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思力

作品数:25 被引量:152H指数:6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8篇淋巴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6篇急性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4篇预后
  • 4篇淋巴瘤
  • 4篇淋巴细胞
  • 4篇基因
  • 3篇肿瘤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淋巴细胞白血...
  • 3篇免疫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急性淋巴细胞
  • 3篇急性淋巴细胞...
  • 3篇急性淋巴细胞...

机构

  • 18篇厦门大学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4篇吉林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作者

  • 24篇王思力
  • 14篇黄耘
  • 9篇苏蕊
  • 6篇方志鸿
  • 4篇骆宜茗
  • 4篇樊亚群
  • 3篇于永洋
  • 3篇韩明哲
  • 2篇骆锦忠
  • 2篇韩忠朝
  • 2篇林志娟
  • 1篇吴国林
  • 1篇张福星
  • 1篇李滨
  • 1篇谢泗停
  • 1篇钱思轩
  • 1篇雷平冲
  • 1篇孙竞
  • 1篇王亮
  • 1篇傅琤琤

传媒

  • 5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生化药物...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1蛋白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因子(ERCC)1蛋白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首诊的76例NHL患者,取其组织标本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肿瘤周围组织清扫的非肿瘤侵袭的淋巴结增生的12例患者,取其炎症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运用免疫组化SP法对ERCC1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其与NHL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两组ERCC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亚型、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无关(P>0.05),与有无巨大肿块有关(P<0.05);ERCC1蛋白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ERCC1蛋白表达阳性者具有较好的预后效果。
黄耘王思力苏蕊韩明哲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
伏立康唑对血液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的病原学及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索伏立康唑治疗血液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和病原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入院的血液肿瘤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84例,按照临床用药分为2组,实验组42例,给予伏立康唑序贯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分别从病原学、临床疗效、不良反应3个方面对比2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作用。结果实验组30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1.4%,对照组24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5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11例,其中神经精神症状2例,视觉异常1例,皮疹3例,低钾血症2例,肝功能异常2例,肾功能异常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6例,其中神经精神症状3例,视觉异常2例,皮疹4例,低钾血症8例,肝功能异常4例,肾功能异常5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血液肿瘤患者侵合并袭性真菌病的高效药物,且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
黄耘于永祥王思力钱思轩
关键词: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血液肿瘤疾病病原学
lncRNA HOXB-AS3通过激活PI3 K-AKT通路加剧急性髓样白血病患者细胞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究lncRNA HOXB-AS3对急性髓样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的增殖、调亡和侵袭的影响和机制。方法RT-qPCR检测AML患者骨髓单核细胞(BMMCs)和细胞系中lncRNA HOXBAS3相对表达量。慢病毒转染建立稳定表达shRNA-HOXB-AS3-01,shRNA-HOXB-AS3-02和shRNA-HOXBAS3-03的THP1和HL60细胞系。CCK-8实验、EdU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THP1和HL60细胞活力、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Western印迹检测蛋白相对表达量。建立裸鼠AML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HOXB-AS3低表达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lncRNA HOXB-AS3在AML患者BMMCs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在细胞实验中,HOXB-AS3低表达显著抑制THP1和HL60细胞活力、增殖和侵袭,增加细胞凋亡率,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9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N-cadherin、VECF、PI3Kp85α和p-AKT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HOXB-AS3低表达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下调PI3Kp85α和p-AKT蛋白表达。结论lncRNA HOXB-AS3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加剧AML细胞的增殖、调亡和侵袭。
黄耘于永洋苏蕊王思力
关键词:增殖凋亡
