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损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性应激障碍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5月10日-2019年12月10日某院脊髓损伤住院患者264例,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尺、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一般人口学资料对患者进行评测。结果 264例脊髓损伤患者急性应激障碍总分均值为(78.29±41.341)分,总分≥40分者125例,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47.34%;疼痛评分、神经损伤平面、脊髓损伤分级、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进入急性应激障碍总分回归方程,重度疼痛、颈椎损伤、脊髓损伤分级为A级、焦虑、抑郁患者在急性应激障碍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存在明显的急性应激反应,脊髓损伤分级为A级、颈椎损伤、重度疼痛、焦虑、抑郁的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 孟玮玮刘佳佳吴昕峰
- 关键词:脊髓损伤急性应激反应焦虑抑郁
- 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对骨代谢和BM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治疗患者139例。患者术前进行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同时测定其血清中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B特殊序列(B—CTX)、N-端骨钙素(OC)、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和血清钙、磷的水平。采用偏相关分析腰椎QCT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差、协方差分析BMD水平不同的3组间骨代谢指标的差异,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腰椎QCT骨密度的影响因素。t检验比较BMD与骨代谢指标在2型糖尿病有无的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2.74±6.83)岁,腰椎BMD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40.2%(56/139),骨量减少的发生率为43.8%(61/139),骨量正常的比例仅有16.0%(22/139)。25(oH)D〈30nmol/L的比例为47%(66/139),30~50nmol/L的比例为40%(55/139),50~125nmol/L的比例仅为13%(18/139)。偏相关分析提示在控制性别、糖尿病的作用后,腰椎QcT骨密度与PINP、B—CTX、OC呈负相关(r=-0.352,P〈0.01;r=-0.356,P〈0.01;r=-0.276,P=0.001)。并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BMD的下降,PINP、B-CTX、OC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75,P〈0.01;F=11.550,P〈0.01;F=9.738,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INP是决定脊柱退行性疾病需手术患者BMD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B=-1.863,t=-5.425,P〈0.01;B=-0.393,t=-2.061,P=0.041)。根据有无血糖异常及2型糖尿病的诊断,将研究对象分为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
- 王旭张会英娄路馨吕艳伟吴昕峰吴俊
- 关键词:脊柱疾病骨质疏松骨密度
- MRI在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MRI在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3例,女157例;年龄25~70(50.6±10.4)岁;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L4/5273例、L5/S1227例。患者均行椎间孔镜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6个月行MR检查。观察指标:(1)评估手术疗效,比较术前和术后1、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测量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椎间盘还纳值、硬膜外压痕纵轴值;(3)观察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椎间孔、侧隐窝的狭窄发生率,计算手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椎间隙高度率的变化;(4)分析术后1个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5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1)患者术后1、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4.81±0.94)和(2.50±0.65)分,均低于手术前的(7.14±1.48)分;JOA评分分别为(20.64±3.26)和(27.03±2.45)分,均高于术前的(16.06±2.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62、P=0.010;F=4.15、P=0.016)。(2)患者术后1、6个月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分别为(6.37±2.47)、(6.37±2.65)mm,均低于术前的(8.45±3.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4,P<0.001);术后1、6个月的椎间盘还纳值分别为(5.25±2.06)、(5.30±2.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720)。(3)术后1、6个月患者的椎间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56/500)、3%(15/500),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2%(31/500)、1%(5/500),均低于术前的48.2%(241/500)和20.4%(10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2.01、120.71,P值均<0.001)。术后1、6个月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16)。(4)术后1个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患者VAS评分呈正相关(r=0.73,P=0.015),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0.68,P=
- 吴昕峰安岩曾成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研究
