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志恒

作品数:19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8篇鸟类
  • 3篇早白垩世
  • 3篇白垩世
  • 2篇软骨
  • 2篇统计分析
  • 2篇中生代
  • 2篇中生代鸟类
  • 2篇中新世
  • 2篇临夏盆地
  • 2篇孔子鸟
  • 2篇化石
  • 2篇脊椎动物
  • 2篇更新世
  • 2篇功能分析
  • 2篇骨骼
  • 2篇飞行
  • 1篇新生代
  • 1篇新属
  • 1篇新属种
  • 1篇胸骨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北京自然博物...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土资源
  • 1篇新英格兰大学

作者

  • 18篇李志恒
  • 5篇周忠和
  • 3篇张福成
  • 2篇王敏
  • 2篇李东升
  • 2篇邓涛
  • 2篇王敏
  • 1篇张江永
  • 1篇王世骐
  • 1篇李淳
  • 1篇刘庆国
  • 1篇张笠夫
  • 1篇吴倩
  • 1篇侯素宽
  • 1篇张玉光
  • 1篇卢静
  • 1篇金帆
  • 1篇卢静

传媒

  • 5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化石
  • 2篇自然杂志
  • 1篇野生动物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地质通报
  • 1篇科学世界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早白垩世今鸟类一新属种(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英文)被引量:19
2009年
依据一近完整的相关节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原始今鸟类一新属种: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 gen.et sp.nov.)。新鸟个体较大,但从骨化程度分析,正型标本可能属于一亚成年个体。具有一些进步特征,如胸骨及龙骨突加长,乌喙骨具有发育的前乌喙突以及和肩胛骨关联的关节窝,叉骨"U"字型,愈合荐椎包括9-10枚荐椎,尾综骨短小,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跗跖骨完全愈合等,表明新属无疑属于今鸟类。在以下特征组合上很容易和已知的早白垩世今鸟类化石相区别:齿骨上至少有16枚细小牙齿,从齿骨前端向后沿齿骨大部密集排列;肩胛骨强烈弯曲;第一掌骨粗壮,较其他掌骨宽;第一指长并且远端延伸明显超过第二掌骨;肱骨+尺骨+第二掌骨与股骨+胫跗骨+跗跖骨的长度比例约为1.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新属属于基干的今鸟类。新发现的材料第二、三掌骨远端愈合很好,但近端却未完全愈合,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已知鸟类,或许表明今鸟类腕掌骨的愈合和现生鸟类的跗跖骨一样是从远端开始的,不同于反鸟类和其他基干鸟类。建昌鸟的下颌还保存了一个前齿骨,这是继早白垩世红山鸟之后的另一例报道,可能进一步表明这一结构在今鸟类中曾普遍出现。新鸟肩带、胸骨和前肢的特征显示了和现代鸟类相近的飞行能力,其后肢、脚趾的比例以及趾爪的形态等显示和燕鸟、义县鸟等相似的地栖特征。保存于标本上的鱼类残骸可能显示了建昌鸟食鱼类的习性。今鸟类新属种的发现进一步表明,早白垩世这一进步鸟类类群的分化已不亚于反鸟类,湖滨环境在今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确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周忠和张福成李志恒
关键词:早白垩世新属种
鸟类的末日“逆袭”
2020年
鸟类的出现可追溯至1.45亿年前的侏罗纪,现生种类超过一万种,有的可以御风翱翔在万里高空,有的可以破浪潜入百米深海。从极地到高原,从荒漠到雨林,世界各个角落都不乏鸟类的身影。鸟类的出现,可谓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奇迹。在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曾主宰地球长达上亿年的恐龙几乎全军覆没,仅有一小部分鸟类躲过浩劫,作为恐龙的后裔繁衍至今。
栗静舒李志恒
关键词:脊椎动物鸟类恐龙灭绝事件侏罗纪
孔子鸟的研究现状被引量:6
2009年
孔子鸟是生活在1.20亿~1.31亿年前左右的原始鸟类;现共有8个种,4个属,它们均归入孔子鸟目和孔子鸟科中。孔子鸟的主要鉴别特征包括:上、下颌均没有牙齿;肱骨近段具有明显的三角脊凸起;翼指爪和小指爪均明显大于大指爪。迄今,有关孔子鸟的研究涉及到鸟类形态学、系统分类、头部颞区的演化、食性及飞行等多方面内容。由于其无以伦比的数量多、保存精美等特性,孔子鸟的许多潜在科学意义还有待揭示。
张福成周忠和李东升李志恒
关键词:孔子鸟早白垩世
原始热河鸟(Jeholornis prima)的形态学研究及功能分析
本文在前人对原始热河鸟的研究和对两件新的化石标本观察的基础上,对热河鸟的骨骼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和较详细的描述,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如发现成年个体较幼年个体显著变大,肩带结构在基干鸟类群中较为进步,腰带近似于始祖鸟,尾椎数...
李志恒
关键词:功能分析
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发现胡兀鹫类新种
2016年
胡兀鹫类与秃鹫类被统称为旧大陆鹫,尽管它们在鹰形目里并不构成姐妹类群。丰富的化石证据显示旧大陆鹫广布于北美中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相比之下早期鹫类化石在旧大陆的发现却寥寥无几。
