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元波

作品数:73 被引量:1,125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18篇水利工程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9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4篇遥感
  • 16篇鄱阳湖
  • 12篇反演
  • 10篇蒸散
  • 10篇MODIS
  • 8篇遥感反演
  • 8篇水分
  • 8篇土壤
  • 7篇湖泊
  • 6篇植被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水分
  • 6篇鄱阳湖流域
  • 6篇湖流
  • 6篇降水
  • 5篇蒸发
  • 5篇太湖
  • 5篇不确定性
  • 4篇蒸散特征
  • 4篇沙地

机构

  • 73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河海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2篇江苏省水利工...
  • 2篇江西省水利规...
  • 2篇中国科学院空...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滁州学院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湖北师范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73篇刘元波
  • 21篇吴桂平
  • 14篇赵晓松
  • 6篇陈荷生
  • 6篇叶春
  • 5篇范兴旺
  • 4篇范成新
  • 4篇高锡芸
  • 4篇唐万龙
  • 4篇吉红霞
  • 3篇张奇
  • 3篇冯徽徽
  • 3篇阮仁宗
  • 3篇陈伟民
  • 3篇高前兆
  • 3篇季江
  • 3篇李相虎
  • 3篇卢盼盼
  • 2篇秦伯强
  • 2篇陈宇炜

