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殷建军

作品数:75 被引量:25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0篇石笋
  • 17篇岩溶
  • 13篇洞穴
  • 11篇气候
  • 10篇活度
  • 9篇地下河
  • 9篇放射性
  • 6篇石笋记录
  • 6篇土壤
  • 6篇比活度
  • 5篇滴水
  • 5篇气候变化
  • 5篇化学特征
  • 5篇季风
  • 5篇古气候
  • 5篇放射性比活度
  • 5篇测年
  • 5篇沉积速率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机构

  • 63篇中国地质科学...
  • 42篇西南大学
  • 14篇国土资源部
  • 5篇联合国教科文...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六盘水师范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台湾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广西水文地质...
  • 1篇黄龙国家级风...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作者

  • 75篇殷建军
  • 30篇唐伟
  • 22篇林玉石
  • 14篇王华
  • 10篇徐尚全
  • 10篇杨会
  • 8篇覃嘉铭
  • 6篇吴夏
  • 5篇袁道先
  • 5篇毛海红
  • 5篇姜光辉
  • 4篇杨平恒
  • 4篇沈立成
  • 4篇张美良
  • 4篇朱晓燕
  • 4篇蒲俊兵
  • 3篇涂林玲
  • 3篇付允
  • 3篇俞建国
  • 3篇曹建华