李志恒
关键词: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化石证据晚更新世
鹦形目鸟类胸骨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功能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鸟类胸骨的形态结构不仅是区分鸟类类型的主要特征,也是判断鸟类飞行等功能的重要依据。鹦形目鸟类作为攀禽中的一部分,其胸骨在形态上表现出明显的特性,如胸骨较宽,喙突相对发育,龙骨突较高,其背棘呈似刀状,龙骨突的前端尚未与锁骨发生愈合,最为显著的相似特征是胸骨后侧缘的凹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简化,后缘凹口对称位于后缘外侧,并愈合为2个封闭的不规则圆孔。此外,文中还对11科35件鸟类胸骨的变量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认为根据胸骨的长度(L)、宽度(W)分别与龙骨突高度(H)的比值(L/H、W/H)可以有效判断不同鸟类的生态习性。综合上述对鸟类胸骨形态学和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鹦形目鸟类特有的胸骨后侧缘凹口的愈合简化以及胸骨变量比值的大小表明了它们不是善飞的鸟类,而是以攀缘为主生活的鸟类。
张玉光李志恒刘庆国
关键词:鹦形目胸骨统计分析
鸟类后肢骨骼组合的长度比例及其机理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鸟类后肢骨骼是组成鸟类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也是协助鸟类完成各项功能行为的骨骼组成。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在后肢骨骼的组成上存在明显的特征,并以此相区别。本文通过大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不同生态系统鸟类后肢骨骼的组成特点初步认为:鸟类后肢骨骼的长度组成及比率特征是与其运动栖息习性等机能紧密联系的。习于地面行走、奔跑为特征的典型地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胫跗骨最长,其次跗跖骨长度大于股骨;而以树上栖息、跳跃为特征的典型树栖鸟类,后肢骨骼中胫跗骨最长,而股骨长度大于跗跖骨;猛禽类因生活习性介于前两类鸟类之间,故股骨与跗跖骨长度比较也是在二者之间变化的。同时应用三元图表方法得出的直观统计结果也同样说明上述结论,并尝试对不同鸟类后肢骨骼的运动机能进行推断。本研究从系统解剖学角度将鸟类后肢骨骼系统与运动功能进行对比剖析,同时对于了解、解释鸟类的运动机理也具有直接的意义,而且依此结论也可作为恢复古鸟后肢骨骼长度和判断其生态行为的参考依据。
张玉光李志恒田晓阳
关键词:鸟类统计分析
内蒙古鄂托克旗早白垩世华夏鸟的又一发现及其飞行能力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记述了2008年发现于内蒙古鄂托克旗查布地区的1件查布华夏鸟(Cathayornis chabuensis)标本,也是继2002年以来在这里发现的第二件华夏鸟。该标本保存有发育完好的胸骨、叉骨等骨骼及部分清晰的骨骼印痕。将这些骨骼与已发表的沃氏始华夏鸟(Eocathayornis walkeri)、燕都华夏鸟(C.yandica)和查布华夏鸟(C.chabuensis)对应的骨骼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查布华夏鸟(C.chabuensis)除了同燕都华夏鸟(C.yandica)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外,同时表现出较沃氏始华夏鸟(E.walkeri)、燕都华夏鸟(C.yandica)有很多进步的特征。此外,还就华夏鸟的飞行能力从骨骼的功能行为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查布华夏鸟(C.chabuensis)不仅如其他白垩纪早期的华夏鸟一样,已经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而是具有较发育飞行系统的善于飞行的鸟类。
张玉光张笠夫李建军李志恒
关键词:飞行能力早白垩世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鸵鸟化石的特异保存
2021年
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 Ma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李志恒艾莉达Thomas A.STIDHAM王敏王敏
关键词:临夏盆地中新世三趾马鸵鸟
亚洲最古老鸽子(Columbidae)物种有效性再检验:北京周口店早更新世丛氏原鸽(Columba congi)
2021年
丛氏原鸽(Columba congi)出土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早更新世第12地点(~1.7 Ma)。丛氏原鸽共出土11件骨骼碎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仅遗存4件肱骨标本,且遗存标本的形态学特征并不支持最初的物种鉴定特征。对遗存的4件肱骨标本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对比,其肱骨气窝腹侧外缘平直和背髁上突位于肱骨更远端的位置这两个特征或为作为灭绝鸽类物种的丛氏原鸽提供稳定的识别特征。丛氏原鸽是亚洲地区已知最古老的鸽属化石,推测其生存于温暖且潮湿的森林环境。对丛氏原鸽的研究或能为解决鸽属物种的古生物地理分布以及目前广泛分布的原鸽的起源等问题提供帮助。
沈韦Thomas A.STIDHAM李志恒
关键词:早更新世肱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