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岩

作品数:14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尼罗
  • 9篇尼罗罗非鱼
  • 9篇罗非鱼
  • 4篇胁迫
  • 3篇盐碱
  • 3篇野生群体
  • 3篇团头鲂
  • 3篇微卫星
  • 3篇微卫星分析
  • 3篇基因
  • 3篇基因表达
  • 2篇盐碱胁迫
  • 2篇碳酸盐碱度
  • 2篇团头鲂浦江1...
  • 2篇碱胁迫
  • 1篇选育
  • 1篇选育群体
  • 1篇血氨
  • 1篇血氨浓度
  • 1篇血清

机构

  • 13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3篇赵岩
  • 8篇赵金良
  • 5篇吴俊伟
  • 4篇李思发
  • 4篇罗明坤
  • 3篇蔡完其
  • 3篇唐首杰
  • 3篇王燕
  • 2篇梁从飞
  • 1篇许映芳
  • 1篇赵丽慧
  • 1篇吴昊
  • 1篇伍勇
  • 1篇范武江
  • 1篇岳蒙蒙
  • 1篇赵永华
  • 1篇孟森
  • 1篇李传阳

传媒

  • 2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淡水渔业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Zoolog...
  • 1篇水产学杂志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黑龙江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全国动物遗传...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碱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鳃离子细胞形态以及鳃、肾和肠中HCO3^-转运因子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碱度(0、2、4 g/L Na HCO_3)胁迫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鳃离子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鳃、肾、肠中4个HCO_3^-转运因子碳酸酐酶(CAⅡ、CAⅣ)、碳酸氢钠协同转运载体(SLC4A4)、Cl^-/HCO_3^-离子交换体(SLC26A6)的阳性反应变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鳃离子细胞分布在鳃小片基部。根据其表面开孔形状和尺寸,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4种亚型,各亚型离子细胞的开孔尺寸随碱度胁迫强度增高呈正比增大,Ⅲ型离子细胞开孔尺寸变化最明显(P<0.01);离子细胞总数目也随碱度升高而增加,Ⅲ型离子细胞数目上升最为显著(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淡水、碱水组中,CAⅡ、CAⅣ、SLC4A4、SLC26A6在鳃小片基部和肾中均有阳性反应,且随着碱度升高,阳性反应增强,但在肠道中未观察到阳性反应。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尼罗罗非鱼可通过鳃离子细胞形态和数量调节适应碱度变化,鳃和肾为主要应答调节器官。
王燕赵金良吴俊伟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岳蒙蒙赵岩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人工杂交卵子、精子形态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采集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6杂交中人工挤压亲鱼腹部获得的卵子、精子.用光学显微镜和解剖镜对卵子形态进行观察、拍照,比较分析不同成熟阶段卵子形状、卵径、表面色泽及卵黄颗粒积累特征,结果表明,未成熟卵细胞呈椭圆形,表层布满细长血管;成熟卵细胞呈梨形,卵径0.5~1.6 mm,外层有透明卵膜,充满金黄色卵黄颗粒;过成熟卵细胞形状极不规则,卵黄颗粒开始液化.用扫描电镜对精子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正常精子由头部、中片及尾部组成,头部呈长锥状,长径1.82(±0.35)μm,宽径1.41(±0.34)μm;中片近圆柱形、较短,长径0.74(±0.08)μm,宽径0.16 (±0.06)μm;尾部极长,为16.42(±0.35)μm,单鞭毛结构;同时,还观察到短尾、双头、双尾3种异常类型.研究结果可为罗非鱼人工杂交技术改进提供一定基础依据.
罗明坤赵金良赵岩魏继海叶卫符云陈辉崇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卵子精子
高碳酸盐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氨代谢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解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在碱环境适应过程中氨代谢调节途径,本研究选取了5个氨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碳酸酐酶5A(carbonic anhydrase 5A,CA-5A)、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 2,GLS2)、氨甲酰磷酸合成酶(carbamyl phosphate synthetase 1,CPS1)、氨转运蛋白(ammonium transporter Rh type C-2 like,Rhcgl2),研究了急性碳酸盐碱度胁迫条件下,尼罗罗非鱼血氨浓度变化、氨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水平及其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碳酸盐碱胁迫浓度升高,尼罗罗非鱼血氨浓度上升,随时间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胁迫后12 h达到峰值。