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焰

作品数:10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武汉市卫生局临床重点学科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慢性
  • 3篇过氧化
  • 3篇病毒
  • 2篇凋亡
  • 2篇多态
  • 2篇选择素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增殖
  • 2篇吡格列酮
  • 2篇细胞癌
  • 2篇细胞增殖
  • 2篇激活型受体
  • 2篇格列酮
  • 2篇过氧化体
  • 2篇过氧化体增殖...
  • 2篇过氧化体增殖...
  • 2篇肝癌
  • 2篇肝癌细胞

机构

  • 10篇武汉市医疗救...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武汉市妇女儿...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工业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0篇熊焰
  • 9篇伍仕敏
  • 6篇杨华芬
  • 5篇周虹
  • 5篇吴志强
  • 4篇章敏
  • 4篇韩晓群
  • 3篇艾洪武
  • 3篇殷继东
  • 3篇项杰
  • 2篇刘永学
  • 1篇熊悦安
  • 1篇张克惠
  • 1篇余松远
  • 1篇周新
  • 1篇李斌
  • 1篇胡旭东
  • 1篇蔡春林
  • 1篇汪全红
  • 1篇阮连国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武汉工业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军事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汉市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
2014年
目的:了解武汉市2012年手足口病的病原学情况,为本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患者咽拭子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核酸。结果:332例患者中,EV71核酸阳性110例,阳性率33.1%;其中83例患者进行了CA16检测,阳性率20.5%;EV71和CA16双阳性2例,阳性率2.4%;手足口病男性患儿人数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武汉市儿童手足口病主要是感染EV71,同时伴有CA16的流行。
吴志强熊焰项杰周虹伍仕敏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
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药理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以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以3H-TdR参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对吡格列酮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沉默后吡格列酮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细胞凋亡,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变化;GW9662部分拮抗吡格列酮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1)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具有潜在的抗瘤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1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伍仕敏艾洪武熊焰韩晓群周虹章敏杨华芬殷继东刘永学
关键词:吡格列酮噻唑烷二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细胞增殖凋亡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基因第2号外显子G98T和第4号外显子A561C多态性及血清可溶性水平与慢性HBV感染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从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367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HBV携带者97例,慢性乙肝101例,肝硬化121例,肝癌48例)和281例健康对照者E-选择素基因G98T和A561C位点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水平.结果:E-选择素A561C多态性中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2).A/C+C/C基因型患肝硬化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45倍(OR=2.45,95%CI:1.28-4.72).E-选择素G98T多态性中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B+C级与A级相比较,G/T+T/T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G/T+T/T基因型发展到Child-pughB或C的风险是GG型的3.07倍(OR=3.07,95%CI:1.05-8.97).慢性乙肝组和肝硬化组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肝硬化组中,血清sE-选择素水平从Child-pughA级到C级明显降低(P<0.05);在各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血清s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A等位基因携带者(P<0.05).结论:E-选择素A561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慢性HBV感染后肝硬化的发生相关,并参与调控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E-选择素G98T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无相关性,但可能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伍仕敏杨华芬章敏熊焰韩晓群殷继东周新蔡春林
关键词: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慢性肝病患者E-选择素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伍仕敏张克惠韩晓群艾洪武杨华芬熊悦安殷继东熊焰章敏吴志强汪全红阮连国余松远李斌胡旭东
慢性HBV感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机体感染HBV后临床结局除病毒因素相关外,也与被感染者的遗传背景及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不同个体慢性HBV感染后,可保持持续肝功能正常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也可发展为慢性...
关键词:
关键词:肝脏疾病流式细胞仪
