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琛琛
- 作品数:13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调神通络”针法对颈动脉硬化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早期预后及复发率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缺血性脑梗死(前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颈动脉低回声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调神通络"针法的治疗效果。
- 李青张朝辉顾琛琛
- 文献传递
- 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结构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通过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积分的观察,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硬化(CAS)程度关系。方法对200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各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的情况。结果痰湿壅盛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结论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反映了不同程度的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为中药干预CAS进程提供依据。
- 龚乃鹃李青顾琛琛陈婕
-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分型颈动脉粥样硬化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内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 脑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与脑供血主要通路的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加以干预对脑梗死的防治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
- 李青董瑾莹顾琛琛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理分级
- 文献传递
- 腹部脏器损伤B超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
- 目的主要探讨B超在诊断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主要选择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部闭合性损伤的55例患者。首先先对55例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然后对他们进行B超诊断,并以临床诊断为主要诊断依...
- 左红卫顾琛琛
- 关键词:闭合性腹部脏器损伤B超诊断
- 文献传递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内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 脑梗死是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生与脑供血主要通路的病变—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因此如何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加以干预对脑梗死的防治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
- 李青董瑾莹顾琛琛
- 文献传递
- 颈动脉僵硬度在脑梗死危险预警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应用超声测量计算脑梗死不同程度危险人群颈动脉僵硬度指数(SI),探讨颈动脉僵硬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为脑梗死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0例高血压中、高危患者以及40例高血压低危患者行颈动脉M型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前后壁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内径,计算SI。并通过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评定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结果:①高血压中、高危组SI及hs-CPR明显高于高血压低危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②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后,血压、血糖、血脂仍对动脉僵硬度增加起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结论:颈动脉僵硬度反映了临床前期颈动脉功能变化的特征,为脑梗死危险人群的预警提供了更早的信息。
- 顾琛琛李青龚乃鹃
- 关键词:脑梗塞颈动脉疾病超声检查
- 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心脏结构功能的关系初探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的关系性。[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指标,对200例高血压病患者心脏结构功能进行观察,分析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无论高血压病实证、虚证组,心脏结构及功能均有变化,但虚证较实证变化的程度更甚。[结论]不同中医证型高血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左室重构和功能减退的表现。心脏结构功能变化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参考性指标。
- 龚乃鹃李青陈婕顾琛琛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中医证型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超声指数及CRP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通过运用心衰超声指数及血清CRP水平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进行心衰超声指数评分,并与不同中医证型及同期血清CR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不同中医证型心衰患者超声指数及血清CRP水平排列顺序为阳虚证>气阴虚证>气虚证,且阳虚证的超声指数和血清CRP水平与气虚证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衰超声指数值与血清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心衰超声指数结合血清CRP水平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中医分型提供一个较为客观、量化的指标。
- 龚乃鹃李青陈婕顾琛琛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C-反应蛋白中医证型
- 学习记忆回路突触后可塑性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 2015年
- 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突触数量减少是其主要的神经病理改变之一.大脑是由突触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网络形成的,突触连接是运动神经元内连接的基本特征.长期活性依赖性突触可塑性转化可促使细胞相关的记忆性学习形成,突触长期适应性转化是大脑信息存储的细胞基础,兴奋性神经传递长时程增强(LTP)及长时程抑制(LTD)已经被广泛研究,各种研究均体现了这种过程在学习和记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吴帮启顾琛琛
- 关键词: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突触后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病理改变细胞基础
-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进行西医标准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标准基础上同时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味。在治疗前后对心功能状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及提高心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较单独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明显。
- 龚乃鹃李青顾琛琛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补阳还五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