氨代谢相关基因在不同碱度下、不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随着胁迫时间推移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胁迫后12-24 h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随后逐渐恢复到稳定水平;氨代谢相关基因具有一定的组织表达差异:氨转运蛋白基因(Rhcgl2)主要在鳃中表达,碳酸酐酶5A基因(CA-5A)、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S)、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基因(CPS1)主要在肝中表达,谷氨酰胺酶基因(GLS2)主要在肾和鳃中表达。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随胁迫碱度的升高而上升,碳酸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变化分别在鳃、肝中最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胁迫会引起尼罗罗非鱼血氨水平升高,随着时间推移血氨水平下降,推测鳃、肝、肾中不同氨代谢基因共同参与调节氨代谢,在鳃中通过直接排氨,在肝中通过合成谷氨酰胺、尿素途径,共同调节降低血氨水平。
吴俊伟赵金良赵岩罗明坤王燕赵永华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碳酸盐碱度血氨浓度
冷休克诱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三倍体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提高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人工杂交种的制种效率,以尼罗罗非鱼为母本,萨罗罗非鱼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精,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异源三倍体。实验对人工授精后处理起始时间(timing after-fertilization,TA)、处理温度(temperature,T)、处理持续时间(duration,D)这3个参数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并设立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两个对照组。在T=♂♂9℃、D=30 min下,受精后10 min处理组检测不到三倍体;在TA=7min、D=30 min下,T=5-9℃能得到97.2%-100%的三倍体诱导率;在TA=7 min、T=9℃下,D超过60 min,孵化率为0。因此,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异源三倍体的最适宜诱导条件为:受精后7 min,♂处理温度9℃,处理持续时间30 min,诱导率为98.3%-100%,相应的孵化率为17.5%-19.1%。在获得100%三倍体的处理组中(除去TA=7min、T=9℃、D=50 min处理组),孵化率为9.6%-19.1%,高于相应杂交二倍体组的孵化率(7.6%-8.5%)。
赵岩赵金良罗明坤梁从飞李传阳伍勇
关键词:罗非鱼异源三倍体冷休克孵化率
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回交一代与回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利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回交一代(BC1)和回交二代(BC2)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8个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出9个在尼萨回交一代和回交二代中存在差异的扩增位点,这些多态性位点可作为尼萨回交一代和回交二代群体遗传鉴别的重要依据。尼萨回交一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670,多态信息含量为0.423;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60,多态信息含量为0.365,回交二代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低于回交一代群体。与回交一代相比,尼萨回交二代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较为一致(BC1:Ne=2.17,BC2:Ne=2.20),基因型数较为一致,但纯合基因型比例、优势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明显提高,表明连续回交导致后代遗传同质性提高。
吴俊伟筴金华张艳红任炳琛罗明坤梁从飞赵岩赵金良
关键词:回交后代
以主动学习为主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和建设研讨被引量:6
2018年
以主动学习为主的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感悟、反馈等一系列活动。从"被动接受型"教学模式向"主动学习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有益于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阐述主动学习的概念、意义、课堂建设途径和难点,以期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赵岩徐嘉伟李毅超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模式