AMPKα信号途径参与吡格列酮对人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干预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体外培养Hep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以及激活的胱天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检测PPARγ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蛋白、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α)蛋白和磷酸化AMPKα(p-AMPKα)蛋白的表达;并将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观察PPARγ基因沉默后吡格列酮对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HepG2细胞后,诱导细胞的凋亡,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但在上述过程中,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吡格列酮在高浓度(20μmol/L)时对pGCsi-PPARγ表达质粒转染的HepG2细胞仍表现出凋亡诱导作用。不同浓度的吡格列酮干预后未见激活的caspase 3表达峰,对NF-κB的DNA结合活性也无明显影响,但其在高浓度(20μmol/L)时明显增加对照组和pGCsi-PPARγ转染组p-AMPKα的表达,而总AMPKα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吡格列酮能够干扰细胞周期、诱导其凋亡,这种作用不是完全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实现的,AMPKα信号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伍仕敏艾洪武章敏熊焰周虹项杰杨华芬刘永学
关键词:吡格列酮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
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15d-PGJ2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的抑瘤作用
目的观察15脱氧前列腺素J_2(15-deoxy-△~(12,)~(14)-prostaglandin J_2,15d-PGJ_2)对体夕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上述...
伍仕敏周虹项杰熊焰韩晓群杨华芬刘永学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发展至肝细胞癌风险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发展至肝细胞癌风险的关系。方法随机纳入120例 HBV 慢性感染患者(病例组)和100例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照组),并将病例组分为非肝癌组和肝癌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各组 TGF-β1基因多态性(T29C)并结合 TGF-β1 mRNA 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携带基因型 CC 发生肝癌的风险较携带基因型 TT 显著降低(OR =0.317,95%CI =0.110~0.913,P =0.033;OR=284,95%CI =0.093~0.866,P =0.027)。携带等位基因 C 较等位基因 T 发生肝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 =0.570,95%CI =0.341~0.953,P =0.032;OR=0.548,95%CI =0.320~0.936,P =0.028)。肝癌组中携带基因型 CC 的患者 TGF-β1 mRNA 水平较低。结论TGF-β1基因 T29C 多态性可能与 HBV 慢性感染进展至肝细胞癌风险有关。
吴志强熊焰费青张志明伍仕敏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
不同感染途径对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疗效的影响
2010年
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途径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对15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根据感染途径不同分为三组,进行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4周,在治疗24周结束和完成24周随访后,检测患者ALT和HCV-RNA定量水平,以生化应答率、病毒学应答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以复发率作为次要观察指标。治疗结束时,输血感染组、密切接触感染组和不明原因感染组生化应答率分别为77.27%,69.44%,54.17%;病毒应答指标中SVR分别为45.45%,47.23%,25%;NR分别为5.68%,8.33%,20.83%。治疗结束随访24周后,三组复发率分别为70.97%,68.00%,46.15%。结果表明,在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中,感染途径主要影响其生化应答和持续的病毒应答,甚至也影响治疗后的复发率。
陈军伍仕敏郭利周虹熊焰刘婷汪全虹杨华芬
关键词:丙型利巴韦林HCV-RNA
15脱氧前列腺素J2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eoxy-Δ12,14-prostaglandin J2,15d-PGJ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15d-PGJ2干预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使用GW9662和/或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来观察PPARγ通路在15d-PGJ2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使用pGCsi-PPARγ转染观察PPARγ沉默后15d-PGJ2对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最后采用凝胶迁移电泳实验(EMSA)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15d-PGJ2作用于HepG2细胞后能够导致使细胞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并诱导了细胞凋亡,此作用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上述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没有显著变化。GW9662可以部分拮抗15d-PGJ2的增殖抑制作用,但转染pSG5-PPARγ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15d-PGJ2在20μmol/L时对pGCsi-PPARγ转染的HepG2细胞仍可以表现出增殖抑制效应,EMSA结果表明其在50μmol/L时明显抑制了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论 15d-PGJ2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干扰细胞周期,表现出明显的抑瘤作用,此过程涉及PPARγ依赖途径和非依赖途径,而其中PPARγ非依赖途径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作用有关。
吴志强熊焰伍仕敏
关键词:肝细胞癌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核因子-ΚB
慢性乙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者实验室指标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吴志强熊焰
关键词:戊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HBV复制住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