传媒

  • 13篇中国岩溶
  • 4篇地球学报
  • 4篇热带地理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岩矿测试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与环境
  • 2篇岩溶水文地质...
  • 2篇第十届全国第...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2篇中国地质学会...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文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3篇2012
  • 10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7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林典型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季节性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通过选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探讨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的季节性演变规律,旨在揭示野外条件下土壤CO_(2)及其δ^(13)C_(CO_(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机制。同时野外原位监测大气温度、压强、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来明确环境因子对土壤CO_(2)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呈现出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夏季土壤CO_(2)通量较高,土壤δ^(13)C_(CO_(2))偏轻,且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夏季10 cm处土壤CO_(2)通量明显高于0 cm,且该处δ^(13)C_(CO_(2))也偏轻于0 cm;冬季10 cm处土壤CO_(2)通量与0 cm相差并不明显,而该处δ^(13)C_(CO_(2))却仍是偏轻于0 cm。在日时间尺度上10 cm土壤δ^(13)C_(CO_(2))明显偏轻于0 cm。
吴夏潘谋成殷建军汪智军朱晓燕杨会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碳同位素
贵州七星洞石笋记录的一次强降水事件的探讨被引量:4
2016年
全球变暖、极端事件频发背景下,研究极端事件发生规律,并准确预测未来极端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目前极端事件研究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利用地质载体重建过去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是极端事件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贵州七星洞两个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文石-方解石石笋对过去发生的一次强降水事件进行了探讨。主要认识有:(1)七星洞QX1和QX6石笋分别记录的黄褐色纹(微)层具有相似的沉积特征,为强降水携带粘土沉积形成;(2)两个石笋黄褐色纹(微)层发生的时间经推算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发生在公元(1868±1)年;(3)此次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为:长时间的干旱导致洞顶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减小,而1869年的雨季多雨,在强降水携带下粘土沉积于石笋表面形成纹(微)层。此次事件的研究为东亚季风区极端降水事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殷建军林玉石唐伟程海EDWARDS R L
关键词:石笋
一种洞穴现代沉积物同位素分馏效应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洞穴现代沉积物同位素分馏效应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属于岩溶水监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洞穴现代沉积物同位素分馏效应监测装置采用平板毛玻璃片无法区分沉积物成因类型,导致碳酸钙沉积物同位素分馏效应监测结果不准确,无...
殷建军唐伟汪智军
文献传递
岩溶泉补给地表溪流二氧化碳脱气作用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碳酸盐岩风化作用(即岩溶作用)能够吸收大气二氧化碳(CO_(2)),形成溶解无机碳(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陆地碳汇,其在全球碳收支平衡和未来陆地增汇中可能会有重要贡献。然而,目前对岩溶碳汇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会发生CO_(2)脱气,对岩溶碳汇通量估算带来不确定性。本文以广西桂林长流水表层岩溶泉补给的溪流(约2.7km长)为例,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质谱仪测试技术,研究了溪水水化学指标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 C_(DIC))沿流程变化,探讨了溪流CO_(2)脱气过程、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以更好地了解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从泉口向下游,在陡坡地段(C1~C14段,长约270m,坡度约10°),溪水pH值、方解石饱和指数和δ^(13) C_(DIC)沿流程分别升高了0.9、0.9和1.8‰,而CO_(2)分压、电导率、Ca^(2+)浓度和DIC浓度分别下降了85%、34μS/cm、0.2mmol/L和0.7mmol/L,说明溪水发生了显著的CO_(2)脱气,并伴随碳酸钙沉淀。而在平缓地段(C18~C26段,长约2.1km,坡度<1°),溪水各水化学指标和δ^(13) C_(DIC)变化较小,指示CO_(2)脱气作用较弱。这些发现表明溪流CO_(2)脱气受到了地形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另外,在下游渠段,受支流汇入影响,溪水pH值和方解石饱和指数有所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O_(2)脱气。溪流CO_(2)脱气能够抵消部分岩溶作用固定的大气CO_(2)量,但是在长流水这一高地势、低流量且有碳酸钙沉积的环境下,其抵消的量也仅占29%。对于在低缓地区受流量很大的岩溶泉/地下河补给的河流,其CO_(2)脱气作用对岩溶碳汇的影响有限,加之受可能增强的水生光合生物固碳效应影响,岩溶碳汇应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蓝高勇汪智军殷建军唐伟吴夏杨会
关键词:岩溶作用水化学分析
早全新世季风演化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研究——以河南老母洞石笋为例被引量:12
2015年
基于豫西老母洞LM2石笋8个高精度230Th年龄,449个氧碳同位素,建立了达十年际分辨率的8.2~10.9 ka B.P.亚洲季风变化的δ18O记录序列。老母洞石笋δ18O值最为偏负达-12.0‰,最偏正为-8.2‰,振幅达3.8‰。早全新世10.13~10.9 ka B.P.时段内,河南西部老母洞石笋和东石崖石笋,陕西九仙洞C996-2石笋δ18O曲线揭示该时段内季风稳定,而中国南方的衙门洞石笋、三宝洞石笋和极地冰芯GRIP记录揭示该时段季风逐渐增强;同时季风达到顶峰的时期也不相同,进一步说明中国南北方早全新世10.13~10.9 ka B.P.时段季风演变过程的差异,可能与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响应机制有关。从早全新世平均分辨率10年的LM2石笋记录中识别出8.2 ka,9.5 ka,10.2 ka和10.9 ka显著弱季风事件,尤其是8.2 ka和9.5 ka事件。对比分析老母洞与已发表的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发现:石笋所揭示的某些冷事件发生时间在亚洲季风区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事件内部变化特征及趋势上。LM2石笋δ18O曲线并没有明显记录9.3 ka弱季风事件,而是在9.3~9.6 ka B.P.左右记录了一个弱季风事件,与DSY09(2009)、Y1、HS-4记录相似,表明在该时段内存在季风的减弱事件,但是氧同位素传输的复杂性,使其在南北方表现不同。此外,在LM2石笋δ18O的8.2 ka B.P.开始时段,氧同位素曲线阶段性下降,且变幅达3‰,与Zhang等研究万象洞石笋提出的"中国8 200阶段"吻合,表明中国北方地区的8.2 ka事件是阶段性的事件,而南方的石笋氧同位素记录揭示的8.2 ka事件并未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原因有待于更多北方高精度石笋记录来进一步研究。LM2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进行功率谱分析发现:在短尺度上季风变化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这与近年来对早全新世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驱动机制是一致的,早全新世亚洲季风的演化与太阳活动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和北半球高纬气候的变
张银环杨琰杨勋林殷建军黄帆任小凤赵景耀刘肖聂旭东
关键词:石笋亚洲季风Δ18O
桂林茅茅头大岩近50年来石笋δ18O记录与局地气候/大尺度环流关系探讨
石笋记录是第四纪研究的重要力量,但是近年来中国季风区石笋δ18O指示意义受到一定的质疑,关键问题是尚未通过石笋记录很好的衔接古气候与现代气候。基于此认识,选择桂林茅茅头大岩一个1968年以来连续生长的石笋记录。通过解译其...
殷建军唐伟
关键词:夏季风
泰国南部石笋记录的晚全新世早期水文气候变化研究
2023年
中晚全新世气候转型期(4.2 ka事件)气候变化对全球多地古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该事件是否为一次全球性的气候事件,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针对该事件有必要开展全球范围的研究工作。文章以泰国南部洞穴石笋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研究、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重建了该区域晚全新世早期水文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水文气候响应亚洲夏季风变化,晚全新世早期夏季风降水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两次年代际干旱事件(距今3850−3840年和距今3805−3795年)主要受到太阳活动减弱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水文气候变化受到热带辐合带(ITCZ)位置南北移动的控制。
殷建军许琦SIRIPORNPIBUL ChaipornSIRIPATTARAPUREENON Russarint吴夏唐伟程海宁有丰秦正峰
关键词:石笋水文气候
外源水对岩溶碳汇影响机制初步研究—以毛村地下河流域为例
@@毛村地下河流域位于桂林市东南约30km的灵川县潮田乡,经纬坐标为N25°11'38”,E110°31'35”,高程为172m,研究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常出现高温、湿热且暴...
唐伟殷建军
文献传递
雪玉洞表土有机氯农药的分布及来源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重庆丰都雪玉洞表土中的水平分布趋势、组成特征和来源,采用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10个代表性表层土样中18种OCPs.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18种OCPs除o,p'-DDD、ε-HCH、艾氏剂和狄氏剂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HCH、DDT、七氯和甲氧滴滴涕的检出率高达100%,是主要的污染物.土壤中总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范围为1.24~750.56ng·g-1,平均值为79.57ng·g-1.DDTs和HCHs可能分别来自于工业DDTs和林丹的非法使用,并且近期可能有新的输入.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研究区10个采样点有机氯农药基本具有相同的来源,并且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有机氯农药分布的重要因素.对比中国的土壤质量标准(GB15618-95)发现,研究区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均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岩溶地区地表土层厚度分布不连续,且地下岩溶形态较为发育,有机氯农药可能通过裂隙或落水洞进入地下河系统,对洞穴滴水和地下河水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毛海红孙玉川付允殷建军徐尚全沈立成杨平恒
关键词:有机氯农药表土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岩溶环境学领域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地表自然过程分析、脆弱性评价,污染治理等方面均能发挥不同程度的作用。特别是对大范围,地表地下属性均匀变化的研究目标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而岩溶区因其地表地下表现出的不均一性,对GIS的使用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国内外的岩溶学者和GIS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在尝试对GIS技术在岩溶学方向的应用作出简要综述后探讨GIS以及3S技术在岩溶环境学领域的应用。
周超蒲俊兵殷建军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