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菲

作品数:2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还田
  • 1篇稻秸
  • 1篇稻麦
  • 1篇稻麦秸秆
  • 1篇性状
  • 1篇有机质
  • 1篇水稻秸秆
  • 1篇水势
  • 1篇土壤酶
  • 1篇土壤酶活
  • 1篇土壤酶活性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质
  • 1篇总孔隙度
  • 1篇物理性状
  • 1篇小麦
  • 1篇小麦产量
  • 1篇麦秸秆
  • 1篇麦田

机构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沿江地区...

作者

  • 2篇许明敏
  • 2篇卞新民
  • 2篇王小华
  • 2篇杨海水
  • 2篇刘晓菲
  • 2篇吴俊松
  • 1篇刘建
  • 1篇魏亚凤
  • 1篇戴亚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15年
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地区通过研究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特点及适宜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深度,为该地区土壤培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4.5 a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及免耕秸秆不还田三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20 cm降低了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还田深度40 cm降低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20~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两个处理均有增加试验沟各土层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小麦产量高低顺序为还田深度20 cm>还田深度40 cm>免耕秸秆不还田。
吴俊松许明敏王小华杨海水刘晓菲戴亚军卞新民
关键词:水稻秸秆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小麦产量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吴俊松刘建刘晓菲杨海水王小华许明敏魏亚凤卞新民
关键词:稻麦秸秆总孔隙度水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