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悠悠

作品数:13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抗体
  • 3篇蛋白
  • 3篇影响因素
  • 3篇免疫
  • 3篇溃疡
  • 3篇粪便
  • 3篇粪便钙卫蛋白
  • 3篇钙卫蛋白
  • 2篇性疾病
  • 2篇血清
  • 2篇球蛋白
  • 2篇慢性
  • 2篇免疫球蛋白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抗核
  • 2篇抗核抗体
  • 2篇溃疡性
  • 2篇ANCA
  • 2篇ASCA

机构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北京深睿博联...

作者

  • 13篇余悠悠
  • 12篇潘秀军
  • 2篇吕婕
  • 2篇沈立松
  • 1篇沈霞
  • 1篇邓琳

传媒

  • 5篇中国实验诊断...
  • 3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NCA和GAB单项与联合检测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系统评价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单项检测,ANCA和GAB联合检测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meta分析。检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集有关于检测ANCA、GAB单项和联合检测在UC患者血清中的阳性表达率及其诊断意义的文献,并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通过随即效应模型合并诊断效应量,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来评估ANCA、GAB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9篇中英文文献,共计UC患者1219例。ANCA单项检测、GAB单项检测、ANCA和GAB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0.553、0.214、0.628;0.920、0.919、0.908。三者的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0.8280、0.5119、0.8733。结论 ANCA、GAB单项检测在UC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ANCA和GAB联合检测可提高UC的诊断准确性,减少UC的漏诊率。在UC的诊断中,ANCA和GAB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诊断工具。
曾俊祥余悠悠潘秀军沈立松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ETA分析
深度学习在抗核抗体荧光核型识别中的应用初探
2023年
目的开发抗核抗体荧光核型的人工智能识别系统雏形,以期满足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对抗核抗体(ANA)图像免疫荧光模式自动判读的日常需求。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进行ANA项目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荧光图像,3位资深的技术人员独立、平行对荧光图像进行结果判读确定ANA核型结果,并按照ANA荧光模式国际共识荧光核型分类标准进行标注。对常见核型分7个标签组:粗颗粒型、细颗粒型、均质型、核仁型、着丝点型、核点型及核膜型;每个标签组数据按9︰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的方法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在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1.7上,以ResNet-34图像分类网络为基础构建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平台,建立ANA核型自动判读系统。模型建立后单独设立测试集,以模型预测概率高低排序输出判断结果,并对测试集数据进行判读,以人工判读结果作为金标准。应用准确率、精确度、查全率、F1指数等参数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经分割标注后共获取23138张建模图像。共训练了7个模型,比较了不同的算法、图像处理方式和增强方法对模型的影响,选出准确率最高的ResNet-34模型作为最佳模型,其在测试集分类准确率达到93.31%,精确率为91.00%,查全率为90.50%,F1指数为91.50%。测试集的判读结果显示模型对7种核型的ANA图像的识别与人工判读的总体符合率达90.05%,其中对核仁型的判读精确度最高,符合率均达到了100.00%。结论本研究构建的ANA自动判读系统雏形已基本具备判读ANA荧光核型的能力,对常见的、典型的、单一荧光核型的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曾俊祥姜文琪徐井旭安亚慧黄陈翠郜秀盼余悠悠潘秀军沈立松
关键词:人工智能抗体抗核
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分型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2
2004年
本文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及分型 ,借以评价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 ,并分析与临床各种胃部疾病的关系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 5 6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胃部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 ,并作 74例正常对照。结果显示 ,胃部良性疾病患者的CagA阳性率为 6 2 5 %,VacA阳性率为 6 0 0 %,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的 4 4 5 %和 4 7 3%,尤其胃癌CagA和VacA阳性率都为 1 0 0 %,明显高于其他良性胃部疾病 ;试验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这一趋势。胃部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 ,尤其是产毒菌株的感染密切相关 ,免疫印迹法可以应用在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抗体 ,并能够判断是否为产毒菌株感染 ,为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余悠悠沈霞