多发性骨髓瘤67例生存期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异质性的浆细胞肿瘤,预后不良。本研究旨在探讨MM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适用的分期。方法收集1998年12月至2010年5月67例确诊MM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并将患者分别按照Bataille分期、Durie-Salmon(DS)分期和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法进行分期,进行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评价MM预后因素,比较三种分期法的生存情况。结果 67例患者男41例,女26例,中位年龄62岁,中位生存期33个月,2年生存率74.1%,5年生存率25.6%。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骨髓浆细胞总数、白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乳酸脱氢酶、血钙、尿酸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β2-MG、白蛋白、肌酐和年龄为独立预后因素。DS分期中三期间生存期存在显著差异,ISS分期和Bataille分期中,Ⅱ期和Ⅲ期的生存期存在统计学差异,而Ⅰ期和Ⅱ期的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M患者高β2-MG、低白蛋白、高肌酐、高龄者预后较差。DS分期对我国患者比较适合。
骆宜茗王思力樊亚群骆锦忠骆锦忠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生存期预后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治疗411例中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抑制物产生及安全性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国内血友病A患者接受第3代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Ⅷ)替代治疗后FⅧ抑制物产生和相关安全性情况。方法:对411例重型和中型血友病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1例血友病A患者均为男性,46例仅接受百因止治疗,包括18例既往未接受过FⅧ治疗(PUP)和28例既往接受过FⅧ治疗(PTP);365例接受百因止与其他FⅧ制剂治疗,包括9例PUP和356例PTP。411例患者中13例(3.2%)报告了抑制物产生阳性,包括27例PUP中的3例(11.1%)和384例PTP中的10例(2.6%)。在365例接受百因止与其他FⅧ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7例(1.9%)、36例(9.9%)和11(3.0%)报告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和丙肝表面抗体阳性,同时有9例(2.5%)和1例(0.3%)报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在46例仅接受百因止治疗的患者中,未见病毒学阳性结果。结论:中国血友病A患者接受百因止替代治疗总体安全且耐受性良好,抑制物发生率较低。
王诗轩孙竞李长钢周荣富裘哲君张心声周郁鸿胡群方拥军杜欣王思力李晓静洪珞珈曾小菁雷平冲程淑琴马军刘安生薛峰杨仁池
关键词:血友病A抑制物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RCC1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剪切修复基因ERCC 18092C〉A和19007G〉A遗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183例儿童ALL患者(病例组)和19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ERCC1基因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中2个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病例组ERCC1基因C8092A位点的基因型频数分布:AA为15(8.2%),AC为57(31.1%),CC为111(60.7%);对照组该位点基因型频数分布:AA为13(6.8%),AC为83(43.7%),CC为94(49.5%),两组间基因型频数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CC基因型频数病例组高于对照组(P〈0.05),其OR为1.57(95%CI为1.04-2.37);按性别分层,ERCC1G19007和C8092A男性病例组与男性对照组的基因型频数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按年龄分层,ERCC1C8092A小于10岁病例组与对照组CC基因型分布频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RCC 18092C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联性。
王思力李悦玮许现辉张静张翔宇韩明哲韩忠朝
关键词:ERCC1白血病聚合酶链反应儿童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24例
2010年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PAD)的临床疗效及存在问题.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自愿接受APBSCT的24例(32条患肢)PAD患者,所有患者每日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μg动员,第5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MNC)悬液,总量96~120ml,MNC总数(84.06±21.39)×10^8,CD34^+细胞(25.02±15.76)×10^7,MNC悬液按2 cm×2 cm距离进行缺血肢体肌肉内注射.移植后3个月评估疗效.结果 APBSCT后3个月,87.5%患肢冷感缓解;81.2%患肢疼痛缓解;64.6%溃疡面缩小、愈合;65.6%患肢的踝肱比值(ABI)增加;14例(19条患肢)行血管造影评估,78.9%患肢有不同程度的侧支血管形成,1例行截肢术.结论 APBSCT治疗PAD安全有效,该方法处于临床治疗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骆锦忠樊亚群李滨骆宜茗王思力
关键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下肢缺血性疾病
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机制及方法被引量:21
2005年
王思力赵辉韩忠朝
关键词: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急性三氧化二砷
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yclin D1、ERCC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王思力
关键词:CYCLIND1ERCC1白血病多态性
文献传递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
2017年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苏蕊黄耘王思力
关键词: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