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琥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2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校史馆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五四运动”名称溯源被引量:14
- 2006年
- 杨琥
-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史研究游行示威学术界
- 《国闻报》所刊《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之作者考辨被引量:3
- 2011年
- 《国闻报》所刊《本馆附印说部缘起》一文,流行的意见通常根据梁启超的说法,视之为严复、夏曾佑合撰;而另有学者则认为夏曾佑是其唯一作者。实际上,根据作者的身世游踪、文章风格、主要观点以及1920年代末钱玄同所整理的夏曾佑遗文目录等方面资料判断,该文的作者应为夏曾佑,严复可能为夏曾佑提供了一些素材,但并非该文作者之一。
- 皮后锋杨琥
- 关键词:夏曾佑
- 1.5-苯并二氮杂(艹卓)及其衍生物和合成及立体化学研究
- 杨琥
- 关键词:衍生物合成立体化学
-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被引量:7
- 2016年
- 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作出三大贡献:一是在北大等校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熟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骨干人才;二是将唯物史观当作一种真理,用来指导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道德重建问题;三是运用唯物史观来探索中国发展路径问题,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
- 王宪明杨琥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主义
- 章士钊与中国近代报刊“通信”栏的创设——以《甲寅》杂志为核心被引量:10
- 2012年
- 中国近代报刊的"通信"栏,为章士钊主持的《民立报》、《独立周报》和《甲寅》杂志首创。"通信"栏的设置,既吸引了众多青年思想家和学者名流参与,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它加强了编者与读者之间的思想互动,也反映了"通信"栏与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的互动。在一定意义上,《甲寅》"通信"栏不仅推动了民初报刊公共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新青年》"通信"栏及其所讨论的问题也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
- 杨琥
- 关键词:章士钊报刊史
- 《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被引量:18
- 2002年
- 1915年 9月创刊的《新青年》 ,在其创刊之初 ,与《甲寅》月刊之间 ,在主编、撰稿人队伍、发刊宗旨、栏目设置、刊物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清理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
- 杨琥
- 关键词:《甲寅》历史渊源
- 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被引量:18
- 2011年
- 《新青年》是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之一,而复刊后的《晨报》,特别是改良以后的《晨报副刊》则是他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李大钊在《晨报》所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正是通过他的杰出工作,《晨报》从1918年12月1日复刊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从次年2月7日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组织、有系统传播的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其作用与《新青年》相比,可以说毫不逊色。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复刊以后的《晨报》紧密配合《新青年》,在《晨报副刊》开始有组织、有系统地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正是在《新青年》和《晨报副刊》的带动下,《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和稍后的《京报》等迅速跟进,先后辟出专栏专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日本学者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提出的"五四时期指导《晨报副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不是李大钊而是陈溥贤"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 王宪明杨琥
- 关键词:《晨报副刊》近代报刊报刊史
- 走近李大钊 理解李大钊——编注《李大钊全集》的几点认识和体会被引量:4
- 2014年
- 为纪念革命先贤,推动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好地读懂和理解李大钊,中国李大钊研究会重新编辑、修订、出版了《李大钊全集》。此次修订,我们在扩大搜罗范围的同时尽量保留文字原貌,基本不作删节。对于文章排序,我们本着将文本、语境和思想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对具体篇章进行详细考证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以求更准确地反映李大钊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历程。此外,为了确定李大钊文章中出现的诸多外文词汇和译名的准确含义,我们按照李大钊文章中提供的线索,深入到文章所涉及的外国文化、外国语言和外国语境中作了细致考订,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在校勘和注释方面,我们力求精细、简约、准确,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可靠、宜读的文本。
- 杨琥王宪明
- 关键词:《李大钊全集》历史语境
- 民初进步报刊与五四新思潮-对《甲寅》、《新青年》等的考察
- 杨琥
-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
- 《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素解被引量:10
- 2009年
- 杨琥
- 关键词:《每周评论》撰稿人笔名《晨报副刊》报刊辛亥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