关键词:免疫印迹法幽门螺杆菌胃炎胃溃疡
三种不同品牌ELISA试剂盒检测ASCA的结果比较及性能评估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3种品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抗酿酒酵母菌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tibodies, ASCA)的结果,分析一致性情况,并评估各试剂盒的主要检测性能,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确诊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140例,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87例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 UC)53例,疾病对照组(disease contorl,DC)40例。用3个品牌的ELISA试剂盒(试剂盒A为国产品牌、B和C为进口品牌)分别检测ASCA-IgA和ASCA-IgG,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D组中3个品牌试剂盒ASCA-IgA和(或)ASCA-IgG的检出率均高于UC组及DC组(P<0.05),而UC组与DC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UC组和DC组间,3种试剂的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D组中,试剂盒A与B的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剂盒C的结果低于试剂盒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试剂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显示,ASCA-IgA中,试剂盒A与B呈现中等一致性(Kappa:0.423),试剂盒A与C、试剂盒B与C的一致性较差(Kappa分别为0.111和0.074);ASCA-IgG中,试剂盒A与B、试剂盒B与C及试剂盒A与C均呈现中等一致性(Kappa分别为0.414、0.447和0.584)。评估3种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ASCA-IgA、ASCA-IgG及联合检测ASCA-IgA和ASCA-IgG诊断IBD的效能,试剂盒A灵敏度依次为37.90%、27.86%、43.57%,试剂盒B为20.71%、45.00%、51.43%,试剂盒C为9.29%、22.14%、25.71%;试剂盒A特异度依次为87.50%、85.00%、77.50%,试剂盒B为92.50%、90.00%、87.50%,试剂盒C为97.50%、90.00%、87.50%;试剂盒A约登指数分别为0.25、0.12、0.21,试剂盒B为0.13、0.35、0.38,试剂盒C为0.07、0.12、0.13;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试剂盒A分别为0.72、0.54、0.59,试剂盒B为0.54、0.72、0.69,试剂盒C为0.64、0.52、0.57。结论:3
余悠悠曾俊祥罗婷邓琳潘秀军
关键词:克罗恩病结肠炎溃疡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异常对抗核抗体检测结果的干扰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肝功能损伤时引起的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升高对抗核抗体(anti-nuelear antibodies,ANA)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干扰,从而造成ANA(1∶40)低滴度结果出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157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为1∶40低滴度的病例,按新华医院分诊制度分12岁以上成人组125例,12岁及12岁以下儿童组32例,分析其肝功能血清学指标:主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为主,同时分别收集成人66例,儿童42例ANA阴性的样本作为对照.结果 成人组125例ANA结果为1∶40低滴度的样本中,ALT阳性率为28.0%;AST阳性率35.2%;ALP阳性率26.4%;GGT阳性率33.6%,与ANA阴性对照组统计,P均〈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组32例,ALT阳性率为31.3%;AST阳性率43.8%;ALP阳性率90.6%;GGT阳性率25.0%,与ANA阴性对照组统计,除ALP组外,其它三组均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功能损伤时引起的肝功能血清学指标异常升高,均对ANA检测结果存在干扰,会产生低滴度的结果.儿童因正常生长发育而引起的ALP升高,对ANA检测结果无干扰.
余悠悠潘秀军
关键词:抗核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
肺部疾病患者血清IgG4水平检测及IgG4/IgG比值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2年
目的 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4(IgG4)在常见肺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呼吸科因肺部阴影待查收治入院并送检血清IgG4的住院患者279例,最终诊断包括肺炎合并纤维化33例;普通肺炎150例;间质性肺炎患者58例;肺部肿瘤患者38例。同时收集本院健康体检者33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各组血清IgG及IgG4的水平,并得出两者比值,比较各组之间IgG4水平及IgG4/IgG比值。结果 肺炎合并纤维化组IgG4浓度最高为1.02g/L,IgG4/IgG比值为0.08,IgG4>1.35g/L的比例为42.4%,以上指标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部阴影待查时同时关注血清IgG4浓度及IgG4/IgG比值,有助于提示病变部位存在纤维化改变,在肺部阴影无法明确病因并在现有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血清IgG4检测或可提示医生对IgG4相关性肺疾病的关注,及时采取进一步的诊疗手段。
