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跃庆

作品数:26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乳腺
  • 11篇肿瘤
  • 11篇腺癌
  • 9篇乳腺癌
  • 7篇乳腺肿
  • 7篇乳腺肿瘤
  • 7篇腺肿瘤
  • 5篇乳管
  • 5篇乳管镜
  • 5篇乳头
  • 4篇溢液
  • 4篇乳头溢液
  • 4篇甲状腺
  • 3篇血清
  • 3篇乳房
  • 3篇乳腺疾病
  • 3篇手术
  • 3篇纤维乳管镜
  • 3篇淋巴
  • 3篇标志物

机构

  • 22篇新乡市中心医...
  • 3篇新乡医学院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作者

  • 26篇冯跃庆
  • 8篇张志敏
  • 6篇周勇
  • 5篇苏蓓蓓
  • 5篇周树伟
  • 5篇谢振斌
  • 4篇王钟富
  • 3篇谷元廷
  • 3篇张连平
  • 3篇齐攀
  • 2篇郭予
  • 2篇杨留勤
  • 1篇周艳红
  • 1篇耿秀琴
  • 1篇杨万广
  • 1篇随华
  • 1篇岳爱民
  • 1篇董建洲
  • 1篇赵建林
  • 1篇李江雁

传媒

  • 3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河南肿瘤学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海南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药物、碘131和手术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比较药物治疗、碘131治疗和手术治疗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186名女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参加了本次研究,根据病情和患者自愿原则,接受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2年后3组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骨密度明显改善,骨代谢指标显著下降。而3组患者之间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无显著差别。结论药物、碘131和手术治疗均能有效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纠正骨代谢紊乱。
随华耿秀琴周艳红赵建林李江雁冯跃庆董建洲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质疏松手术治疗
吲哚菁绿联合亚甲蓝在乳腺癌淋巴引流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将亚甲蓝和吲哚菁绿先后注射在乳腺癌患者的乳晕区皮内后两种示踪剂显现的乳腺淋巴引流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新乡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的186例0~Ⅱ期乳腺癌患者,采用在乳晕区皮内联合注射亚甲蓝和吲哚菁绿双染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同时对显现的前哨淋巴通道(SLC)的数目、起源角度、走向及其一致性进行研究。结果186例患者成功显现308条SLC,前哨淋巴结为679枚。亚甲蓝和吲哚菁绿同时显现的SLC为295条(95.8%),亚甲蓝和吲哚菁绿同时显现的前哨淋巴结为632枚(93.1%)。46.8%(87/186)的患者有1条SLC,40.9%(76/186)的患者有2条SLC,12.4%(23/186)的患者有3条SLC;82.8%(255/308)的SLC从乳晕外上边缘流出,3.2%(10/308)的SLC从乳晕外下边缘流出,14.0%(43/308)的SLC从乳晕内上边缘流出;89.9%(277/308)的SLC主要行经乳腺外上象限0°~60°区间,10.1%(31/308)的SLC行经乳腺外上象限61°~90°区间。结论亚甲蓝和吲哚菁绿两种示踪剂显现的SLC、前哨淋巴结的一致性均较好;SLC为1~3条,主要从乳晕外上边缘流出,走行在乳腺外上象限0°~60°区间后进入腋窝;吲哚菁绿不能显现穿通淋巴管道和皮下较深的浅表淋巴通道,但可以显影前哨淋巴结。
冯跃庆张志敏赵辉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引流吲哚菁绿亚甲蓝
两种不同入路行双平面假体隆乳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行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29例行双平面假体隆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其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其中经乳晕入路行手术的3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经腋窝入路行手术的3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乳房形态变化、隆胸效果、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7.30±1.25)d]短于对照组[(9.21±1.69)d],并发症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分、隆胸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组乳头-乳房下皱襞的经皮距离(nipple to inframammaryfold,N-IMF)、胸骨切迹-乳头距离(sternal notch to nipple,S-N)、乳头-正中线距离(nipple to midline,N-M)、乳房总体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乳晕入路、经腋窝入路行双平面假体隆乳术均能够取得优良的隆胸效果,但经腋窝入路行手术更能够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临床后期选择双平面假体隆乳术的入路提供了借鉴内容,具有一定的运用价值。
董远冯跃庆
关键词:腋窝入路乳晕入路乳房形态
Aglaroxin C对肝癌细胞体内外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Aglaroxin C对人肝癌细胞HepG2体外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对肝癌移植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分别加入1、10、100 nmol·L^(-1)及1、10、100μmol·L^(-1)Aglaroxin C作用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并计算Aglaroxin C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取2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尾静脉对照组、尾静脉0.10 mg Aglaroxin C组、瘤内对照组、瘤内0.05 mg Aglaroxin C组、瘤内0.10 mg Aglaroxin C组,每组5只。各组小鼠左腋皮下接种鼠肝癌细胞H22建立肝癌移植瘤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尾静脉对照组、尾静脉0.10 mg Aglaroxin C组小鼠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0.50 g·L^(-1)Aglaroxin C 0.2 mL;瘤内对照组、瘤内0.05 mg Aglaroxin C组、瘤内0.10 mg Aglaroxin C组小鼠分别瘤内多点注射生理盐水0.2 mL、0.25 g·L^(-1)Aglaroxin C 0.2 mL、0.50 g·L^(-1)Aglaroxin C 0.2 mL;隔日1次,共4次。