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脓肿3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无菌留置引流导管穿刺治疗肝脓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1次成功置管,并保持引流通畅,术后每天以甲硝唑冲洗两次,患者体温、白细胞迅速降至正常,最终脓腔、临床症状全部治愈。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冲洗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具有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费用低、疗效好,可以作为临床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 熊志强杨沱曹然
- 关键词:超声引导穿刺肝脓肿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52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黏膜病变患者52例,均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后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ESD手术完成率100%,术中出血7例(13.5%),术后延迟性出血3例(5.8%),穿孔3例(5.8%)。52例手术共切除57处病变,病灶位于胃部49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47处(95.9%);病灶位于结直肠8处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7处(87.5%)。组织学完全治愈性切除47处病变(82.5%),其中胃部41处(83.7%),结直肠部6处(75.0%)。非治愈性切除10处(17.5%),胃部8处(16.3%),结直肠2处(25.0%)。5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早癌7例,增生性息肉4例。术前30例患者进行病理分析,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早癌2例,增生性息肉1例。术后病理结果完全符合22例(73.3%)。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黏膜病变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林卫星吴以龙陈丹凤林敏杨沱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黏膜病变并发症安全性
- 百草枯中毒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腔粘膜溃疡和吞咽困难。口腔粘膜溃疡8例(100%),黄疸6例(75%),呕血、黑便5例(62.5%),咳嗽、咳痰、胸闷、气短4例(50.0%),ARDS1例(12.5%),少尿2例(25.0%)。早期出现烦躁、昏睡、昏迷2例(25.0%)。结论百草枯中毒的特征是多脏器损伤和衰竭,最常见为口腔、食道、胃粘膜的腐蚀和肝、肾、肺损伤,死亡率极高。对百草枯中毒应积极综合治疗加早期进行血液灌流治疗,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 吴以龙杨沱林敏黄丽静陈国平
-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血液灌流
- 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附82例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用于诊断小肠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应用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患者耐受性、检查完成率以及疾病检出率来评价胶囊内镜用于小肠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82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无不适感。2例因伴有幽门狭窄在胃镜辅助下将胶囊内镜送入十二指肠完成检查,1例出现胶囊滞留体内1周排出体外。82例受检者中有58例检出疾病,总检出率为71%。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耐受性好、检出率高的上消化道检查手段,对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吴以龙杨沱
-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
- 胶囊内镜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5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结果 52例患者共检出病变45例,阳性检出率为86.5%。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痛苦,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杨沱
- 关键词:胶囊内镜出血
-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76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高频电治疗仪通过内窥镜实施治疗操作将息肉摘除。结果765例(1 175枚)息肉切除均获得成功,3例并发出血,经钛铗等止血治疗成功。切除的息肉组织为腺瘤性息肉433枚,幼年性息肉15枚,增生性息肉97枚,炎性息肉219枚,横结肠腺瘤伴早期腺癌1例。术后有689例在6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共有11例息肉复发并再次摘除。结论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
- 吴以龙黄丽静杨沱
- 关键词:高频电刀大肠息肉内窥镜
- 反复腹胀伴排便习惯性状改变1年
- 2010年
- 病史摘要
患者,男,57岁,以"反复腹胀伴排便习惯、性状改变1年"为主诉住院治疗。患者缘于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伴有排便习惯、性状改变,腹胀最明显位置不固定,
- 吴以龙杨沱
- 关键词:排便习惯腹胀性状住院治疗
- 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后各种抗体的存在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325例患者血清中Hp的5种抗体:CagA抗体、VacA抗体、Ure抗体、Hsp60抗体、RdxA抗体。结果:慢性胃炎组5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0.5%,23.5%,69.4%,25.9%和31.7%;消化性溃疡组58.6%,28.2%,69.5%,13.4%和16.3%;胃癌组27.2%、28.4%、59.1%、43.2%和19.3%,对照组18.3%、25%、65%、15%和41.6%。结论:不同抗体的存在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HpI型(CagA/VacA)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Hsp60抗体提示严重胃炎及有胃癌倾向;Ure抗体普遍存在于人群中;RdxA抗体阳性提示对甲硝唑药物敏感;Hp抗体谱检测有助于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
- 杨沱吴以龙
-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上消化道疾病
- 鼻胃镜联合X线监视下改良法植入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癌性重度狭窄43例临床分析
- 2021年
- 目的研究鼻胃镜联合X线监视下改良法植入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贲门癌性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43例食管贲门癌性重度狭窄患者,在鼻胃镜联合X线监视下,采用改良法即黄斑马导丝尝试越过狭窄段,引导释放食管支架。观察手术成功率、支架移位及并发症、术后2周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支架,成功率100.00%,术后2例(4.65%)出现支架轻度移位,8例(18.6%)出现胸痛,无其他并发症,术后2周狭窄扩张程度和吞咽困难程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鼻胃镜联合X线监视下,采用改良法容易通过狭窄段,手术成功率高,支架移位低,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疗效确切。
- 杨沱吴以龙
- 关键词:癌性狭窄鼻胃镜X线食管支架
- 嗜酸粒细胞增多伴多发性肝占位病变1例报告被引量:1
- 2008年
- 吴以龙杨沱
-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增多肝占位病变多发性头孢克洛胶囊体温正常干咳无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