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娟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成骨
  • 1篇凋亡
  • 1篇血清
  • 1篇生长因子受体
  • 1篇受体
  • 1篇平滑肌
  • 1篇平滑肌肌动蛋...
  • 1篇破骨
  • 1篇破骨细胞
  • 1篇破骨细胞活性
  • 1篇缺氧
  • 1篇缺氧诱导
  • 1篇缺氧诱导因子
  • 1篇梓醇
  • 1篇细胞
  • 1篇纤维化
  • 1篇木犀
  • 1篇木犀草素
  • 1篇脑胶质瘤
  • 1篇肌动蛋白

机构

  • 4篇广东食品药品...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冯娟
  • 3篇赖满香
  • 2篇陈侠
  • 1篇李理
  • 1篇方春生
  • 1篇余永红
  • 1篇杨丽
  • 1篇蔡琳
  • 1篇徐哲
  • 1篇阮志燕
  • 1篇何丽霞
  • 1篇来慧丽
  • 1篇黄金凤
  • 1篇石茗

传媒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EGFR对博莱霉素诱导小鼠肺纤维化中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肺内的表达对博莱霉素(BLM)诱导小鼠肺纤维化中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0只4~6周龄C57B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气管滴入PBS),纤维化组(气管滴入BLM 3 mg/kg),EGFRRNAi组(气管滴入BLM 3 mg/kg+气管滴入siRNA 20μl)和RNAi阴性对照组(气管滴入BLM 3 mg/kg+气管滴入siRNA阴性对照20μl)。实验第10天处死小鼠,收获肺组织,检测羟脯氨酸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EGFR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的表达;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EGFR和α-SMA表达。结果:纤维化组EGFR和α-SMA两者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RNAi组肺病理损伤较纤维化组减轻,气道上皮下胶原沉积及肺羟脯氨酸含量减少(P<0.05),肺组织EGFR和α-SMA两者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纤维化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中EGFR RNAi抑制EGFR活化,下调α-SMA的表达,减轻了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病理改变。其抑制肺纤维化病理过程可能与其抑制上皮-间质转分化(EMT)有关。
蔡琳李理方春生冯娟余永红石茗
关键词:肺纤维化博莱霉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Α平滑肌肌动蛋白
木犀草素对脑胶质瘤大鼠生长、血管生成及血管NF—kB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初步探析木犀草素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生长、血管生成及血管NF—KB表达水平的影响,为胶质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120只雌性Wistar大鼠进行实验。30只做体外实验确定最佳处理条件。另外90只分为3组并进行造模,分别用木犀草素、替莫唑胺、木犀草素联合替莫唑胺进行处理,比较各组细胞周期(G2/M所占比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血管NF—KB表达。结果联合处理组的G2/M所占比例、VEGF、NF—κB分别为(3.6±1.6)%、(16.2±2.5)%、(347.7±70.2)mm2,分别低于木犀草素处理组和替莫唑胺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木犀草素处理组的G2/M所占比例、VEGF、NF—KB也低于替莫唑胺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木犀草素可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抑制肿瘤,且可透过血脑屏障,对细胞周期、VEGF和NF—κB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与替莫唑胺联合应用治疗脑胶质瘤可取得较佳效果,值得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陈侠赖满香冯娟来慧丽黄金凤
关键词:木犀草素缺氧诱导因子脑胶质瘤
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Cbfa-1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骨向分化过程中核心结合因子ɑ-1(Cbfɑ-1)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采用p NPP法检测不同浓度r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高、中、低)对BMSCs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并以其最佳作用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后续实验分成空白组、成骨诱导组、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组、联合组(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组+成骨诱导组),各组用药14d,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BMSCs Cbfa-1m RNA表达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的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均可提高BMSCs分泌ALP(F=126.278,P<0.05),其中高剂量组的作用强度高于其它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成骨诱导组、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组、联合组均能上调BMSCs中Cbfa-1 m RNA的表达(F=261.412,P<0.05);但与成骨诱导组相比,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组不及成骨诱导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21,P<0.05)。结论巴戟天多糖含药血清能够促进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并能上调Cbfa-1 m RNA的表达,但其作用不及成骨诱导强。
赖满香冯娟阮志燕徐哲谭玮璐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
梓醇对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破骨细胞活性、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中药单体梓醇在成骨细胞(OB)-破骨细胞(OC)共育体系中对OC活性、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选用1~3 d龄和5~7 d龄SD乳鼠分离培养OB和OC,建立OB-OC共育体系。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0(空白对照)、0.05、0.5、5、50、100 mg/L梓醇培养48、72、96 h后OC的骨吸收陷窝数目,以反映OC活性;以0(空白对照)、0.05 mg/L梓醇培养细胞48、72、96h,检测OC中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计算OC的凋亡率;以0(空白对照)、0.05 mg/L梓醇培养细胞并检测OB中骨保护素(OPG)m RNA的表达。结果:在OB-OC共育体系中,0.05~50 mg/L梓醇作用下所形成骨吸收陷窝数目显著低于空白对照(P〈0.01),表明梓醇可抑制OC活性,其中质量浓度为0.05 mg/L时作用最明显。与空白对照比较,0.05 mg/L梓醇作用后OC中TRACP的活性降低、OC的凋亡率升高(P〈0.05);OB的OPG m RNA表达上调(P〈0.01)。结论:在OB-OC共育体系中,梓醇可抑制OC活性、诱导O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OB的OPG m RNA表达有关。
赖满香陈侠冯娟何丽霞杨丽
关键词:梓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共育体系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