碳酸盐碱度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了解碳酸盐碱度对罗非鱼的毒性及其相应耐受机制,为耐盐碱罗非鱼育种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碳酸盐碱度处理(4.0、6.0、8.0和10.0g/LNaHCO_3)中进行急性胁迫试验,利用pH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胁迫0.5、1.0、4.0、6.0、9.0、12.0、18.0、24.0、36.0和48.0h的罗非鱼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肾组织中碳酸酐酶(C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在各碳酸盐碱度处理组中,胁迫1.0h后罗非鱼的血清pH、游离氨浓度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经4.0和6.0g/L碳酸盐碱度胁迫48.0h后未出现死鱼现象,其血清pH、游离氨浓度及CA基因、GS基因的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经8.0g/L碳酸盐碱度胁迫9.0h后陆续出现死鱼现象,血清pH高达8.11、游离氨浓度为486.28μmol/L,至胁迫12.0h后罗非鱼全部死亡;经10.0g/L碳酸盐碱度胁迫出现死鱼的时间明显早于8.0g/L碳酸盐碱度胁迫,胁迫1.0h后其血清pH达8.14、游离氨浓度为365.89μmol/L,胁迫4.0h后罗非鱼全部死亡。【结论】尼罗罗非鱼能耐受的血清pH上限在8.10附近,耐受的游离氨浓度为525.66μmol/L。在低碳酸盐碱度(小于6.0g/L)胁迫下,尼罗罗非鱼可通过生理调控血清pH和游离氨浓度而适应胁迫逆境,且CA和GS参与了相应离子的转运及氨氮代谢。
赵岩吴俊伟孟森王燕吴昊赵金良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碳酸盐碱度
盐碱胁迫对尼罗罗非鱼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及离子转运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1
2014年
为了解鱼类适应盐碱水环境的生理变化机理,将尼罗罗非鱼从淡水直接转入4个不同盐碱混合梯度组(A组:盐度10,碱度1 g/LNaHCO3;B组:盐度10,碱度2 g/LNaHCO3;C组:盐度15,碱度1 g/LNaHCO3;D组:盐度15,碱度2 g/LNaHCO3)中进行为期96 h的急性胁迫实验,分别检测胁迫后0、6、12、24、36、48、72和96 h时尼罗罗非鱼的血清渗透压、血清Na+、K+、Cl-浓度以及鳃中Na+-K+-ATP酶(NKA)和碳酸酐酶(C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以及鳃中NKA基因和CA基因mRNA表达量变化程度均与其盐碱胁迫浓度间呈正相关,变化过程随着实验时间推移均呈现为先升、后降,最后趋于平稳。B、D组血清渗透压峰值出现在24 h,A、C组出现在36 h。血清Na+、K+、Cl-浓度均在24 h达到峰值。B、D组NKA基因mRNA表达峰值出现在24 h,A、C组出现在36 h;除A组外,其余各组CA基因mRNA表达峰值时间出现在24 h。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一定的盐碱适应能力,盐碱胁迫下NKA、CA是参与离子转运、渗透压调节的重要转运酶。
赵丽慧赵金良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赵岩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盐碱胁迫离子浓度NA^+-K^+-ATP酶
尼罗罗非鱼选育二代盐碱耐受性和生长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在水温25℃左右条件下,将体质量50g左右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二代鱼种放入淡水水箱(0.6m×0.4m×0.5m)中进行致死试验,盐度和碱度从开始0g/L,每天分别提高8g/L和2g/L,直至鱼种全部死亡为止;另在养殖车间水泥池(6.0m×5.0m×1.6m)中放入选育二代鱼种,设置淡水组、盐度组(10g/L)、盐碱混合组[(10,2)g/L、(10,4)g/L和(10,6)g/L],分别用S0A0、S10A0、S10A2、S10A4和S10A6表示,研究其在不同盐碱环境中的生长,以评估选育二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生长性能。慢性致死试验结果表明:选育二代与对照组(非选育群体)的半致死盐度分别为(57.37±1.56)g/L、(48.71±1.58)g/L,半致死碱度分别为(19.09±0.76)g/L、(16.32±0.45)g/L。60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在S0A0组中,选育二代日均增重率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S10A0、S10A2、S10A4、S10A6组中,随着碱浓度的增加,选育二代与对照组日均增重率下降,选育二代日均增重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后代的盐碱耐受性能和盐碱环境下的生长性能均有明显提高。
吴俊伟涂翰卿筴金华张艳红任炳琛赵岩赵金良
关键词:尼罗罗非鱼选育盐碱半致死浓度
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后期世代群体同野生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采用17个微卫星标记对团头鲂的2个野生群体(分别来自梁子湖和淤泥湖),3个人工选育良种群体(“浦江1号”选育系F7、F8、F9),以及1个选育奠基群体(F0)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结果表明,①6个群体的平均...
唐首杰李思发蔡完其赵岩
关键词:团头鲂野生群体选育群体遗传分化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