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毅

作品数:14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数值模拟
  • 3篇海冰
  • 3篇海浪
  • 3篇值模拟
  • 2篇同化
  • 2篇南极海冰
  • 2篇海浪预报
  • 1篇多通道
  • 1篇遥感
  • 1篇遥感监测
  • 1篇业务化
  • 1篇有效波高
  • 1篇上层环流
  • 1篇数据同化
  • 1篇数值模拟试验
  • 1篇数值预报系统
  • 1篇台风
  • 1篇全球海平面
  • 1篇全球海平面变...
  • 1篇热辐射

机构

  • 11篇国家海洋环境...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4篇王毅
  • 3篇解思梅
  • 3篇邹斌
  • 2篇包澄澜
  • 2篇杨学联
  • 2篇王彰贵
  • 2篇万莉颖
  • 2篇秦英豪
  • 1篇兰健
  • 1篇刘桂梅
  • 1篇杨清华
  • 1篇白珊
  • 1篇余宙文
  • 1篇王东晓
  • 1篇高姗
  • 1篇凌铁军
  • 1篇刘钦燕
  • 1篇孙双文
  • 1篇邢建勇
  • 1篇吴湘玉

传媒

  • 6篇海洋预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印度洋风浪流数值预报系统:Ⅱ-检验分析
2015年
基于系统构建工作[1],开展北印度洋风浪流数值预报系统后报和准业务化预报,并利用2013年9月—2014年3月共6个月的资料对预报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北印度洋风浪流数值预报业务运行稳定可靠,大气模式(WRF)72 h预报的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相关系数达到89%,海浪模式(SWAN)的72 h有效波高预报的相对误差低于20%,海流模式(ROMS)的72 h海表温度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在0.5℃左右;同时对2013年10月期间孟加拉湾的超级气旋风暴"PHAILIN"的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该风、浪、流预报系统能够较好地预报"PHAILIN"的移动路径、最低气压及相应的海浪和海流过程。该系统的试运行和检验分析结果,对建立新一代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张志远楼伟蔡夕方李斌尹朝晖王毅高姗
关键词:北印度洋误差分析
1993年夏季的台风路径特征被引量:3
1995年
1993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8个台风,其移动路径趋势有其独特性。有7个台风登陆日本;8个登陆菲律宾;7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和海南省,直接损失高达70亿元,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但没有一个台风登陆华东和华北沿海,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分析了1993年台风移动的天气学原因,及其与厄尼诺现象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台风移动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从而有助于判别台风究竟是北上转向,还是西行登陆我国。
包澄澜施国强刘建强王毅
关键词:台风夏季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南极海冰的研究和进展
1996年
本文是根据南极“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中的“南极海冰监测和预报”的考核目标,实现为南极考察船在冰区中航行提供精确和清晰的冰图和预报。为达到此目标,首先于1992/93年第9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建立了高分辨率卫星接收站,工作3年共记录了卫星资料1A磁带1000多盘约500千兆,并能现场提供卫星云图作为气象预报的重要依据。这两个站的卫星接收处理系统均是在DOS系统下的卫星小遥感系统。这些磁带带回国内后,进行处理提取海冰信息大约要1200个工作日,并且必须有配套的处理系统,即在AST386微机上配有MVP图象板和SONY监视器的系统上。但这些硬件都已淘汰,无法配置。新研制的Windows系统下的卫星接收小遥感处理系统充分体现Window系统的优点,即多任务、多窗口、自由漫游、用户界面友好等。比原系统的处理速度提高了10倍,读取和记带速度提高了5倍,图象分辨率提高了16倍。图象信息增加了21倍。该系统不需要任何图象板和监视器,只需一台微机即可,并不受微机更新换代的影响,故延长了寿命。该系统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冰图,精确表示出冰缝、水道区。
郝春江解思梅王毅邹斌
关键词:海冰卫星遥感
海洋环境预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被引量:16
2005年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经过40年的发展,海洋环境预报事业初具规模。本文主要分别从海洋环境预报多个预报要素出发,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介绍各种海洋环境预报所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和挑战。
宋学家刘钦政王彰贵于福江陈陟白珊王毅凌铁军杨学联
关键词:环境预测
海南岛西南春季海流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利用2007年春季海南岛西南两锚系站1个月的ADCP海流资料和CTD温盐资料,结合同时期的NCEP风场资料,分析北部湾湾口外海海水入侵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海南岛东南的海水在北部湾湾口存在稳定的流动,一支沿海南岛向西北进入北部湾,一支转向西南进入南海,温盐特征也显示出这个环流特点。风对余流只产生扰动作用,余流方象随着风的转向而转向,风恢复后余流很快恢复原来的流动方向。余流大小和大小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王建丰王毅孙双文
