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明月

作品数:11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音乐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艺术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5篇音乐
  • 2篇曲家
  • 2篇作曲
  • 2篇作曲家
  • 2篇弦乐
  • 2篇弦乐队
  • 2篇乐队
  • 2篇管弦
  • 2篇管弦乐
  • 2篇管弦乐队
  • 1篇当代音乐
  • 1篇地下空间
  • 1篇新感受力
  • 1篇学科
  • 1篇学理
  • 1篇演奏
  • 1篇演奏形式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哲学
  • 1篇音乐会

机构

  • 11篇上海音乐学院

作者

  • 11篇李明月
  • 1篇张乐韵
  • 1篇鲁瑶
  • 1篇李晓囡
  • 1篇韩锺恩
  • 1篇郭树荟
  • 1篇郭一涟
  • 1篇沈兴
  • 1篇王骏星
  • 1篇周凌霄

传媒

  • 2篇音乐研究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2篇人民音乐
  • 1篇中国音乐学
  • 1篇天津音乐学院...
  • 1篇音乐艺术(上...
  • 1篇乐府新声(沈...
  • 1篇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达幽之境,何处寻?——评霍霏霏为室内管弦乐队而作的《达幽》
2012年
一、一切存在皆为振动 青年作曲家霍霏霏疽为室内管弦乐队而作的《达幽》由北京现代音乐节委约,上演于今年5月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青年中国”(Young China)②专场音乐会。听罢现场录音,可以想见在共同首演的五部新人新作之中,用大篇幅噪音来刻画静谧和幽深意蕴的《达幽》在当晚着实出人意料,别具一格,令人耳目清新。
李明月
关键词:管弦乐队北京现代音乐节青年作曲家专场音乐会现场录音别具一格
那里是否存有“罅隙”?——针对《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主导动机相关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歌剧《众神的黄昏》之间奏曲《齐格弗里德葬礼进行曲》极致展现了瓦格纳以主导动机为核心结构力,构筑其独特交响化音乐语言的高超技艺。受瓦格纳本人对其戏剧观念的阐述("音乐"和"诗歌"的理想化交融状态)以及笔者个人声音经验之启发,本文在分析主导动机于这一纯器乐选段中的"交响化"运作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主导动机之戏剧性指向与交响性构思的"统一性"之间;音乐本身之自足性与戏剧"前文本"之间;感性体验与作曲家的美学旨归之间——是否存有"罅隙"?
李明月
关键词:主导动机交响性
汇流,当传统直面现代——以近现代广陵琴风的音乐语言表达为视角被引量:3
2013年
20世纪,琴乐文化经历了其漫长生命中最为剧烈的一次转型。在多重非本位因素倾压下,当代琴人的琴乐语言表达同传统琴人之间已然产生变异。本文基于琴乐音响实体,在近现代广陵琴派的风格标志及师承关系下,由琴乐语言表达中的音时展衍、声韵关系以及音乐表现力三个方面,对张子谦、刘少椿、龚一、成公亮等前后两代琴人的琴乐语言表达进行横、纵两向的比较研究,试图反思20世纪古今、中西、雅俗等多方元素碰撞和交融下,包括古琴在内的传统音乐文化在直面现代时所共同发生的"汇流"。
李明月
关键词:汇流广陵琴派
歌剧《士兵们》中的拼贴和B.A.齐默尔曼的“球状时间”观念被引量:2
2012年
德国作曲家B.A.齐默尔曼对时间问题的哲思("球状时间")占据着其音乐思想的中心位置,并由此引发了作曲观念和技术中的"多元主义"倾向。"拼贴",正是这一理念在音乐作品中的深入体现。作者以其代表作《士兵们》——1945年后最重要的先锋派德语歌剧之一为案例,对其中耐人寻味的音乐"拼贴"现象进行剖析与解读,试图从"拼贴"的素材、技术处理、戏剧功能等方面挖掘其中深刻的戏剧寓意,由此透视显现于作品内部的"技术的纯熟性、表情的力量和艺术家的人格"。
李明月
关键词:齐默尔曼拼贴间离效果戏剧功能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瓦格纳专题讨论与写作:瓦格纳歌剧乐剧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终曲
2013年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参与同学:(音乐学系本科学生)鲁瑶、李明月、周凌霄、许首秋,(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刘雨矽、王骏星、张乐韵,(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郭一涟、李晓囡。
韩锺恩鲁瑶李明月周凌霄许首秋刘雨矽王骏星张乐韵郭一涟李晓囡
关键词:音乐批评艺术哲学理论学科
新感受力:何以“简约”达至“神圣”--对派尔特、坎切利及瓦斯克斯作品的个案解读
2013年
"神圣简约主义"是20世纪末叶早期音乐运动的衍生物,并且从它与东欧音乐独特的关联中获取推动力。笔者以派尔特的《空白》、坎切利的《时间……又一次》以及瓦斯克斯的《第四弦乐四重奏》三部器乐作品为例,对同一题材的不同音响结构分别进行感性识别与案头分析,并对其音响核心结构力给出相应表述,由此试图寻找"神圣"意涵在这些作品中的显现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风格表述中的"神圣"和"简约"的概念做出个性解读,对这一风格进行价值定位。
李明月
关键词:新感受力
软土深基坑工程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2011年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地上空间越来越紧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软土深基坑工程逐渐呈现出基坑"深、大、密";基坑设计理念由强度控制趋向变形控制;计算分析从二维平面设计过渡到三维空间设计等特点。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才德结合近年来宁波地区软土深基坑支护工程实践,介绍了当前深基坑工程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与共鸣。
郭树荟李明月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城市建设地下空间
“献祭”之隐喻——《众神的黄昏》终场的多层声音与多重感知
2013年
《众神的黄昏》终场,布伦希尔德一角在管弦乐队的强大支撑下独当一面,将戏剧情绪及其精神寓意推向了《指环》的至高点。对于这一经由瓦格纳精心设计的"献祭"场景,笔者尝试从其整体形式结构以及主导动机的贯穿发展入手,对接受过程中的聆听感悟进行剖析与反思。笔者由此提出的音乐与戏剧的"多层声音",以及相应产生的"多重感知",似乎正是瓦格纳心目中音乐与戏剧的理想交融形式,即"音乐即于戏剧"的体现方式。
李明月
关键词:《尼伯龙根的指环》管弦乐队人声
“十番”研究的学理之路被引量:5
2011年
十番,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在明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发展和流传于民间、文人、宫廷、宗教之间。“十番”一词,早在明、清两代就时常出现于小说、笔记中,可见其当年流传之广、之盛。这些在文学作品中留下十番记载的“文学家”们,无意间充当了一把“音乐学家”的身份,他们的文字描述为当今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沈兴李明月
关键词:学理器乐合奏音乐学家音乐研究文字描述文学家
“堂名”忆旧: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生存现象探微--以常熟辛庄“春和堂”为个例被引量:2
2012年
自明末清初以来,江苏苏州地区的十番锣鼓主要保存于民间职业性班社——昆曲堂名之中,掌握于堂名艺人之手,长久以来作为昆曲堂名演出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自身音乐形态的构成(如吸收昆曲曲牌、锣鼓牌子),还是演奏形式、传承方式抑或今昔的生存状况,十番锣鼓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均与它所依托的载体“堂名”密不可分。
李明月
关键词:十番锣鼓音乐形态演奏形式传承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