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 作品数:14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上海市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PLZF-RARα阳性U937细胞分化
- 2007年
-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PLZF-RARα阳性细胞的作用.方法:稳定转染PLZF-RARα基因的U937细胞(U937/PLZF)经TSA,ATRA作用一段时间后,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和增殖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CD64,CD14等的表达,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融合蛋白表达,细胞化学染色和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观察细胞功能分化情况.结果:U937/PLZF细胞在去除四环素条件培养后,PLZF-RARα表达明显增加.TSA(30μg/L)联合ATRA(1μmol/L)使U937/PLZF细胞核质比缩小,生长增殖受抑,S期细胞减少,CD11b表达增高,PLZF-RARα蛋白表达减弱,分布以胞核弥漫细小颗粒为主,细胞功能上的分化可能尚不成熟.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联合ATRA可使U937/PLZF细胞发生部分分化.
- 陈思宇马立恒董颖贾培敏陈丽娟郑磊贞王振义
- 关键词:PLZF维甲酸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 曲古菌素A和ATRA合用对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发病鼠骨髓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 2007年
-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和ATRA对PLZF-RARα转基因发病鼠骨髓细胞的作用.方法: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CG-PLZF-RARα转基因构件.显微注射建立仅在髓系细胞中表达PLZF-RARα的转基因小鼠模型.DNA-PCR,Southern blot,RT-PCR,免疫荧光,血象,骨髓象,脾细胞形态,病理等检测分析基因整合表达及发病情况.取PLZF-RARα转基因发病鼠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经TSA和ATRA作用一段时间后,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和CD117等的表达,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融合蛋白表达,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观察细胞功能分化情况.结果:TSA(30μg/L)联合ATRA(1μmol/L)使发病鼠骨髓细胞核质比缩小,幼稚细胞比例减少,细胞生长增殖受抑,S期细胞减少,PLZF蛋白的表达呈局部聚集的趋势,但NBF还原试验变化尚不明显.结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联合ATRA可使PLZF-RARα转基因发病鼠骨髓细胞发生部分分化.
- 陈思宇董颖陈丽娟张龙王龙陈强王振义
- 关键词:PLZF维甲酸转基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分化
- hCG/RARα/PLZF转基因小鼠发生髓系增殖性疾病被引量:4
- 2004年
- 董颖陈丽娟陈思宇张龙周光飚王龙陈赛娟
- 关键词:PLZFAPL髓系性疾病增殖性转基因小鼠
-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杰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预后较差。为了从基因组水平全面理解DLBCL的分子异常,本研究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研究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 arbor分期多为Ⅲ/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机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2组结外累及发生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 夏海龙陈丽娟陈冰金晓龙陈赛娟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比较基因组杂交分子细胞遗传学
-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英文)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arbor分期多为Ⅱ-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几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两组结果外累及发生几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 夏海龙陈丽娟陈冰金晓龙陈赛娟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染色体
- 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tymphoma,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
- 夏海龙陈丽娟陈冰金晓龙陈赛娟
- 文献传递
-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淋巴瘤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的关系被引量:2
- 2005年
- 夏海龙陈丽娟陈冰刘元华杨光曹琪姚颖陈赛娟
- 关键词: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细胞遗传学异常分子细胞遗传学肿瘤性疾病
- 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发生白血病模型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本研究目的是从生物整体水平上研究PLZFRARα/RARαPLZF双融合基因的表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通过交配建立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TM)模型;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应用血象、骨髓象、病理和流式细胞术等对疾病表型进行检测分析;并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ATRA与tricostatinA(TSA)联合用药对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近18个月的时间观察到51只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中有5只小鼠发病,发病率约10%,与我所同期的仅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小鼠11.3%的发病率相似。发病时间均在6月龄以后,与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发病小鼠相比示提前,但疾病表型不同,2只(40%)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改变,3只(60%)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改变。ATRA处理组的骨髓细胞形态无改变,而ATRA+TSA组骨髓原始细胞核浆比例降低,染色质固缩,呈现粒细胞分化趋势。结论PLZFRARα/RARαPLZFTM小鼠发病存在异质性,其骨髓细胞对ATRA无反应,而ATRA与TSA联合用药可诱导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分化。
- 陈丽娟董颖陈思宇张龙周光飚陈冰王龙陈竺陈赛娟
-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转基因小鼠
- PLZF-RARa 和 PLZF-RARa/RARa-PLZ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移植鼠模型
- 本发明关于PLZF-RARa和PLZF-RARa/RARa-PLZF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移植鼠模型,其主要由以下方法建立:质粒的构建:PLZF-RARa克隆入pUG-hCG;hCG-PLZF-RARa注射到受精卵雄原核;...
- 陈赛娟陈竺陈丽娟任志宏
- 文献传递
- BCL-2、Ki-67、CyclinD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探讨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DLBCL病例中BC-L2、Ki-67、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它们的表达与DLBCL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DLBCL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3%、58.3%、37.9%,它们的表达之间没有相关性;BCL-2、Ki-67、CyclinD1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DLBCL的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有关,即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疗效差组上述蛋白表达的阳性率较高;BCL-2、CyclinD1蛋白在有全身症状的DLBCL患者组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全身症状组;而Ki-67表达在DLBCL患者中与出现全身症状有无无关。结论BCL-2、Ki-67、CyclinD1在DLBCL中的表达与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BCL2、Ki-67、CyclinD1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DLBCL患者的不良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不良预后的指标。
- 夏海龙闵大六王志国陈丽娟陈冰金小龙陈竺陈赛娟
- 关键词:BCL-2KI-67细胞周期素D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