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荣
- 作品数:35 被引量:278H指数:10
- 供职机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35例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提高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入性疟疾患者主要为外出务工男性,临床表现各异,大多患者除畏寒、发热、热退后出汗外,伴随有乏力、纳差、寒战、头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伴随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身黄、尿黄。实验室检测主要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肝肾功、电解质异常。蒿甲醚治疗效果佳,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复发病例有效。脑型疟疾预后差。结论:输入性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抗疟原虫治疗、有效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 朱其荣梅小平
- 关键词: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蒿甲醚伯氨喹
- 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对肝衰竭患者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并进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的肝衰竭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的变化。结果68例患者共行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160例次,最少1次,最多5次,人均2.35次。发生不良反应48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0%。治疗后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清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前清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钾、钙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钠、磷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氯、镁、乳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较治疗前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对患者电解质中的钠、磷、氯、镁、乳酸及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可能有影响。
- 朱其荣王川林戢敏陈星梅小平
- 关键词: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肝衰竭血常规
-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疗效被引量:3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8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综合治疗,56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应用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乙肝病毒DNA、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和治疗12周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水平快速下降,治疗第12周时,观察组中40例(71.43%)乙肝病毒DNA<500 IU/m L,对照组中31例(73.81%)乙肝病毒DNA<500 IU/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68,P>0.05)。12周时,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清白蛋白明显提高,PT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12周时,观察组病死率32.14%(18/56),对照组病死率30.95%(13/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时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快速、强效、安全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
- 朱其荣李玲梅小平
- 关键词:恩替卡韦分散片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安全性
-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10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8.8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例次,占44.34%),其次为腹腔(34例次,占32.08%)。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53.95%),革兰阳性菌33株(43.42%),真菌2株(2.63%)。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日数≥30 d、合并并发症、侵袭性操作、血清清蛋白<35 g/L、白细胞<4×109/L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以呼吸道及腹腔感染为主,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及血白细胞低均是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古雪敬雪明李铃朱其荣梅小平
- 关键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医院感染病原菌
-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与病原菌、病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97例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效果等来分析血清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数(WB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在血流感染性疾病中的变化。结果血培养阳性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普遍高于血培养阴性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t=170.410,P=0.000);IL-6(t=187.223,P=0.000);WBC(t=19.244,P=0.000);CRP(t=47.941,P=0.000);TN F-α(t=20.484,P=0.000)];血清炎症因子PCT、IL-6、WBC、CR P及TN F-α表达水平在革兰阴性菌组中最高,真菌组最低,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F=5.367,P=0.019);IL-6(F=10.321,P=0.001);WBC(F=9.587,P=0.000);CR P(F=15.894,P=0.000);TN F-α(F=13.254,P=0.000)];各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升高,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下降,治疗前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好转组与治疗无效组血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血流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等有一定相关性,对治疗效果的早期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 王川林刘娇古雪梅怡晗李铃朱其荣
- 关键词:炎症因子血流感染病原菌
- 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被引量:2
- 2009年
- 脂联素(adiponectin)是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一种血浆激素蛋白,具有胰岛素增敏和拮抗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证实胰岛素抵抗是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密切相关。对脂联素予以深入的研究将对胰岛素抵抗和肝源性糖尿病的防治带来积极的影响。现就脂联素与肝源性糖尿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朱其荣秦波
- 关键词:脂联素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2的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程度,探讨IRS-2在CHB患者胰岛素抵抗(IR)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例肝功能正常者(对照组)及18例CHB患者,CHB患者再按HOMA模型计算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分为CHB非IR(〈2.69)组(10例)和CHB合并IR(〉2.69)组(8例)。所有患者于术中及肝穿刺后留取肝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RS-2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IRS-2蛋白表达;采用免疫沉淀及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IRS-2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结果CHB非IR组肝组织IRS-2 mRNA(0.38士0.06)、蛋白(0.94±0.18)表达及酪氨酸磷酸化程度(0.78±0.09)较对照组(分别为0.45±0.11、0.99±0.20、1.00±0.23)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05);CHB合并IR组IRS-2 mRNA(0.26±0.08)、蛋白(0.67±0.11)表达及酪氨酸磷酸化程度(0.63±0.1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CHB合并IR患者肝组织IRS-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酪氨酸磷酸化程度的降低可能是产生IR的机制之一。
- 朱其荣秦波黄涛刘汉屈
- 关键词:肝炎乙型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底物2酪氨酸磷酸化
-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MARS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分别为(40.3±3.7)pg/ml、(25.9±1.9)pg/ml、(33.6±2.5)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81.5±6.2)pg/ml、(49.3±2.2)pg/ml、(66.8±4.1)pg/ml,P均<0.01】;治疗结束时血清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39.3±2.6)pg/ml和(168.7±8.5)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37.1±1.9)pg/ml和(98.6±6.5)pg/ml,P<0.01】;在MARS治疗结束后7 d,患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80.3±3.9)pg/ml、(48.6±2.1)pg/ml、(65.1±2.4)pg/ml、(38.4±2.2)pg/ml、(99.8.6±7.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ARS治疗肝衰竭患者有利于纠正失衡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组织的损伤,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机会。
- 朱其荣王川林刘娇古雪梅怡晗梅小平
- 关键词:肝衰竭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
- 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56例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易出现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治疗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治愈率,缩短治愈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不良反应率低。结论血浆置换能提高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治愈率,是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 朱其荣梅小平
- 关键词:药物性肝衰竭血浆置换
- 1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3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8岁,所有患儿均来自农村。发病时间为7-9月,7、8、9月发病分别为26例(21.67%)、85例(70.83%)、9例(7.50%)。轻型13例,占10.83%;普通型78例,占65.00%;重型24例,占20.00%;极重型5例,占4.17%。临床表现发热120例(100%),头痛101例(84.17%),呕吐109例(90.83%),抽搐105例(87.50%),意识障碍102例(85.00%),呼吸衰竭19例(15.83%),循环衰竭10例(8.33%)。血清乙型脑炎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为62.50%。85.83%的患儿住院期间发生并发症,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出院时好转110例,好转率91.67%,6例患儿死亡,死亡率5.00%。结论:南充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常见于8月,均来自农村地区,大多数无疫苗接种史,以普通型为主。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 段晓艳朱其荣黄波董嘉懿段远芳
- 关键词:乙型脑炎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