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敏

作品数:2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3篇鸟类
  • 8篇生物群
  • 8篇热河生物群
  • 5篇化石
  • 4篇早白垩世
  • 4篇鸟类化石
  • 4篇白垩世
  • 2篇英文
  • 2篇羽毛
  • 2篇系统发育
  • 2篇恐龙
  • 2篇古鸟类
  • 2篇白垩纪
  • 1篇东北部
  • 1篇胸骨
  • 1篇胸骨柄
  • 1篇秧鸡科
  • 1篇义县组
  • 1篇幼年
  • 1篇在线出版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临沂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新英格兰大学

作者

  • 16篇王敏
  • 7篇周忠和
  • 4篇王敏
  • 4篇邹晶梅
  • 2篇李志恒
  • 1篇龙潜
  • 1篇王少彬
  • 1篇王孝理
  • 1篇周爽
  • 1篇周红娇
  • 1篇泮燕红
  • 1篇王原
  • 1篇刘伟
  • 1篇曹秀成
  • 1篇邓涛
  • 1篇卢静
  • 1篇徐星
  • 1篇高伟
  • 1篇卢静

传媒

  • 4篇古脊椎动物学...
  • 3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大自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化石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早白垩世反鸟类一新科(Bohaiornithidae fam.nov.)(英文)被引量:10
2014年
依据3件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记述了辽宁建昌早白垩世湖相地层九佛堂组反鸟类的两个新属种:马氏副渤海鸟(Parabohaiornis martini gen.et sp.nov.)和库氏长爪鸟(Longusunguis kurochkini gen.et sp.nov.)。这两个新属种与此前报道的渤海鸟(Bohaiornis)、神七鸟(Shenqiornis)、齿槽鸟(Sulcavis)和周鸟(Zhouornis)具有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包括吻端粗壮、牙齿粗大并近似锥形、叉骨上升支的末端明显膨大、胸骨的后外侧突向外侧强烈偏转、跗蹠骨粗短、第三脚趾具有很长的爪子。对包含有大量中生代鸟类和形态特征的矩阵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其结果显示这两个新属种与上述的这些反鸟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基于此建立了一个新科——渤海鸟科。渤海鸟科包括6个属,代表了目前已知的反鸟类中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类群,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反鸟类高阶分类单元之间亲缘关系的认识。渤海鸟科强壮的吻端和脚爪表明其占据了不同于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的生态位。
王敏周忠和邹晶梅Nikita V.ZELENKOV
关键词: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
早白垩世两只鸟类雌性个体的骨组织学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14年
对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两个达到性成熟的热河鸟(Jeholornis sp.)和反鸟(Enantiornithes indet.)的雌性个体进行了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热河鸟和反鸟中,个体达到性成熟的时间要早于骨骼成熟。新的骨组织切片显示出与以往报道不同的骨组织结构,表明中生代鸟类的骨组织结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比原有的认识更为复杂。与以前报道过的热河鸟的骨组织结构相比,本文研究的雌性热河鸟的骨骼切片显示出更高的血管化程度,网状和径向的管道同时存在。反鸟的骨组织结构与此前报道过的早白垩世的反鸟Concornis相似,其骨壁主要是由平行纤维板骨组成,骨骼的血管化程度要高于以往报道过的反鸟成年个体。骨组织结构显示出该反鸟个体的骨质沉积速率已明显下降,表明其已经达到了性成熟阶段。
邹晶梅王敏郑晓廷王孝理周忠和
关键词:中生代组织学反鸟热河生物群
叩问恐龙蛋——鸟类与恐龙有怎样的亲缘关系?
2011年
鸟类的起源问题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涉及鸟类的形态结构、飞行和羽毛等多方面内容。随着越来越多重要化石的发现,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已经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以及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许多保存精美的带毛恐龙、中生代鸟类化石等,
王敏
关键词:鸟类化石恐龙蛋亲缘关系热河生物群早白垩世
中国始新世鸟类新材料的形态结构及系统发育的研究
相比于白垩纪鸟类化石的记录,在中国古近纪地层中发现和系统研究的鸟类化石还很稀少。白垩纪末(65Ma)以恐龙、翼龙和古鸟类(特别是反鸟类、今鸟类的鱼鸟和黄昏鸟)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灭绝后,迎来了新生代哺乳类和鸟类的大发展时期。...
王敏Gerald Mayr张江永周忠和
关键词:秧鸡科始新世
文献传递
1.3亿年前早期鸟类化石揭示尾骨与扇状尾羽独立演化
2018年