- 寰枢椎关节畸形的影像学分类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在结构学上进行寰枢椎关节畸形的总结和分类,为不同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 350个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各种颈椎疾病病例进行重建CT图像分析并进行分类。结果共发现有35例寰枢椎关节畸形的病例。在矢状位畸形的26例病例中,我们分为5类畸形分别是前倾型侧块关节9例、后倾型侧块关节8例、双凸型侧块关节4例、融合型侧块关节2例和混合型侧块关节3例。另外我们还发现存在冠状位畸形5例(L型侧块关节2例、S型侧块关节1例和水平型侧块关节2例)、齿突前弓关节畸形3例和复杂型侧块关节1例,这些畸形可能和矢状位的畸形同时存在。结论寰枢椎关节存在诸多畸形,可能对手术方法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临床上术前应常规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CT扫描,以明确手术方法的选择和安全性。
- 吴昕峰田伟王永庆马赛郑山张宁孙玉珍
- 关键词:寰椎枢椎畸形
- 以改善斜坡-枢椎角为中心的计算机辅助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定
- 目的 测量上颈椎畸形患者计算机辅助后路手术复位固定前后的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Angle,CAA)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Angle,CMA),以探讨其相关性。
- 安岩田伟曾成李加宁王超刘亚军吴昕峰
- 关键词:枢椎延髓脊髓磁共振成像
- 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关系的分析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 探究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颈脊髓损伤患者217例临床资料,以院后1年死亡、存活评估患者预后。将出院后1年内死亡设定为预后不良。通过院后1年电话随访情况,将死亡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47例),存活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170例)。统计所有患者性别、年龄、至伤原因、治疗方式、是否合并伤等临床资料,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柱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完全性脊髓损伤、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分析患者院后1年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探究脊柱损伤严重程度与其相关性。结果 两组脊髓损伤严重程度、损伤节段、合并脏器损伤、呼吸机支持、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完全性损伤、C1~C4损伤、合并脏器损伤发生率更高,且死亡组整体住院时间更长,呼吸机使用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严重程度、合并脏器损伤、住院时间是影响院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颈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预后存在正相关性(r=0.253,P<0.001)。颈脊髓损伤严重程度预测预后不良敏感度为55.3%,特异度为73.5%,曲线下面积为0.644,约登指数为0.288。结论 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损伤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不良存在一定相关性,损伤越严重,预后不良概率越高,使用脊髓损伤严重程度预测预后不良有一定临床价值。
- 吴昕峰宋卿鹏靳培浩郎昭刘波
- 关键词:脊髓损伤预后
- 颈椎畸形不稳定后路手术中斜坡-枢椎角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颈椎畸形不稳定患者后路手术复位固定前后的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CAA)改善情况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4月到2014年8月,按纳入及排除标准共32例存在临床症状的上颈椎...
- 吴昕峰田伟
- 关键词:寰枢关节寰枕关节关节不稳定性脊髓压迫症
- 复杂寰枢椎骨折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茅剑平田伟孙宇庆吴昕峰肖斌
- 关键词:寰枢椎骨折BABINSKI征头颈部疼痛下肢肌力受伤机制
- 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下腰痛的对照研究
- 目的 探讨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慢性下腰痛患者(排除腰椎滑脱症、间盘突出症、骨折、感染和肿瘤等明确病因的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治疗组采用放散状冲击波治疗,对照组...
- 吴昕峰田伟张隆浩刘亚军
- 斜坡枢椎角的正常值及其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获取斜坡枢椎角的正常值范围,并探讨其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颈椎CT检查未见颅颈交界区外伤、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的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25例,于CT片上齿突面积最大的平面测量斜坡枢椎角,斜坡枢椎角定义为斜坡平面与枢椎椎体后缘之间的夹角;其中117例行颈椎MR检查,于MRI片上分别测量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延髓脊髓角定义为上颈髓腹侧与延髓腹侧之间的夹角。应用回归分析评价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的相关性。影像学测量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用Pacs测角软件进行,测量精度0.01°。测量工作由两位高年资脊柱外科医生分别独立完成,取均值作为测量结果。结果225例患者的斜坡枢椎角为13).52°~172.16°,平均156.93°±6.53°;不同性别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斜坡枢椎角的95%置信区间为(145.10°,170.19°),女性斜坡枢椎角的95%置信区间为(142.67°,168.47°);不同年龄组间(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与及ET测量的斜坡枢椎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例患者的延髓脊髓角为130.38°±168.75°,平均154.17°±6.54°,95%置信区间为(141.35°,166.99°);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存在线性正相关(r=-0.95,P=0.007)。结论男性斜坡枢椎角正常值为145.10°±170.19°,女性斜坡枢椎角正常值为142.67°~168.47°;斜坡枢椎角与延髓脊髓角呈正相关,斜坡枢椎角正常范围可作为术中复位的参考。
- 田伟安岩李加宁刘亚军吴昕峰吕艳伟曾成
- 关键词:枢椎延髓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