传媒

  • 18篇湖泊科学
  • 7篇地球科学进展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中国沙漠
  • 3篇遥感学报
  • 2篇河海大学学报...
  • 2篇遥感技术与应...
  • 2篇资源生态环境...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Acta B...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遥感信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7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8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底泥蓄积量估算及分布特征探讨被引量:88
2000年
根据1997~1999年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太湖污染淤泥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估算了太湖各湖区及不同泥厚的底泥淤积面积和蓄积量。结果表明:全湖有69.83%面积为污染淤泥所覆盖,厚度最大达5m以上,底泥总蓄积量为19.15亿m^3,全湖平均底泥厚度为0.82m。淤泥分布湖西部较湖东部分布区域大,且泥层较厚;湖心区底泥分布少且薄;近80%的底泥分布在2m厚度以内。研究还表明:湖流作用、入湖河道位置和古河道分布是太湖底泥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范成新刘元波陈荷生
关键词:太湖底泥蓄积量厚度水体污染
基于遥感的鄱阳湖湖区蒸散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
蒸散是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湖区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了解鄱阳湖湖区水量平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遥感方法分析湖区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09...
赵晓松刘元波吴桂平
关键词:蒸散遥感反演MODIS
文献传递
非变像元时相关系及其在长期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大气状态差异、日-地-星之间角度变化和传感器稳定性等时相因素,导致多时相卫星遥感数据的不一致性,其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基于遥感开展长期变化研究的可靠性。目前消减这些不确定性的主流方式是,对多时相遥感数据进行绝对或者相对辐射...
刘元波
关键词:多时相遥感辐射校正
文献传递
鄱阳湖夏季水热通量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然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水体蒸发及其水热通量交换仍然不清楚.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鄱阳湖水体水热通量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热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潜热通量日变化波动剧烈,大部分为正值,变化范围在-50~ 580 W/m^2之间.而感热通量数值较小,变化范围在-50~ 50 W/m^2之间.8月份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均值分别为167.4和15.9 W/m^2.8月份日平均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之和大于净辐射,这是由于这一时段储存在水体中的热量释放并补充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小时尺度上潜热通量日变化在相位上与净辐射无显著相关性,而与风速显著相关.在日尺度变化趋势上,8月份日平均潜热通量仍主要受到风速和水温的影响,感热通量则主要受到风速和饱和水汽压差的影响.
赵晓松王仕刚李梅刘元波
关键词: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水面蒸发涡度相关鄱阳湖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植被生物量时空变化及水位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基于时间序列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植被指数,结合野外实测生物量及水文气象等数据,分析了2001 2010年退水期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位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植被生物量密度多年均值处于0~1402 g/m2之间,除蚌湖四周生物量沿湖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外,其他区域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其分布与研究区高程密切相关;(2)湿地植被生物量密度多年均值在退水初期为901 g/m2,随时间变化先上升后降低;植被分布面积则随着滩地出露而逐渐增大,随后基本稳定;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变化,在11月初达到最高值.2001 2010年研究区年均生物量变化呈现波动状态,多年均值为18.3×107kg;最高出现在2006年,达到28.2×107kg,2010年最低,仅有8.37×107kg;(3)年均生物量与洲滩出露天数以及植被分布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和0.865.水位变化为湿地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叶春赵晓松吴桂平王晓龙刘元波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MODIS
中国亚热带植被蒸腾驱动力解耦分析
2023年
植被蒸腾(Tc)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水分(SM)和饱和水汽压差(VPD)是Tc的关键驱动因素,探讨其对Tc的影响有助于加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的认识。然而有关VPD和SM对Tc变化的相对贡献尚不清楚,主要原因在于SM和VPD通过陆地—大气相互作用强烈耦合,阻碍了SM、VPD对Tc独立影响程度的量化。本文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遥感土壤水分、蒸腾以及土地覆盖数据等多源数据,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分箱解耦法”,分析2003—2018年中国亚热带植被蒸腾主导驱动力。通过对SM和VPD数据相关性解耦发现,研究区Tc随SM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保持稳定的趋势,而随VPD增加Tc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而言,SM对Tc变化的相对贡献更高,约为VPD对Tc相对贡献的5倍;不同植被类型Tc对SM和VPD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尽管4种植被类型Tc对SM的敏感性均大于VPD的敏感性,但4种植被Tc对SM响应的阈值不同,其中森林(常绿阔叶林除外)的阈值最低(约为35%),短木植被的阈值最高(约为55%),表明不同植被生态对策的差异。此外,为验证结论的可信性,本文基于光合与蒸腾的强耦合关系,利用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指征Tc变化,经上述分析得到一致的结果。通过解耦SM-VPD对Tc的定量影响,本文进一步完善了气候变化生态水文效应的认知,为区域水循环模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金佳鑫蔡裕龙郭熙王龙浩王颖刘元波
关键词:土壤水分解耦SIF
沙漠人工植被和流动沙丘的小气候特征观测研究被引量:32
1994年
本文利用1992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治沙试验研究站沙漠人工植被防护体系和流动沙丘下垫面近地面层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小气候特征,效应的物理机制及实际和理论意义.
刘树华辛国君陈荷生冯金朝刘元波刘立超
关键词:人工植被流动沙丘小气候
基于MOD16产品的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82
2013年
基于MOD16遥感数据集,统计分析了鄱阳湖流域2000-2010年地表蒸散量的年际和年内时空变化状况,探讨了不同地表类型下蒸散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MOD16产品的精度能够满足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②流域内平均蒸散量的年际波动较大,以2003年、2007年尤为突出,分别超出多年平均值49.28 mm和46.71 mm。ET空间格局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规律,尤其在高植被覆盖区蒸散量较大;③年内蒸散量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地表蒸散主要集中在5-9月份,最高值出现在7月;④土地利用特点基本影响着流域蒸散量的分布状况。蒸散强度大小按地表类型排序依次为林地>草地>农田>裸地>城镇。研究结果对鄱阳湖流域旱涝灾害成因分析、生态需水量研究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吴桂平刘元波赵晓松叶春
关键词: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
基于遥感的2000~2009年鄱阳湖流域蒸散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蒸散是水循环过程重要的分量,分析鄱阳湖流域蒸散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子作用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提升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MODIS产品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应用地面温度-植被指数三角关系法反演了鄱阳湖流域2000~2009年的实际蒸散量,分析了流域蒸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气象因子对流域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蒸散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蒸散较大的区域位于湖区水域和流域森林分布区域,而湖区周围和流域中部的农田和草地蒸散相对较小。2000~2009年流域年均蒸散量为795mm。2003、2004、2007和2009年的枯水年份,蒸散值较高,变化范围为802~890mm;(2)鄱阳湖流域各子流域年蒸散量为666~1 031mm,其中饶河和修水流域蒸散量高于其他流域,这是由于这两个子流域林地所占比例较高(大于70%)。流域蒸散占降水的比例为0.4~0.7,从年尺度上整个流域仍表现为水分盈余,但年内分配不均;(3)流域蒸散与辐射和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蒸散年内分布格局则与降水格局有关,表现为月降水距平越小,月蒸散量越大。在枯水年份,降水格局对蒸散的影响尤为显著。
赵晓松刘元波吴桂平
关键词:蒸散遥感反演鄱阳湖流域MODIS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的干旱响应及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4年
近年来鄱阳湖干旱事件频发,干旱导致的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尤其是对于地上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极为显著.研究鄱阳湖干旱事件对于湿地植被的影响,对于保护鸟类栖息地,认识湿地生态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长期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植被生物量野外调查,以2003和2006年极端干旱年份为出发点,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和总生物量的角度分析了鄱阳湖湿地植被生物量对于极端干旱的响应.研究表明:湿地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呈现双峰分布特征,在4和11月分别达到上、下半年的峰值.2003年植被生物量与多年均值一致,2006年下半年植被面积、生物量密度以及总生物量均明显超出多年均值.影响湿地植被面积的主要因素为鄱阳湖水位变化;而影响植被生物量密度的主要因素为气温和水位,退水时间提前对于生物量密度影响最大;总生物量同时受到植被面积与植被生物量密度的综合影响,其中植被面积的影响更大,植被面积对于总生物量的影响在2006年表现得比2003年更加显著.总之,2006年湿地植被对水文干旱的响应要比气象干旱强烈得多.
叶春吴桂平赵晓松王晓龙刘元波
关键词:鄱阳湖干旱遥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