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利民

作品数:23 被引量:21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松辽盆地
  • 18篇盆地
  • 14篇油层
  • 9篇扶余油层
  • 5篇砂体
  • 5篇葡萄花油层
  • 4篇成藏
  • 3篇单砂体
  • 3篇地层
  • 3篇岩性
  • 3篇岩性油藏
  • 3篇油藏
  • 3篇致密
  • 3篇致密砂岩
  • 3篇三肇凹陷
  • 3篇砂岩
  • 3篇松辽盆地南部
  • 3篇松辽盆地三肇...
  • 3篇甜点
  • 3篇高分辨率

机构

  • 22篇东北石油大学
  • 18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石油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工程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3篇于利民
  • 18篇孙雨
  • 12篇马世忠
  • 10篇闫百泉
  • 6篇丛琳
  • 6篇赵慧
  • 3篇刘云燕
  • 2篇江涛
  • 2篇文慧俭
  • 2篇刘宗堡
  • 2篇邓明
  • 1篇姜贵璞
  • 1篇李椿
  • 1篇姜洪福
  • 1篇李婷婷
  • 1篇付宪第
  • 1篇张东
  • 1篇李莉
  • 1篇朱焱
  • 1篇张雁

传媒

  • 3篇地质论评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河南科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地球科学
  • 1篇能源与环保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被引量:19
2012年
利用18口井的岩芯分析资料、1 595个重矿物分析数据和近800口井的录井、测井等资料,系统分析了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揭示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沉积时期受西南保康物源体系和东南部长春—怀德物源体系双重控制,形成了枝状的高能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该三角洲体系骨架砂体为大量、密集、窄带状、连续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总体呈南南西向展布,砂体连续且向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席状砂,在三角洲分流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区,形成以(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中心的多支"河控带状体";前三角洲亚相与三角洲前缘亚相无明显界限,受湖浪作用控制在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外前缘区形成浪控席状砂,多个席状砂呈顺岸、垂源平行排列,单一席状砂具有明显条带、环状平面分布模式。
孙雨马世忠丛琳赵慧于利民付宪第
关键词: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收缩裂隙形成机制研究进展及地质意义
2023年
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收缩裂隙广泛发育(湖)海陆过渡相中,其成因机制对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也是震积岩和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调研国内外收缩裂隙的相关研究,系统总结了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及其研究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收缩裂隙主要发育在(湖)海陆过渡相粉砂岩与黏土岩互层的陆源碎屑细粒沉积岩中,通常发育在粉砂岩层的底面,向下逐渐尖灭于下部黏土岩层,呈肠状、脉状或蠕虫状的粉砂质充填,其层面形态可分为纺锤形裂隙、不规则裂隙、多边形裂隙等多种类型,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收缩裂隙的成因包括与盐度变化相关的合气作用、地震作用、风暴作用、微生物席破裂作用等。收缩裂隙对沉积环境、事件性沉积、高频(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根据收缩裂隙的形态特征及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相带,根据收缩裂隙的发育特征及其伴生现象可以指示地震、风暴、重力流等事件性沉积;微生物成因的收缩裂隙具有沉积物暴露的指示作用,能够指示不同级次的(湖)海退—(湖)海侵界面及古(湖)海平面变化。
李钊孙雨闫百泉于利民王鑫锐刘如昊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被引量:21
2015年
在我国古代的松辽盆地和现代的鄱阳湖等大型坳陷湖盆内发现的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类型、垂向沉积层序及相带分异等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地下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精细解剖及分析表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发育大量、密集、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水下薄层砂(河口坝或席状砂)。每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由中心向两侧及前方:水下分流河道→薄层砂核部→薄层砂边缘→水下分流间湾的平面微(能量)相序列,形成三角洲前缘"河控带状体"。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不同的相位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由岸向湖依次发育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沉积"模式、近岸浅水带"河控带状体"模式、中岸中等水深带"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薄层砂"模式和远岸深水带"浪控席状砂"模式。
孙雨赵丹于利民王继平闫百泉马世忠
关键词:砂体分布水下分流河道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致密油“甜点”刻画技术研究与效益建产模式探索被引量:4
2019年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致密油是上生下储式"倒灌"成藏,在油气充注不足的背景下形成了大面积连片分布的致密岩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0.5mD)、含油饱和度低(<50%)、含水高(>80%)、可动流体含量少(<20%)等特征导致其很难实现效益开发。近几年随着致密油成为主要的勘探开发对象,为了加快致密油的开发动用节奏,通过油藏精细解剖,明确了构造背景有利、储层气油比高两个富集高产因素,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展"地震甜点""开发甜点""压裂甜点"刻画技术研究,提高了致密油水平井的钻探效果和改造效果。与此同时,依托于项目部新的运行机制、一体化管理模式及市场化运作方式,在低油价下,推动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扶余致密油实现了效益开发。
于利民江涛
关键词:甜点一体化