给药期间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变化;末次给药后24 h,剖取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称质量并计算肿瘤抑制率;取肿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不同浓度Aglaroxin C干预人肝癌细胞HepG2 24、48、72 h后,同一时间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抑制率随Aglaroxin C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Aglaroxin C干预人肝癌细胞HepG224、48、72 h的IC50分别为73、25、82 nmol·L^(-1)。给药干预2~8 d,尾静脉0.10 mg Aglaroxin C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尾静脉对照组(P<0.05);瘤内0.05 mg Aglaroxin C组、瘤内0.10 mg Aglaroxin C组小鼠肿瘤体积均小于瘤内对照组(P<0.05);瘤内0.05 mg Aglaroxin C组小鼠肿瘤体积与尾静脉0.10 mg Aglaroxin 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内0.10 mg Aglaroxin C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尾静脉0.10 mg Aglaroxin C组(P<0.05)。给药干预5~8 d,瘤内0.10 mg Aglaroxin C组小鼠肿瘤体积小于瘤内0.05 mg Aglaroxin C组(P<0.05)。尾�
肖雪珍袁东方辛丹丹齐攀冯跃庆周勇岳爱民杨留勤王天翼
关键词:肝癌细胞抗肿瘤作用
新辅助化疗在老年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
2005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老年乳腺癌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3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前用CTF方案化疗1疗程,化疗后1周手术。结果: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4例(占11.43%),轻度缓解20例(占57.14%),无变化11例(占31.43%),无临床进展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20例镜下见肿瘤细胞有小点片状坏死。1例因白细胞降低推迟手术,其余患者按计划手术。全组随访1~6年,在随访期间发现5例局部复发,2例骨转移,2例有肺和脑转移。6例在随访期间因本病死亡,3例因其它合并症死亡,余均健在。结论:新辅助化疗对老年乳腺癌可缩小肿瘤,增加手术机会,提高治疗效果,并可能减少术中血行转移。
杨万广王钟富谷元廷张连平冯跃庆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老年乳腺癌
组织TIPE2、Cath-D、GPX3与PTC发病关系及预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
2024年
目的探讨组织免疫负调控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IPE2)、组织蛋白酶D(Cath-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及预测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6例(均完成1年随访)PTC患者为PTC组,同期176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为对照组,根据PTC患者术后1年复发情况将其分为复发(64例)和未复发(112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TIPE2、Cath-D、GPX3表达情况,比较复发和未复发患者癌组织中TIPE2、Cath-D、GPX3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学参数PTC患者癌组织中TIPE2、Cath-D、GPX3表达情况,分析组织中TIPE2、Cath-D、GPX3表达情况与PTC发病、PTC病理学参数及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偏回归分析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PTC组癌组织中TIPE2、GPX3阳性表达率低于对照组,Cath-D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患者癌组织中TIPE2、GPX3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复发患者,Cath-D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患者(P<0.05);不同病理学参数PTC患者癌组织中TIPE2、GPX3阳性表达率比较:Ⅰ~Ⅱ期高于Ⅲ~Ⅳ期,高中分化高于低分化,无淋巴结转移高于有淋巴结转移(P<0.05);不同病理学参数PTC患者癌组织中Cath-D阳性表达率比较:Ⅰ~Ⅱ期低于Ⅲ~Ⅳ期,高中分化低于低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低于有淋巴结转移(P<0.05);PTC发病、复发、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组织中TIPE2、GPX3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与Cath-D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C患者癌组织TIPE2、GPX3阳性表达是PTC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Cath-D阳性表达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组织中TIPE2、Cath-D、GPX3阳性表达率与PTC发生发展相关,且是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杜学铅张森焱冯跃庆
关键词:术后复发组织蛋白酶D
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辅助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活检术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辅助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活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灶并用金属导丝标记定位,切除病灶,明确病理诊断。结果26例患者的30个病灶经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后全部准确切除,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与术后石蜡病检结果一致。定位操作时间均〈15min,且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超声引导下定位导丝辅助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活检术是一种简单、准确、安全及实用的方法。
冯跃庆谢振斌张志敏
关键词:超声引导
乳头溢液114例乳管镜诊治被引量:1
2010年
冯跃庆王钟富张志敏
关键词:乳腺疾病纤维乳管镜乳头溢液
HIF-1α和Ba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全世界每年约有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120万。尽管对乳腺癌的治疗探索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尤其近20年来,其诊治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全球每年仍有约40万人死于该病。乳腺...
冯跃庆
关键词:HIF-1BAK免疫组化乳腺肿瘤
文献传递
乳管镜在诊断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8年3月,对65例乳头溢液的病例运用了纤维乳管镜检查,直接观察溢液导管内的病变,初步判断其疾病性质并准确定位;将溢液性质、检查结果...
冯跃庆谢振斌张志敏
关键词:乳腺疾病纤维乳管镜乳头溢液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