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月细
- 作品数:40 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哲学意蕴
- 2024年
-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全面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使命、目标、内容等,廓清了人才培养中的“德才”关系、教育中的“德教”关系及教育实践问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为我们深化教育认识和推动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指导。正确理解和揭示其哲学意蕴,对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及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黄月细刘海娟
-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哲学意蕴
- 开放德育:开放社会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模式探讨被引量:7
- 2007年
- 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推动着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变,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特征对传统封闭型德育提出了构建开放型德育的要求。开放德育对封闭型德育的取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在德育领域的反映,也是德育适应当今社会和世界文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本质特征要求的表现,是我国传统德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 黄月细王守恒
- 关键词:开放社会德育理论德育模式
- 政治民主转向中的公民教育诉求被引量:5
- 2009年
- 政治的民主化是公民教育得以兴起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民主政治制度必然给社会提出发展公民教育的要求,也只有在民主的政治制度条件下,公民教育才能存在和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使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民主化的转向,这既使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兴起成为必要,也培育了适合公民教育产生的环境和土壤,使公民教育的兴起成为可能。
- 黄月细
- 关键词:政治民主公民教育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诉求被引量:2
- 2012年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总要求和主要任务都强调了道德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公民德性。文章分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内涵并反思我们对其内涵的已有理解,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理念和本质特征三方面论述了对公民道德教育的诉求。
- 黄月细葛桦
-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民德性公民道德教育
- 阶层固化对青年“国家认同”意识的影响及对策被引量:2
- 2018年
- 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固化趋势,不利于青年"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削弱了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心理基础,消解了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教育条件,干扰了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社会环境。因此,破解阶层固化以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意识是当下的重要课题,而以经济、教育和跨地区交流为抓手,是打破阶层固化的可行策略。
- 黄月细黄楚丹
- 关键词:阶层固化青年
- 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初探被引量:6
- 2005年
-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弘扬和提倡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本文从孝道教育的现代价值,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和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进行探讨。
- 林楠黄月细
- 关键词:孝道教育
-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教育被引量:8
- 2007年
- 全球化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公民道德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开放性与自主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 黄月细田启波
- 关键词:公民道德教育民族性
- “占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后“占中”时期引导对策
- 2017年
- 香港"占中"运动与香港之前的一系列的激进的社会运动相比而言,引起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都进一步扩大。这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大量运用引爆的网络舆情密切相关,网络舆情不仅对"占中"运动推波助澜,也使特区政府的舆情引导陷入被动局面,而且其影响并未随着"占中"的结束而消失。面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区政府在后"占中"时代应当通过加快官方网络社交媒体建设、建立新媒体运行制度、加强与中央政府的沟通和交流等途径,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引导。
- 黄月细蔡国谦
- 关键词:网络舆情
- “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及其负面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香港人自回归以来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国民身份认同问题,近期在"香港城邦论""香港民族论"等思潮的鼓动下,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势头。这两种说法都是香港回归后兴起的本土意识的一种极端反映,是"港独"分离主义的理论表达。它们对香港民众和社会运动起到极大的煽动作用,在政改和"占中"运动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思潮的巨大危害性,实行有利于消除香港人和内地人心理隔阂的具体措施,在香港人日常生活中逐渐建立起基本的国民身份认同。
- 黄月细
- 论政治文明视域下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的调整被引量:4
- 2004年
- 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的出现,其实质是民主政治,其根基是公民社会。就中国来说,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和"威权社会"不同的社会,要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养成政治民主精神,形成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在不否定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 欧阳林黄月细
- 关键词:政治文明公民社会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