在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中,尾骨变化最为显著,由于缺少过渡环节的化石,这一演化过程并不清楚。现代鸟类的尾骨缩短并愈合成犁状尾综骨,其上附有扇状尾羽而构成飞行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普遍认为犁状尾综骨和扇状尾羽是同步演化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等报道了在河北白垩纪地层中发现的1.3亿年前的反鸟类化石,显示其具有与现代鸟类相似的犁状尾综骨,但却并不具有扇状尾羽。本研究组综合形态学、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提出"犁状尾综骨与扇状尾羽在早期鸟类中相互独立"的假设,挑战了此前长期占主流的学术观点。相较于犁状尾综骨在今鸟型类的广泛发育,这一结构在部分反鸟类中的出现则是平行演化的结果,结合越来越多的其他化石证据,表明在鸟类演化早期,平行演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为依据骨骼形态讨论中生代鸟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出了挑战。
王敏Jingmai O’Connor泮燕红周忠和
关键词:鸟类化石
孔子鸟目(鸟类:尾综骨类)的分类厘定(英文)被引量:4
2019年
孔子鸟目是早白垩世鸟类中具有角质喙和尾综骨的最原始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过去近20年的研究历史中,千余件孔子鸟类标本被发现,其数目多过其他中生代鸟类和非鸟类恐龙。目前,共计4个属,10个种被先后归入到孔子鸟目中,然而这些属种的分类位置是否有效尚不清楚。通过对已发表的所有孔子鸟类属种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证实了其中多数属种的鉴定特征有误,这些特征或受保存的影响,或代表了种内和个体发育的变化,亦或广泛分布在孔子鸟类或基于鸟类中,而并不能成为这些属种建属或建种的依据。认为此前命名的孙氏孔子鸟、费氏孔子鸟、义县锦州鸟、张吉营锦州鸟和建昌孔子鸟均属于圣贤孔子鸟的同物异名;而川州孔子鸟未保存确切的鉴定特征而难以和其他孔子鸟类相区别,暂将其归入孔子鸟科未定种。至此,对所有已报道的孔子鸟目的分类厘定认为,目前孔子鸟目共包括1科、3属、4种,分别是圣贤孔子鸟、杜氏孔子鸟、横道子长城鸟和郑氏始孔子鸟,并对这些属种各自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正。
王敏王敏邹晶梅
关键词:白垩纪鸟类系统发育
眼齿鸟再分析显示其蜥蜴属性
2021年
最近在白垩纪晚期缅甸琥珀中报道了一件小型头骨化石,原论文作者将其鉴定为一蜂鸟大小的鸟翼类(Avialae)恐龙,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基于这件标本,原论文提出了中生代恐龙(包括鸟翼类)体型演化和生态类型的种种假设。但原论文的插图和描述均显示这件头骨呈现出多个鳞龙类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很少在主龙类中出现。原论文先验地将标本鉴定为鸟翼类,继而进行仅包括鸟翼类作为内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该分析的取样过于局限,不能对其系统位置归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对宽娅眼齿鸟正型标本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原始数据重新进行了重建、渲染和分析,结果揭示了多个新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包括侧生齿、开放的下颞孔以及头骨腭面着生有腭齿等,这些均为典型的鳞龙类/有鳞类特征,不支持其主龙类,遑论鸟翼类的系统位置归属。基于上述新的形态学发现,使用一双孔类(Diapsida)形态特征矩阵重新分析了眼齿鸟的系统演化位置。数据矩阵的分类单元涵盖了蜥蜴、鸟类和鳞龙形类与主龙形类中的主要支系。分析所得的严格合意树明确了眼齿鸟属于鳞龙形类中的有鳞类。因此,宽娅眼齿鸟的正型标本显示了足够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完全能够指示眼齿鸟的系统分类位置应为有鳞类,而不是鸟翼类或非鸟恐龙。
李志恒王维胡晗王敏王敏王敏
关键词:白垩纪鸟类蜥蜴
揭秘辽西热河生物群中的古鸟类
2015年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这是泰戈尔诗集中的名句.当你仰望苍穹的时候,是否也会对着那片蔚蓝冥思苦想?亿万年前的空中,有哪些鸟儿曾振翅高飞?它们长什么模样?以什么为食?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近辽西热河生物群,解读古鸟类化石这本无字史书.
王敏周忠和
关键词:热河生物群古鸟类鸟类化石
临夏盆地晚中新世鸵鸟化石的特异保存
2021年
报道了来自西北地区中新世晚期临夏盆地的一件鸵鸟化石,该标本包括鸵鸟的部分颈椎以及气管,由于缺乏物种级别的鉴定特征,被暂定为鸵鸟(Struthio sp.)。新标本还保留了平齿三趾马(Hipparion platyodus)的部分头骨。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对该鸵鸟骨骼的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以探讨临夏鸵鸟的埋藏条件和古气候背景。在鸵鸟化石的一个脱矿化的骨碎片中发现了软组织(内源性血管和红细胞的化石残留)。同时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成像显示,化石组织切片中存在显著的细菌改变(骨侵蚀现象)。这是中新世临夏盆地脊椎动物遗体中软组织的首次报道。通过相关的地质和沉积学证据与新的古生物数据相结合,认为季风气候可能是造成鸟类化石早期埋葬期间微生物侵蚀的原因,接下来延续了8 Ma左右的盆地剧烈的干旱化作用,导致了微生物活动的停止,并进一步导致了成岩作用后期孔隙方解石的沉淀。这项工作显示出跨学科(包括形态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和软组织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中国西北临夏盆地柳树组的中新世晚期的动物群更替、气候和分子保存。
李志恒艾莉达Thomas A.STIDHAM王敏王敏
关键词:临夏盆地中新世三趾马鸵鸟
化石的形成、发掘及标本制作——以鸟类化石为例被引量:3
2011年
化石作为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探索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史的重要见证。主要介绍了化石的概念、保存条件和形成过程,并以鸟类化石为例,就化石的野外发掘和室内修复进行了简要概括。
王少彬王敏高伟龙潜周红娇刘伟曹秀成
关键词:化石古鸟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