源下致密砂岩油成藏特征、控制因素和运聚模式——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加深对致密砂岩油的成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为例,通过物性测试、薄片显微观察、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和地层水矿化度分析等手段,总结了致密砂岩储集层特征、源储组合方式、石油成藏时间、油水分异程度、石油富集特征等成藏特征,分析了源储组合方式、剩余压差、致密砂岩储集层的分布及其内部非均质性对致密砂岩油形成的控制作用,认为不同类型源储组合条件下石油发生差异性运聚,控制了致密砂岩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呈"平面多支、垂向多层"的分布特征;扶余油层上部与上覆青山口组烃源岩直接接触,形成了紧邻型源储组合,扶余油层中下部与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能直接接触,形成了分离型源储组合;砂岩储集层致密化时间为姚家组沉积时期,早于石油充注时间,属于"先致密后成藏型"致密砂岩油藏;石油二次运移距离较短,油水分异程度差,整体呈准连续型分布,但富集程度差异大.源储组合方式、剩余压差、致密砂岩储集层分布及其内部非均质性是源下致密砂岩油的成藏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源储紧邻型致密砂岩油以短距离"面式运移"方式,通过源储界面附近的微裂缝和储集层中的孔隙直接向储集层中幕式充注,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距离可达40~300 m,受微裂缝发育特征和储集层非均质性影响,石油在储集层中发生差异性运聚,富集于优势运移通道附近;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油呈"点或线状横向推进式运移"方式在致密砂岩储集层中运移,横向运移距离可达30~850 m,储集层内部"甜点"为主要通道和富集部位.
孙雨刘如昊于利民闫百泉文慧俭孙扬
关键词:成藏特征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马世忠朱焱闫百泉文慧俭范广娟李景言李椿李婷婷孙雨于利民丛琳
《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研究项目,属高含水期及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开发地质领域的基础性、高难度、前景广阔、意义重大项目。  我国主要大...
关键词:
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22
2015年
综合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恒速压汞测试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的储集层特征、含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大安地区扶余油层含油特征表现为:1大面积(准)连续分布,局部"甜点"富集;2含油丰度低,致密油分布极其复杂;3含油级别以油浸—油斑为主,含油物性下限极低;4油水分异差,无统一油水界面。以上含油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分流河道砂体的空间分布、储集层物性差异、孔喉结构及大小。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的边界即为致密砂岩油分布的外边界,致密砂岩油分布的非均质性受控于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多期(或多支)分流河道砂体间的接触关系;物性差异控制了"甜点"的分布,进而控制了致密砂岩油的富集;孔喉结构及其大小控制致密砂岩油的油水分异程度,纳米级喉道系统控制了石油滞留成藏。
孙雨邓明马世忠陈玉明于利民张雁闫百泉张云峰
关键词:储集层特征含油性扶余油层松辽盆地
孔喉半径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特低-超低渗透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储层开发时,仍然存在储层认识程度低的问题.其中,明确特低-超低渗储层物性、含油性及流动性的主控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常规压汞、核磁共振、孔渗测定、粒度分析和X衍射等实验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储层特征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平均孔喉半径主要分布于0.3~1.7μm之间.大于1.5μm的孔喉半径对应常规低渗透储层,以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0.5~1.5μm孔喉半径对应特低渗透储层,以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粗粉砂岩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65%;0.1~0.5μm孔喉半径对应超低渗透储层,以粗-细粉砂岩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介于50%~60%.孔喉半径决定了储层物性和流体饱和度特征,并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相带,应作为特低-超低渗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
吕洲王玉普李莉张文旗顾斐张洋于利民林晓海
关键词:孔喉半径松辽盆地石油地质
两井东—木头南地区扶余油层层序地层研究及有利区块优选
本文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精细沉积学理论,将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内部构成与空间配置、及其所反映的环境与过程实现统一,并在基准面旋回识别和层序界面识别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研究区扶余油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其特征揭示扶余...
于利民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岩性油藏
文献传递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白垩系姚家组葡萄花油层油水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0
2018年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向斜区具有数量可观的油气资源,但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十分复杂,其主控因素尚不清楚。利用成熟开发区详实的静态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已发现的油藏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石油成藏的控制因素,并探讨了富油凹陷向斜区油水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的油水分布受控于由局部构造和单砂体组成的单一圈闭,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相邻的不同单一圈闭具有不同的油水分布规律; 2)单一圈闭的聚油模式及其叠加样式控制了向斜区的油气成藏与油水分布,已成藏的单一圈闭和未成藏的单一圈闭在空间上的复杂叠置最终造成了向斜区石油聚集与分布的复杂性; 3)垂向多层、平面多支的单砂体和复杂的局部构造组合形成的圈闭以及非圈闭的叠置关系是向斜区油水分布特征的主控因素。由此可见,向斜区的油藏预测需从控制油气成藏的不规则空间体的构成要素出发,即分析断裂、单砂体及二者空间配置关系。
孙雨于利民闫百泉刘云燕丛琳马世忠
关键词:油水分布葡萄花油层松辽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