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淑杰

作品数:9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炎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上皮
  • 2篇疗效
  • 1篇蛋白
  • 1篇刀豆
  • 1篇刀豆蛋白A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血清
  • 1篇血清学
  • 1篇血清学标志
  • 1篇血清学标志物
  • 1篇乙肝

机构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公安消...

作者

  • 9篇孙淑杰
  • 6篇马红
  • 5篇李红艺
  • 5篇任江波
  • 4篇贾继东
  • 4篇王宇
  • 2篇王瑞丽
  • 2篇王辉
  • 1篇迮兴宇
  • 1篇武珊珊
  • 1篇李欣
  • 1篇毛佳
  • 1篇翟庆玲
  • 1篇陈辉
  • 1篇刘天会
  • 1篇梁丽
  • 1篇赵新颜
  • 1篇丛敏
  • 1篇王萍
  • 1篇刘琳

传媒

  • 3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文献复习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回顾分析国内曾报道过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利用中国知识仓库总库检索2000~2011年文献报告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38例(文献21篇),入选病例均为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男女比例为1∶2.3,平均年龄41.8±16.9岁(8~75岁)。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包括:右上腹饱胀不适75.0%(15/20),右上腹痛73.7%(14/19),肝大50.0%(3/6),脾大50.0%(3/6),ALT、AST轻度升高者占50.0%(6/12)。单结节型占36.8%(14/38),多结节型占55.3%(21/38),弥漫型7.9%(3/38)。首诊误诊为原发性肝癌10例,肝转移癌10例,肝血管瘤2例。手术肿瘤切除为主要治疗措施,平均生存期1~24个月。结论我国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点基本与国外类似,该病少见,好发于中年女性,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是确诊本病的关键。目前国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本病,预后较好。
孙淑杰迮兴宇赵新颜
关键词: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转移性肝癌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肌酸激酶升高的观察与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LdT)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肌酸激酶(CK)升高情况及预后。方法对2004年2月-2010年2月接受LdT治疗的4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CK结果进行评估,其中LdT初治患者35例,拉米夫定(LAM)治疗2年后改用LdT继续治疗1~3年患者14例(中间无间隔)。LdT用药时间1~5年。治疗期间每8~12周随访1次,评估项目包括血清HBV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包括CK)、血液学指标,并记录不良事件和合并用药。结果IdT治疗中,随访1、2、3、4、5年的过程中,CK1~4级升高总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1.2%(30/49)、81.6%(40/49)、87.8%(43/49)、91.8%(45/49)、95.%(47/49),CK1—2级升高累积发生率分别为57.1%(28/49)、73.5%(36/49)、75.5%(37/49)、77.6%(38/49)、81.8%(40/49),CK3~4级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1%(2/49)、12.20/0(6/49)、12.2%/0(6/49)、14.3%(7/49)、14.3%(7/49),第2年CK3级以上年发生率最高(14.3%)。7例患者出现8例次3级以上CK升高,见于36~168周,其中6例患者发生于52~104周,CK最高达正常上限的35.8倍;4例3级以上CK升高患者有诱因存在,去除诱因、继续用药,CK多于2~3周下降至3级以下或正常,无肌力改变。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7×ULN而终止治疗;1例LdT初治患者因CK升高至1096U/L且出现肌无力而终止治疗;1例LAM经治患者因诊断肌病停止治疗。结论CK升高不能作为停药的依据,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任江波王宇李红艺孙淑杰贾继东马红
刀豆蛋白A与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病理特点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比刀豆蛋白A(Con A)与四氯化碳(CCl_4)诱导的小鼠(C57BL/6)急性肝损伤病理形态特点的异同。方法 Con A(Sigma公司)10 mg/kg尾静脉注射一次;腹腔注射10%CCl_4油剂0.1 ml/10 g一次,24 h取肝脏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HE),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形态。结果 Con A损伤组:肝细胞凝固性坏死并未使肝腺泡III带的肝细胞完全破坏,部分肝细胞保留,中央静脉保留,坏死带亦可出现在肝腺泡I带,大部肝细胞轮廓可见;CCl_4损伤组:肝小叶中心(肝腺泡III带)凝固性坏死,肝细胞崩解,细胞核崩解。坏死范围大者可累及肝腺泡II带,坏死带与毗邻小叶坏死带相连成片。经图像分析比较发现,Con A模型组较CCl_4组大鼠坏死面积范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vs.25.2%,P<0.05)。结论 Con A与CCl_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机制不同,病理形态学变化不同,坏死面积也不同。了解二者的区别可以更好地利用两种动物模型,筛选有效的治疗方案。
任玲玲孙淑杰
关键词:小鼠急性肝损伤刀豆蛋白A四氯化碳病理特点
脂联素对大鼠原代Kupffer细胞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本研究观察外源性脂联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Kupffer细胞白细胞介素(IL)-10表达的调节作用,以阐明脂联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两步胶原酶灌流、密度梯度离心和2 h选择性贴壁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脂联素作用下原代Kupffer细胞上清液中IL-10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脂联素作用下原代Kupffer细胞IL-10 mRNA表达。结果 0.5、1.0、1.5μg/ml脂联素处理Kupffer细胞4、8、12、16 h,与对照组相比,同一浓度的脂联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Kupffer细胞IL-10分泌逐渐增加;而同一作用时间下,随着脂联素浓度的增加,Kupffer细胞IL-10分泌量并没有逐渐增加。1.0和1.5μg/ml脂联素作用Kupffer细胞16 h,IL-10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各处理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联素可上调大鼠原代Kupffer细胞IL-10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李欣陈辉李红艺王瑞丽孙淑杰任江波马红
