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程

作品数:17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坏死
  • 9篇骨头
  • 9篇股骨
  • 9篇股骨头
  • 8篇破骨
  • 8篇骨坏死
  • 7篇细胞
  • 7篇股骨头骨
  • 6篇破骨细胞
  • 6篇骨细胞
  • 5篇股骨头骨坏死
  • 5篇成骨
  • 4篇软骨
  • 4篇头坏死
  • 4篇骨头坏死
  • 4篇股骨头坏死
  • 4篇标本
  • 4篇成骨细胞
  • 3篇塌陷
  • 3篇破骨细胞活性

机构

  • 17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兰州军区乌鲁...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7篇王程
  • 15篇彭江
  • 14篇卢世璧
  • 11篇袁雪凌
  • 10篇徐小龙
  • 9篇汪爱媛
  • 9篇郭全义
  • 7篇孟昊业
  • 7篇王玉
  • 6篇许文静
  • 5篇苟文隆
  • 3篇刘舒云
  • 2篇王鑫
  • 2篇王永成
  • 2篇苟文龙
  • 1篇赵斌
  • 1篇刘爱军
  • 1篇刘明波
  • 1篇卢世壁
  • 1篇陈继营

传媒

  • 4篇解放军医学院...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第六届《中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浓度唑来膦酸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低浓度(10-6 mol/L)唑来膦酸(zoledronate acid,ZA)对体外大鼠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分别培养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将两种细胞各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及低浓度(10-6 mol/L)ZA组。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图像分析计算骨吸收陷窝面积,检测破骨细胞形态及骨吸收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了解成骨细胞的形态及增殖情况。结果培养1周后破骨细胞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并在骨片上形成了吸收陷窝;ZA组与对照组相比,破骨细胞数量及生成吸收陷窝的数目和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骨细胞有典型的梭形、ALP染色阳性特征,培养至第7天ZA组成骨细胞光吸收值(3.37±0.11)高于对照组(2.87±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10-6 mol/L)的ZA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和活性,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选择恰当给药方式和剂量能够在抑制破骨的同时促进成骨。
徐小龙苟文龙王程袁雪凌王玉彭江卢世璧郭全义汪爱媛许文静孟昊业刘舒云
关键词:唑来膦酸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局部应用唑来膦酸防治股骨头骨坏死塌陷
目的:建立大鼠股骨头骨坏死动物模型,观察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为载体,局部应用唑来膦酸(zoledronate acid,ZOL)防止大鼠股骨头骨坏死...
徐小龙孟浩业王程苟文隆王玉彭江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唑来膦酸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兔膝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下骨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兔膝骨关节炎发展进程中软骨下骨血管生成的时间依从性的变化,研究软骨下骨血管新生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前交叉韧带切除组(ACLT组)、对照组,每组15只。ACLT组右膝前交叉韧带切除造模,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取材。取兔膝关节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切片行组织学番红O染色及OARSI病理评分,评价软骨退变。行免疫组化VEGF染色,观察软骨下骨中血管生成情况,同时用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骨软骨交界血管数量密度的计数检测。结果 ACLT组术后4周即可见软骨退变,8周和12周时退变进一步加重,番红O染色基质丢失、软骨变薄及裂隙生成、软骨下骨裸露。对照组无明显软骨退变,不同组关节软骨OARSI评分有统计学差异(F=440.828,P<0.01)。切片免疫组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染色示ACLT组阳性表达,ACLT组的血管入侵软骨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且OA各时间点之间有统计学差异(F=72.733,P<0.01)。结论软骨下骨的血管生成是OA的早期病变,OA中骨-软骨复合单元的血管增生与软骨退变相关。血管侵入软骨的数量密度与OA发展呈时间依从性增加变化。
袁雪凌汪爱媛孟昊业王永成李丙岩王程彭江郭全义陈继营卢世璧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早期股骨头骨坏死标本分析及骨坏死塌陷机制研究
目的 比较早期股骨头骨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的改变及成骨、破骨活性的区域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临床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非创伤性早期股骨头骨坏死患者术后的股骨头标本8例(Ficat Ⅱ-Ⅲ期).根据影像学检查将每个标本划分...
王程鲁长风赵斌刘若西孟昊业袁雪凌郭全义彭江卢世壁
关键词:MICRO-CT成骨破骨
人股骨头骨坏死骨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及成、破骨细胞活性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目的 对人股骨头骨坏死标本不同区域的骨微观结构以及成、破骨细胞活性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收集我院201 1年至2013年非创伤性股骨头骨坏死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股骨头标本10例(Ficat Ⅳ期),其中男性6例,女性4...