星载微波ERS-1和多通道SSM/I观测海洋的相关性和随机粗糙面复合模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
1999年
欧洲遥感卫星(ERS)和美国防卫气象卫星计划(DMSP)空对地微波遥感是当今研究全球大气地表微波散射辐射和反演地球物理与水文参数的主要数据来源.本文研究了ERS-1散射计和SSM/I多通道辐射计在中国海域观测到的后向散射和热辐射数据,论证了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段内ERS主动散射计和SSM/I被动辐射计观测数据的相关性.用海域主、被动遥感数据的比较,阐述了主、被动联合多通道分析方法有利于监视和分析复杂地表和海面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用带泡沫散射层的双尺度随机粗糙面的复合模型计算后向散射和热发射,用以数值模拟ERS和SSM/I数据.并讨论了后向散射与热辐射数值模拟结果的相关性,以及与星载微波遥感器实际观测结果的比较.
金亚秋张南雄黄润恒王毅
关键词:多通道热辐射
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被引量:6
1996年
本文使用了WDC-A提供的按WMO标准格式化的SGRID海冰资料(1973~1989)和NSIDC提供的SMMR和SMM/1的亮温微波资料(1978~1994),将这些资料同化处理使海温序列延长为1973~1994年。利用上述资料研究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70年代前期海冰迅速增多到中期达最大值,后期到80年代前期迅速减少到最少,80年代海冰持续偏少或在平均值附近振动,90年代前期海冰又开始缓慢增多。但总值仍比70年代前、中期少的多。另外,海冰的区域性变化差异很大,特别是威德尔海区的海冰其变化转折期都先于其它海区的变化,具有领先和正反馈于其它冰区的海冰。
解思梅邹斌王毅
关键词:海冰
WAVEWATCH Ⅲ模式在全球海域的数值模拟试验及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第三代海浪数值预报模式WAVEWATCH III(v3.14),构建了全球区域海浪数值预报系统,采用1999年9月—2009年7月的Quik SCAT/NCEP混合风场作为驱动场,对模式进行了10a的积分。利用NDBC浮标数据及Jason-1卫星高度计资料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全球海浪模拟效果较好。通过对模式误差的分析,为后续开展全球海浪同化工作中背景误差协方差矩阵的构建及集合样本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吴萌萌王毅万莉颖秦英豪蔡琼琼
关键词:WAVEWATCHJASON-1
基于SWAN模式的全球有效波高数值预报结果之初步验证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基于SWAN模式和NCEP预报风场模拟的全球海浪预报场,结合Jason-2卫星高度计和NDBC浮标资料对全球海浪场进行了自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为期1 a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预报波高与实测值吻合较好,24 h、48 h、72 h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6 m,偏差绝对值均小于0.1 m,相关系数均大于0.91。有效波高的预报精度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而降低,预报误差在48 h内变化不大,而在48 h后明显增大。有效波高的预报偏差存在地域性差别,全球西风带和热带地区的偏差较大,而赤道无风带和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的偏差较小。
梁小力王毅
关键词:SWAN模式海浪预报有效波高
南极海冰异常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被引量:5
1997年
通过分析1973~1994年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全球海平面代表站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发现南极海冰80年代明显比70年代的海冰面积偏小,海平面高度80年代平均值也明显比70年代偏高.联系两者之间的变化并分析其物理机制,指出80年代海冰变化累积距平值比70年代显著减少,标志着全球气候增暖;海水温度和大气温度都明显偏高,从而导致海冰长期累积的大量减少;水温高而引起水体膨胀,并且越是在暖年从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向海洋中输入的冰山就越多.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海平面明显的上升,因此引起80年代海平面平均高度比70年代明显上升,10a平均值偏高22mm,并且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太平洋尤为明显.东北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各有一大范围的海平面上升区,在白令海峡附近也有一上升区,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各有一下降区.我们认为这种状况与南极海冰持续性减少有关,这说明南大洋水温偏高,南大洋环流在南美大陆向北分支的秘鲁寒流水温也相对偏暧,这容易发生El Nino事件.El Nino事件发生时太平洋上盛行的东风减弱西风增强.原太平洋海平面西高东低的状况,因受重力和风动力的作用,使大量的海水从西向东输送,造成80年代太平洋东部上升西部下降的分布状态.
解思梅邹斌王毅包澄澜
关键词:海冰海平面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