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生
- 作品数:116 被引量:594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中太平洋海山多金属结壳的成矿特征被引量:17
- 2001年
- 根据我国大洋多金属结壳的调查资料并结合其他相关的研究结果 ,对中太平洋海山区多金属结壳的类型、产状、成分、结构、分布等成矿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结果表明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广泛发育 ,但成矿特征较大地受地形、水深、基岩类型等成矿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
- 张海生赵鹏大陈守余胡光道
- 关键词:成矿特征中太平洋富钴结壳成矿环境
- 南大洋磷虾富氟机制Ⅰ.氟的化学赋存形态研究被引量:24
- 2000年
- 通过对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进行活体生长培养,对其不同部位及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样品进行了氟的形态赋存分析,研究表明磷虾中90%的氟集中在甲壳中,在其生长脱壳周期中,甲壳和肌肉中的氟含量呈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在脱壳后最初新甲壳和肌肉中氟含量较低,通过生物主动吸收,海水中氟迅速被有效吸收和转化,而磷虾所吸收的氟最终又以存在于旧甲壳中随磷虾脱壳而丢失.在磷虾的生长周期中甲壳和肌肉中的不同化学形态氟赋存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最后提出了磷虾富氟机制的一个过程模式.
- 潘建明张海生刘小涯
- 关键词:南极磷虾赋存形态氟磷虾
- 西南极企鹅栖息地粪土层生物标志物记录和实测群落结构变化与ENSO的响应被引量:1
- 2013年
- 采用^210Pb进行年代测定,建立了西南极阿德雷岛AD2企鹅粪土地层的类脂生物标志物时间序列,应用粪土层记录的环境冷暖指标脂肪酸分子nC18:2/nC18:0比值变化,反映1931~2006年以来西南极地区几次短期气候冷暖变化事件,它们在年代和形式上与ENSO事件相互对应,且低值出现在2~3和6~7cm处的2个ENSO年结束年(1958和1983年),反映了记录在南极沉积地层中的ENSO信号可能有一个时间滞后效应.研究结果还显示,AD2粪土层正构烷烃主峰碳(MH)C23的相对丰度、C23/C17、轻组分与重组分比值(∑C21/∑C22+)、碳优势指数CPI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土壤茵藻微生物与低等植被的相对变化,而且也与气候变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细菌脂肪酸很好地记录了近75年来该地区经历了两次明显的细菌变化,细菌脂肪酸iC15:0/aC15:0比值敏锐地反映了这一地区在这两个时期微生物作用明显增大,且均发生在ENSO结束年,同时段的脂肪酸组分CPI。值降低,∑c2l-/EC22+增高,表明微生物为粪土层贡献低碳数的脂肪酸分子,与胁没有太大相关性,这种变化反映了微生物及细菌在南极这个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疑微生物的活动与气候冷暖条件密切关联.另外结合企鹅群落实测研究表明,鸟类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对群落生态系统的影响.
- 张海生陆斗定于培松张卫国卢冰Hans-Ulrich PETERWalter VETTER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气候变化
- 南大洋氟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Ⅱ.氟在南极磷虾甲壳中的动态变异及其富集原因被引量:10
- 1992年
- 通过对南极磷虾蜕壳前后甲壳和残壳中氟含量变化特征的分析 ,对南极磷虾富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合其它资料 ,本文还对南极磷虾的富氟来源及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南极磷虾蜕壳后的残壳对氟具有二次吸收的功能和作用 ,其对氟的富集存在着与生命活动无关的机理。氟的积聚不仅来自海水 ,且主要是以离子交换吸附的方式进行。
- 张海生泮建明程先豪夏卫平
- 关键词:磷虾甲壳
- 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对比研究及其古环境再造意义被引量:10
- 2012年
-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与沉降颗粒物有机碳的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古环境再造方面探讨了陆源和海源对南海表层沉积物的贡献。南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δ13C比沉降颗粒物中有机碳的δ13C偏重表明,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不可忽视,两者的δ13C差值反映了Suess效应对南海现代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两者的δ13C差值,对现代陆源和海源有机碳的δ13C进行修正后,计算得到,在南海陆架周围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48%,海源的比例为52%;在远离陆架的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中,陆源的比例为14%,海源的比例为86%。
- 陈法锦陈建芳金海燕李宏亮郑连福张海生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沉降颗粒物有机碳同位素
- 太平洋东部W2001-2柱样低成熟烃组成特征、成岩变化及其与某些元素的作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研究样品采自太平洋东部W2001-2站位(154°07′42″W,10°30′34″N,水深5102m),以无扰动多管采样方式采样。本文通过研究氯仿沥青"A"、有机质和有机分子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探讨了有机质在柱样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大致以21-33cm和33-48cm为界线,呈现出系统的变化规律:正构烷烃呈单峰群分布,主碳峰为C25,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为0.90-1.26,略显奇偶优势,反映出正构烷烃的母质除了少部分来自海洋菌藻类,主要来自洋底较深处软泥。低的姥鲛烷/植烷(Pr/Ph<0.81),反映了柱样的强还原环境性质。饱和烃/芳烃比值低,存在大量不饱和烃(非烃+沥青质为49.63%-59.66%),富含有利于早期成烃的特殊组分,并长期处于低演化阶段,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样品的低成熟特点。研究还表明元素Ti和V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呈正相关性;元素P、Mg和Mn与有机碳、氯仿沥青"A"呈明显负相关性,与非烃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提供了低成熟度条件下有机质的组成特点及其与化学元素作用的证据。
- 张海生于培松倪建宇姚旭莹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
- 南大洋普里兹湾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 张海生潘建明扈传昱刘小涯刘子琳姚龙奎杨丹卢勇陈志强朱根海薛斌于培松
- 该课题首次开展了对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DOC、POC的含量及分布的调查。获得了我国首批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有机碳的有关资料。首次开展了对夏季南大洋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POC的迁移砖化以及垂直通量的研究,建立起一...