关键词:脂联素枯否细胞白细胞介素10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与HBV-DNA定量相关性分析
2014年
HBV 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 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 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 HBV 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人群 HBV 携带者约为10%, HBV 携带者超过1.2亿[1,2]。为了探讨 HBV 血清学标志物与 HBV-DNA 定量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运用两种方法同时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孙淑杰翟庆玲王辉
关键词:HBV-DNA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学标志物高流行区
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初探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24周时对HBV的抑制程度,与治疗48周疗效之间的关系,探讨临床实用的疗效预测指标。方法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3名,采用恩替卡韦每日1.0mg治疗。根据治疗24周时血清HBVDNA的水平,将患者分为4组:PCR低于检测下限(QL)组(〈300拷贝/ml)、QL~〈10^3拷贝/ml组、103拷贝/ml~〈10^4拷贝/ml组和≥10^4拷贝/ml组,比较各组治疗48周时HBV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及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结果治疗48周时,血清HBV DNA自基线下降4.91log。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例为33.3%。24周时HBV DNA水平越低,在48周HBV DNA达到PCR检测不到的水平和ALT复常的比率越高,发生病毒学反弹的比率越低。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24周时,PCR检测不到HBV DNA,提示在48周可达到较佳疗效,24周对HBV DNA的抑制程度可作为48周疗效的预测指标。
马红任江波李红艺王宇王瑞丽梁丽孙淑杰贾继东
关键词:核苷酸类拉米夫定恩替卡韦
阿德福韦酯治疗替比夫定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初探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学、血清学、生物化学应答及耐药发生情况。方法13名(10人HBeAg阳性,3人HBeAg阴性)替比夫定治疗耐药的患者,换用ADV10 mg/d治疗。治疗期间每12周随访1次,检测血清HBV DNA、HBV标志物、生化指标。HBV DNA检测下限为<300 copies/mL。结果治疗前HBV DNA为3.9×109copies/mL(9.0×104copies/mL^2.0×109copies/mL),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分别下降3.77、4.28、5.31 lg copies/mL,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病毒载量继续下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随HBV DNA下降逐渐复常。48~96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血清学转换和耐药。结论换用ADV单药治疗LDT耐药患者,可快速有效降低血清病毒载量,48~96周期间未发现阿德福韦酯耐药。
任江波王宇李红艺孙淑杰马红贾继东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耐药慢性乙型肝炎
肝细胞核因子4α是拮抗肝脏前体细胞上皮-间质转变的关键转录因子
背景 肝脏前体细胞是慢性肝损伤情况下参与肝脏损伤修复的关键细胞,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pithelial growth factor,EGF)具有阻断和逆转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
王萍丛敏刘天会刘琳孙淑杰毛佳马红贾继东尤红
关键词:肝细胞核因子4Α上皮-间质转变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长期应用替诺福韦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服用替诺福韦酯(TDF)治疗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情况,并对导致肾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初治或经治(TDF除外)的4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规律使用TDF单药抗病毒治疗0.5~6.0年且每半年定期随访,观察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CKD-EPI公式计算)、血磷等的变化情况,计算TDF治疗间eGFR及血磷异常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43例病例,在治疗0.5~6.0年后,患者每年eGFR均较基线下降,除第1年下降2.78 ml/(min·1.73m^2)(P=0.063)和第3年下降0.65 ml/(min·1.73m^2)(P=0.760)外,其余观察点eGFR较基线显著下降(P<0.05)。患者的血磷值在经TDF治疗后每年较基线无明显变化,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有25例(58.1%)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6例(14.0%)患者出现血磷异常。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肌酐是肾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基线血磷是治疗期间出现血磷异常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长期应用TDF治疗可能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eGFR下降,对于经治患者、老年患者以及基线时已出现肌酐上升或血磷下降的患者更应注意肾功能指标的监测。
李红艺朱倩钰任江波孙淑杰王辉杨妙然姜亦洲黎寒梅武珊珊王宇马红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替诺福韦酯肾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