余悠悠潘秀军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G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及其实验影响因素被引量:8
2019年
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测定作为一项快速、简便、非侵入性的方法,在特定消化道疾患的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估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临床地位。但此项目缺乏统一的参考检测方法和对应的操作规程,分析前、中、后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检测的准确性,故有必要对FC检测的实验影响因素作一总结,以期减少实验误差,从而保证结果稳定和可靠。
曾俊祥吕婕罗婷余悠悠潘秀军
关键词:粪便钙卫蛋白影响因素
粪便钙卫蛋白不同检测方法分析前及分析中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分析前及分析中影响检测结果的若干因素。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其他肠道炎症疾病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粪便样本,同时采用ELISA、荧光免疫层析法、胶体金法进行FC检测,观察分析前粪便样本贮存的时间、温度及留样时间和分析中检测方法学差异对FC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FC可以在25℃下稳定7 d,4℃保存下至少稳定14 d,25℃下FC平均降解率为42.1%。同一患者日间FC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变异系数(CV)为5.1%~80.2%,平均CV值为39.6%,清晨样本FC浓度最高,中午样本FC浓度最低。不同检测方法对于FC检测定性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对于定量结果的一致性差,量值结果不具备可比性。结论为提高FC检测的准确性,推荐将清晨第一次排便的标本作为检测样本,标本在离体后应在低温环境下尽快送检。对于IBD患者病情监测与疗效评估,FC检测结果需考虑方法学差异。
曾俊祥吕婕罗婷余悠悠潘秀军
关键词:粪便钙卫蛋白影响因素
粪便性状及分析前标本处理方式对钙卫蛋白检测结果影响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采样方式、离心条件等相关分析前因素对不同性状粪便的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粪便FC检测流程。方法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粪便FC项目检测的粪便标本357例,按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量表进行性状评估。选取不同性状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称量法和2种商品化采样装置采样操作,比较不同采样方式、离心条件,以及离心对不同性状、对不同区间段FC值结果的影响。结果(1)采样方式:商品化采样装置与称量法结果均存在一定偏差,在水样便和坚硬便的标本中尤甚,其中装置A所得结果较称量法所得结果平均偏移度为27.2%,装置B则达到57.5%。(2)离心条件:离心的转速与离心时间对结果没有明显影响。离心后FC结果较离心前降低,其中坚硬的粪便样本最明显。离心前后水样便FC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性状的粪便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心后的结果更加接近称重法的结果。结论采样是FC检测分析前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对不同性状的粪便样本,采样装置的使用应有区别。用采样装置采样后,除了液态便外其他性状的粪便均应常规进行离心操作。
曾俊祥高莉梅余悠悠潘秀军
关键词:粪便钙卫蛋白影响因素
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血清中的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探讨ECP在COPD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及其与病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荧光酶免疫法检测53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和39例健康对照的血清ECP。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OPD患者ECP水平(48.09±31.33)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83±3.65)μg/L而低于哮喘组(97.17±54.3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当ECP为66.85μg/L时,对COPD和哮喘的鉴别诊断具有最大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2%和88.6%。在COPD患者中,ECP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重度和极重度患者的EC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患者(P<0.05),极重度患者的ECP水平与重度患者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ECP增高,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COPD和哮喘在某些情况下症状极为相似,但COPD患者ECP的增高程度低于哮喘患者。因此,监测ECP水平对于COP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合理用药、评价抗炎治疗的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悠悠潘秀军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