- 关键词:
- 关键词:南大洋碳生物地球化学
- 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深海沉降颗粒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9
- 2003年
- 利用1998~200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第15和16航次)在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所获得的沉积物捕获器样品的资料,对南极普里兹湾北部海域颗粒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开展了该海域颗粒物通量及其季节性变化特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最高通量出现在南极夏季的1月份,最低通量出现在4~7月份;通量的变化范围为13.00~334.59mgd-1m-2。捕获器中颗粒物的主要成分为生源物质(生物硅、有机质和碳酸钙),占总通量的50.62%~92.06%,而生源组分中又以生物硅为主要成分,其值介于9.30~136.33mgd-1m-2之间,占总通量的40.74%~74.21%。有机质和碳酸钙的通量远小于生物硅,分别平均占总通量的9.06%±4.26%和4.42%±2.14%。颗粒物中各组分通量的变化趋势与总通量明显相似,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主要归因于研究海域海冰的形成与消退。在垂向变化上,1月份1000m深度颗粒物通量高于2000m深度,这表明该海域颗粒物的转化主要发生在上层水体。
- 张海生扈传昱潘建明陈志强陈波刘小涯卢勇
- 关键词:沉降颗粒物通量沉积物捕获器深海
- 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冰间湖沉降通量被引量:2
- 2018年
-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颗粒有机碳平均通量分别为4088.13,508.99μmol/(m^2·d),生物硅则分别为7358.91,2034.63μmol/(m^2·d),其中生物蛋白石占夏季颗粒物通量均超过70%,表明硅藻是普里兹湾夏季的优势种和沉降通量的主要贡献者.2014~2015年有机碳沉降通量仅为2009~2010年12.5%,主要是由于缺少压舱物无法使上层有机质发生快速沉降,造成异养微生物对上层水柱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沉降效率.与非硅藻优势种的海域相比,夏季普里兹湾具有非常高的沉降通量和沉降效率,利用Martin曲线估算夏季普里兹湾的100m深度沉降通量平均为净初级生产力的8.67%,主要归因于硅藻的高沉降效率.为了预测南极海域生物泵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变化.
- 韩正兵韩正兵孙维萍扈传昱扈传昱潘建明赵军张海峰李栋
- 关键词:沉降通量
- 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E/O界限的地质记录被引量:2
- 2015年
- 选择马尔库斯-威克海山区和麦哲伦海山区的2块壳结纹层记录,进行生物地层学的精细研究,并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的生物印痕分出时代:马尔库斯-威克海山CM1D03年代为晚古新世到更新世,而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年代则更久远些——白垩纪晚期(约大于70.0 Ma),这表明不同海山的富钴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性,而不同海山结壳层内部的古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分布特征上的差别表明有关属种对大洋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差异所致.本文还利用结壳纹层中所保存的钙质超微化石种群数进行生态学研究,寻找钙质超微化石变化与古新世末至渐新世初(E/O)界限地质事件的联系,研究发现在E/O界线之交(对应CM1D03结壳的25 mm和CM3D06结壳的58mm附近)生物群落发生明显演替和重组,这些生物群落在E/O界限上下的改变所形成独特的生态结构,无疑反映了西太平洋古生物群落对全球冷事件存在明显响应,也说明结壳生长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紧密联系.
- 张海生胡佶赵军韩正兵于培松武光海雷吉江卢冰PULYAEVA Irina A
- 关键词:富钴结壳超微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