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内皮
  • 2篇微血管内皮细...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1篇低氧
  • 1篇血管活性
  • 1篇血管活性药
  • 1篇血管活性药物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真皮
  • 1篇肢端
  • 1篇山莨菪
  • 1篇山莨菪碱
  • 1篇鼠肺
  • 1篇皮肤温度

机构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3篇刘嘉瀛
  • 3篇汪海
  • 3篇李曦
  • 3篇安玉林
  • 3篇杨丹凤
  • 2篇张竞丹
  • 2篇曹燕卿
  • 1篇张莹
  • 1篇肖忠海
  • 1篇张莉
  • 1篇王军

传媒

  • 3篇中国应用生理...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低温暴露对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3年
目的:探讨低温暴露对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效应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非连续密度梯度Percoll分离液原代分离培养大鼠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DMVECs),免疫荧光检测CD31抗原的表达并结合形态学鉴定细胞。将DMVECs暴露于不同低温(28℃、12℃及0℃)条件下24 h,建立低温细胞暴露模型,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评价细胞膜完整性,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培养的DMVECs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CD31抗原表达呈阳性。大鼠DMVECs于不同低温暴露24 h后,与37℃组比较,28℃组及12℃细胞形态趋于"成纤维样",而0℃组细胞出现明显的皱缩;28℃,12℃及0℃组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U/L)分别为54.17±3.02,64.66±3.03,82.13±10.91,与37℃组(12.23±3.03)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28℃组及12℃组VEGFmRNA表达上调(P<0.05),但0℃组与37℃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随温度降低,大鼠DMVECs损伤程度加重,其中VEGF可能参与低温致皮下血管通透性的增加。
曹燕卿杨丹凤张竞丹李曦安玉林刘嘉瀛汪海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活性药物对冷暴露实验动物肢端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在冷暴露实验动物模型上,评价盐酸哌唑嗪(Pra)和消旋山莨菪碱(Ani)对大鼠、小鼠肢端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室温下灌胃给药,60 min后放入指定温度(5℃、18℃)环境中冷暴露,并于给药后180 min和300 min使用红外摄像仪测定实验动物尾部近心端1/3处的皮肤温度,观察皮肤温度的变化,评价药效。结果:单独使用Pra对大鼠肢端皮肤温度无影响,对小鼠肢端皮肤温度提高效果较差;而单独使用Ani对大鼠和小鼠肢端皮肤温度均无提高作用;两药联用后实验动物尾温得到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Pra和Ani联用能有效提高冷暴露大鼠、小鼠的肢端皮肤温度,并且不会降低体心温度。
李曦安玉林张莉肖忠海刘嘉瀛张莹王军杨丹凤汪海
关键词:冷暴露哌唑嗪山莨菪碱
低温低氧复合应激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低温与低氧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的影响及二者的协同作用。方法:采用复合酶消化法培养大鼠PMVECs;免疫荧光检测CD31抗原的表达,植物凝集素结合实验并结合形态学鉴定细胞;按低温和低氧两因素的有无,采用2×2析因设计进行实验,检测LDH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释放,RT-PCR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1(ET-1)mRNA水平。结果:培养的PMVECs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CD31抗原表达呈阳性,与植物凝集素结合呈明亮的绿色荧光,鉴定为PMVECs;与对照组相比,低温、低氧及低温低氧组PMVECs的LDH活力增加、NO释放减少、VEGF和ET-1 mRNA表达上调,并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析因方差分析显示在以上几方面低温和低氧之间均存在协同作用。结论:低温及低氧在细胞膜通透性和血管活性物质NO、ET-1释放方面对PMVECs有影响,且低温和低氧存在协同作用。
张竞丹杨丹凤曹燕卿李曦安玉林刘嘉瀛汪海
关键词: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低氧高原肺水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