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雪

作品数:28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文化科学
  • 11篇文学
  • 8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篇英语
  • 4篇研究生英语
  • 4篇生源
  • 4篇生源质量
  • 4篇小说
  • 4篇复试
  • 3篇戴维·洛奇
  • 3篇研究生复试
  • 3篇研究生生源
  • 3篇研究生生源质...
  • 3篇殖民
  • 3篇生生
  • 3篇视听
  • 3篇视听说
  • 3篇听说
  • 3篇外语
  • 3篇奈保尔
  • 3篇课程
  • 3篇后殖民
  • 2篇英语视听

机构

  • 28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28篇李雪
  • 4篇苏小红
  • 4篇张宏莉
  • 4篇文齐
  • 3篇王景惠
  • 3篇王甜甜
  • 2篇宋博岩
  • 1篇秦明利
  • 1篇张辉
  • 1篇隋晓荻
  • 1篇孟勐
  • 1篇常青
  • 1篇彭远奎
  • 1篇杨春艳
  • 1篇孙本清
  • 1篇王晶
  • 1篇张扬
  • 1篇常梅
  • 1篇张世超

传媒

  • 7篇黑龙江高教研...
  • 4篇学术交流
  • 4篇外语教育研究
  • 3篇外语学刊
  • 2篇计算机教育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外语电化教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教书育人(高...
  • 1篇中国学位与研...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析新型硕士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体系被引量:1
2009年
文章认为课上"实体英语教学"和课下"虚拟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将成为公共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体系的有效模式。这种体系的建立能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交互式、开放式、个性化、协作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对拓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借鉴的视角。
李雪张世超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程
麦克尤恩以空间生产达成“赎罪”的范例
2022年
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共同作用于麦克尤恩的《赎罪》之中,并在三个维度上构建了空间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物理空间与人物塑造和情节、心理空间与成长、社会空间与命运。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受其所处空间的影响和制约,故当主人公在其所处空间无法完成赎罪时,因其赎罪的需求,新的空间得以生产并完成赎罪。麦克尤恩正是通过三种空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的呈现,提供一种以空间生产进行救赎的范例。
李雪张超博
关键词: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赎罪》
奈保尔对后殖民文化身份的解析——以《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无根边缘人为视角被引量:1
2010年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李雪张辉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化归属
奈保尔《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的后殖民解读被引量:6
2003年
20 0 1年诺贝尔奖得主V·S·奈保尔的作品《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塑造了边缘人形象 ,揭示了殖民主义造成的边缘人的无家园感 ,无归属感 ,并通过这个人物来透视文化、社会 ,甚至政治问题。同时 ,也展现了边缘人的反抗与追求。
李雪
关键词:奈保尔后殖民边缘人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的反现代主义研究
2014年
戴维·洛奇的"反现代主义"在文学意义上是对现代写作方式极端性的反应,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现代物质文明批判。洛奇的《天堂消息》成功运用他自创的"反现代主义"写作方式:欣赏传统现实主义与扬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结合,体现抵制现代小说虚无主义世界观和过度实验的积极主张。
李雪
关键词:戴维·洛奇《天堂消息》
对阿特伍德和品特《使女的故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加拿大著名小说家马格利特·阿特伍德的著名小说《使女的故事》,1990年被哈罗德·品特改编为同名电影。不同的叙事媒介使两者在艺术表现形态上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小说版因涉猎众多领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试图分析并展示性别权力分配绝对化的后果而成为经典;电影版尽管矛盾冲突更为集中,但创新不足。改编者应该尊重原作的性别身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原作的意蕴传递给受众,在此基础上考虑观赏性和商业价值。
杨春艳李雪
关键词:阿特伍德品特《使女的故事》男权主义
戴维·洛奇《想》的意识书写
2021年
在科学界和人文界"意识之争"的背景下,英国当代文坛巨匠戴维·洛奇以小说《想》为范例彰显了小说书写意识的独特价值。在小说《想》中洛奇选用双重第一人称叙事与自由间接引语手法还原了意识之复杂隐秘的个体独特性,他同时改良现代派意识流手法,复现意识的非线性的同时又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此外,洛奇采用元小说手法,利用嵌套结构和戏仿揭示文学创作的思维过程,诠释出意识的创造性。洛奇对意识的独特书写深刻揭示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学术圈庸俗化、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以及人际关系日趋异化等严峻的社会状况。《想》彰显了洛奇在小说与意识关系上的深刻思考,为认识意识本质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实现了洛奇主张的文学教诲功能。
李雪唐芳
关键词:戴维·洛奇
“林勃”状态中父与子的寻家之旅——解读奈保尔的小说《半生》被引量:8
2004年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探讨的焦点。奈保尔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影响的特殊身份使他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半生》继续他一贯的主题 ,移位的生存状态、身份的失却、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 ,讲述了处于“林勃”状态中的父与子 ,寻找家园、寻找身份、寻找归属的旅程。
李雪
关键词:奈保尔《半生》后殖民文化身份
如此真相——戴维·洛奇《如此真相》读解
2020年
英国作家戴维·洛奇创作的作品《如此真相》,首先以戏剧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获得广泛好评,接着作者将其改编成小说,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同于常规的创作方式,由戏剧改编为小说这种逆向生产本身隐藏着作品特殊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心灵的秘密。小说文本更加细腻、深刻地揭示了隐藏在社会深处的种种丑陋和人们心灵深处的焦虑,是一部反映世纪之交英国社会深层矛盾的杰作,也是西方“福利国家”和“富裕社会”的一个缩影。
李雪翟靓婕
关键词:戴维·洛奇戏剧小说
标准化多维度的研究生复试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对不同类型的生源在研究生入学后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了充分发挥研究生复试遴选优秀生源的作用,提出了标准化多维度的研究生复试方法,复试内容由专业课考试、编程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三部分组成,采用标准化机试和标准化...
苏小红张宏莉李雪文齐
关键词:研究生复试研究生生源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