王程徐小龙袁雪凌苟文隆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骨坏死股骨头MICRO-CT纳米压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促小鼠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 )迁移归巢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6周龄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C57/BL小鼠65只,体重17~25 g ,采用外力冲击方法制备闭合性股骨骨折内固定模型,7 d后将小鼠分为3组:间充质干细胞(MSC)组(n=3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215;106个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FP‐BMSC)溶液0.5 mL ;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AMD3100)组(n=15)尾静脉注射1 mmol/L AMD3100(CXCR4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0.5 mL ,0.5 h后注射内含1&#215;106个RFP‐BMSC的溶液0.5 mL ;对照(CON)组(n=15)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0.5h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0.5mL。造模成功后14、28、42d采用冰冻切片荧光示踪法观察M SC组小鼠RFP‐BM SC归巢情况,并在28 d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M SC位置和骨桥蛋白(OPN)及骨钙素(OCN)的表达;14、42 d后分别采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3组组织切片骨痂形成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生物力学检查,评价3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骨折后28 d MSC组有大量RFP‐BMSC迁移至骨折处聚集,且高度表达OPN与OCN。14 d后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显示,CON组与AMD3100组以软骨成分为主,而 MSC组多已开始形成骨性骨痂;42 d后CON组与AMD3100组处于骨痂塑形期,皮质骨质量差,MSC组骨痂已基本塑形完成。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 MSC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弹性桡度及刚度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接近正常骨组织(P>0.05)。结论 BMSC归巢能促进骨折愈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CXCR4通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王鑫苟文隆徐小龙李丙岩王程汪爱媛王玉刘舒云许文静卢强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归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折愈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细胞外基质与能量代谢在骨性关节炎衰老机制中的作用综述被引量:2
2017年
骨性关节炎发病原因众多,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衰老相关的退变。本文主要针对关节软骨中能量代谢障碍和细胞外基质改变进行综述,这些变化导致了炎症反应,加速分解代谢,并伴随关节组织的退变,最终促进骨性关节炎的进展。
刘若西袁雪凌王程全琦苌彪孟昊业汪爱媛郭全义卢世璧彭江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能量代谢障碍细胞外基质
一种多孔脱细胞的组织工程软骨支架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脱细胞的组织工程软骨支架,即通过将组织工程软骨材料经过打孔处理后,利用脱细胞方法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支架,使其不但具三维多孔性,而且具有较强生物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该组织工程软骨支架适用于负重区软骨缺...
彭江徐小龙王玉王程卢世璧许文静汪爱媛郭全义
文献传递
早期股骨头骨坏死标本分析及骨坏死塌陷机制研究
骨骼系统是通过多种细胞之间的调控来保持的自身稳定和功能状态,其中最主要是成骨和破骨细胞,许多骨科疾病也是由于成骨、破骨细胞功能的改变而产生,如骨质疏松等。骨头骨坏死塌陷。对于早期股骨头骨坏死标本进行了相同的研究和分析,结...
王程王琰杨金红孟昊业袁雪凌王鑫王玉汪爱媛郭全义彭江卢世璧
关键词:股骨头骨坏死基因表达
长链非编码RNA POT1-AS1在宫颈癌顺铂耐药中的作用研究
2024年
背景同步放化疗是晚期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的治疗方法,顺铂(cisplatin,CDDP)是目前临床化疗使用的主要药物之一,CDDP耐药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针对CDDP耐药发生机制的研究对CC的治疗至关重要。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POT1-AS1在宫颈癌CDDP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POT1-AS1在CC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OT1-AS1的表达量与预后的关系。采用CCK-8实验评估CDDP处理后的耐药细胞系和亲本细胞系、siPOT1-AS1组和siNC组的活力并测定相应的半抑制浓度(the 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POT1-AS1在耐药细胞系及相应亲本细胞系中的表达以及POT1-AS1表达与CDDP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POT1-AS1对CDDP耐药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PI/DAPI双染荧光用于评估POT1-AS1与CDDP诱导的细胞死亡的相关性。结果POT1-AS1在C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耐药细胞系的细胞活力及IC50值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系(P<0.001),POT1-AS1沉默组的细胞活力及IC50值显著低于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T1-AS1在耐药细胞系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亲本细胞系(P<0.001),且随着CDDP给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沉默POT1-AS1后可显著抑制耐药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与NC组相比,POT1-AS1沉默组的CC耐药细胞死亡率显著增加(P<0.01),尤其是在加入CDDP作用后(P<0.01)。结论POT1-AS1与宫颈癌CDDP耐药密切相关,并通过抑制CDDP诱导的细胞死亡发挥促癌作用。
王程朱逸飞郑世康张晓然潘夏至刘明波刘明波
关键词:宫颈癌长链非编码RNA顺铂耐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