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小华

作品数:6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还田
  • 3篇土壤
  • 2篇稻秸
  • 2篇稻麦
  • 2篇水稻
  • 2篇水稻秸秆
  • 2篇小麦
  • 2篇麦田
  • 2篇麦田土壤
  • 2篇秸秆
  • 1篇稻麦秸秆
  • 1篇稻麦轮作
  • 1篇稻麦轮作区
  • 1篇性状
  • 1篇有机质
  • 1篇诱杀
  • 1篇诱杀效果
  • 1篇幼虫
  • 1篇越冬
  • 1篇越冬存活率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江苏沿江地区...

作者

  • 6篇卞新民
  • 6篇王小华
  • 3篇朱利群
  • 2篇许明敏
  • 2篇杨海水
  • 2篇刘晓菲
  • 2篇吴俊松
  • 1篇刘春晓
  • 1篇查良玉
  • 1篇朱琳
  • 1篇孙勤芳
  • 1篇徐兴英
  • 1篇刘建
  • 1篇魏亚凤
  • 1篇李妍
  • 1篇戴亚军
  • 1篇孙秀娟
  • 1篇王留朋
  • 1篇吴洁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地区通过研究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特点及适宜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深度,为该地区土壤培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4.5 a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及免耕秸秆不还田三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20 cm降低了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还田深度40 cm降低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20~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两个处理均有增加试验沟各土层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小麦产量高低顺序为还田深度20 cm>还田深度40 cm>免耕秸秆不还田。
吴俊松许明敏王小华杨海水刘晓菲戴亚军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秸秆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为测试改进的开沟机开沟质量是否满足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开沟埋草、覆土要求,研究了秸秆机械沟埋还田对埋草沟的排水降渍效果及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 kg.m-1),设置沟埋深度为20,30 cm,常规还田(CK)3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梯形沟上、下口宽分别约为35.00和19.20 cm,D2,D3处理间平均开沟深度分别为19.50,29.90 cm,集中抛土距离分别为38.00,41.00 cm,集中覆土厚度分别为11.45,17.17 cm,土壤破碎率均达90%以上;埋草沟具有与排水沟相近的土壤降渍效果,各处理下埋草沟含水量下降幅度均大于CK,不同深度埋草沟的降渍效果优劣排序为30.00 cm深优于20.00 cm;埋草沟上小麦出苗及生长情况均好于CK。该机开沟作业质量稳定、性能测试良好、满足埋草覆土要求;埋草沟具有排水功能、对小麦出苗及生长无影响,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具有可行性。
查良玉仇忠启王小华吴洁朱利群卞新民曹伟召杜磊
关键词:秸秆排水小麦生长
杀虫灯对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害虫的诱杀效果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对水稻害虫进行诱杀试验,结果表明该杀虫灯对水稻主要害虫均有诱杀作用,杀虫谱较广,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9.68%和55.58%,诱杀效果明显;灯控区比非灯控区稻谷增产360 kg/hm2,节约防治费用209.1元/hm2,经济效应显著且对天敌安全,在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大面积推广使用。
王小华王留朋朱利群卞新民
关键词:杀虫灯水稻害虫
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二化螟幼虫越冬存活率和出土规律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规覆盖还田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掩埋还田深度与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掩埋越深二化螟存活率越低,还田深度超过20 cm时,幼虫死亡率达60%以上,秸秆春耕还田二化螟越冬存活率比秋播还田低。秸秆掩埋还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出土历期最长达85 d(2010年秸秆秋播还田),最短是没有幼虫出土(2011年秸秆春耕还田)。秸秆掩埋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5∶00~7∶00和20∶00~22∶00,而秸秆覆盖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12∶00~14∶00。以上结果说明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影响二化螟越冬幼虫存活率和其春季田间出土行为。
孙秀娟李妍朱利群王小华徐兴英卞新民
关键词:二化螟越冬幼虫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吴俊松刘建刘晓菲杨海水王小华许明敏魏亚凤卞新民
关键词:稻麦秸秆总孔隙度水势
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沟埋还田方式,设置沟埋深度分别为20、30、40、50 cm及对照5个处理,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为2 kg.m-1),研究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和孔隙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结束后12 d内,沟埋深度20和3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显著下降(P<0.05);而沟埋深度40和5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埋草沟秸秆下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秸秆对下层土壤具有保温作用;除沟埋深度20 cm处理外,其他不同沟埋深度处理均能明显降低秸秆上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使耕层土壤疏松。
朱琳刘春晓王小华孙勤芳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秸秆水分容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