总糖
沉积物中多糖的微波消解及气相色谱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建立了采用硫酸体系微波消解沉积物中多糖,乙酰化后用气相色谱同时分离测定7种单糖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温度和微波消解时间对多糖水解效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100℃下消解60min达到最高效率。将水解得到的单糖还原并乙酰化,采用HP-5石英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为色谱柱,利用气相色谱法对7种单糖进行分离测定,总分析时间32min。用保留时间定性,内标法(以各个单糖的标样峰面积/内标样峰面积)进行定量。加样回收率为63%~106%,重现性测定平均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7%。实验结果表明本法是一种快速、有效测定沉积物中糖类物质组成的方法。
朱小萤潘建明刘小涯朱纯薛斌
关键词:沉积物微波消解气相色谱
UK^(37)沉积地层记录:三门湾海表温度(SST)和EI Nio现象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应用UK37估算三门湾(1916~2003年)表层海水温度,SST波动范围在15.97~18.00℃之间,年平均为17.03℃,此计算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与秋季海水实测温度相接近。研究显示出,三门湾的EI Nio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因素,但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其颤动幅度远不如东太平洋强烈。同时通过比较EI Nio期间(2003/2002)和非EI Nio期间(2006/2005)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研究显示出三门湾若干大型底栖生物对EI Nio事件产生响应迹象,若干大型底栖生物对EI Ni o的响应主要是通过海洋环流的影响来体现生命和生态效应的,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底栖生物种类数和多样性、以及生命活动及栖息密度分布模式。在EI Nio影响下,台湾暖流入侵势力加强,2003/2002年底栖生物群落种类数减少与海流入侵及盐度密切相关;通过与同海域浮游动物对比研究,三门湾海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对EI Nio的生态响应均较大,前者可能与三门湾海域水域较浅,外海暖水从底部入侵改变水温和盐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致使种类数大大减少有关;而后者由于入侵暖水强度增大,携带大量暖水性浮游动物,呈现出在EI Nio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有偏高趋势。
张海生陆斗定朱小萤潘建明卢冰高爱根武光海
关键词:NINO事件浮游动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