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波

作品数:104 被引量:1,137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十五”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军队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肠外
  • 21篇并发
  • 19篇十二指肠
  • 18篇外瘘
  • 18篇肠外瘘
  • 17篇切除
  • 17篇腹腔
  • 15篇胰腺
  • 14篇营养支持
  • 14篇切除术
  • 14篇外科
  • 14篇并发症
  • 13篇肿瘤
  • 12篇胰十二指肠
  • 11篇胰十二指肠切...
  • 11篇胰十二指肠切...
  • 11篇十二指肠切除
  • 11篇术后
  • 10篇梗阻
  • 9篇黄疸

机构

  • 88篇南京军区南京...
  • 22篇南京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淮安市第一人...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04篇王新波
  • 60篇黎介寿
  • 40篇任建安
  • 22篇王思珍
  • 20篇范朝刚
  • 20篇王革非
  • 17篇李宁
  • 15篇戴洪山
  • 14篇姜军
  • 14篇汪志明
  • 11篇朱维铭
  • 9篇李幼生
  • 9篇李民
  • 9篇韩建明
  • 7篇赵允召
  • 7篇申荣喜
  • 7篇李维勤
  • 6篇陶庆松
  • 6篇蒋建文
  • 6篇朱道俊

传媒

  • 19篇肠外与肠内营...
  • 16篇中国实用外科...
  • 7篇医学研究生学...
  • 6篇中华胃肠外科...
  • 5篇中华外科杂志
  • 4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国普通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肝胆胰外科杂...
  • 2篇临床外科杂志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华普外科手...
  • 2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3
  • 6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5篇1998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罗恩病并发腹腔脓肿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
<正>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合并腹腔脓肿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的预后。方法对2000至2005年收治的39例 CD 合并腹腔脓肿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王新波任建安朱维铭魏晓为陶庆松李宁黎介寿
文献传递
成人腹腔型隐睾致肠梗阻术后并发炎性肠梗阻4例被引量:2
2005年
范朝刚任建安王新波黎介寿
关键词:隐睾成人炎性肠梗阻
雷公藤多甙在维持术后克罗恩病临床缓解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克罗恩病术后患者的维持临床缓解作用。方法将2005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克罗恩病术后患者45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雷公藤多甙和美沙拉嗪治疗;术后3个月、半年和1年或出现临床症状时进行疾病活动度指数(CDAI)评价,并在术后1年或复发时行肠镜检查和行Rutgeert术后内镜复发评分。结果雷公藤多甙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3个月内两组均无复发.半年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8.2%与21.7%(P=0.530);1年内累计复发率分别为31.8%与39.1%(P=0.4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内内镜下累计复发率分别为45.5%和60.9%(P=0.231).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多甙对维持术后克罗恩病缓解的作用与美沙拉嗪相似。
陶庆松任建安嵇振岭李俊生王新波蒋小华
关键词:克罗恩病雷公藤复发
胆道引流对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的调节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梗阻性黄疸对肠黏膜屏障的破坏是多因素、多层次的。许多研究表明,胆道引流对肠黏膜屏障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少数研究结果持相反意见,且争议较大。以下综述近年来梗阻性黄疸状态下胆道内外引流,对肠黏膜屏障的调节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王思珍王新波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肠黏膜屏障胆道引流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胃肠道并发症被引量:9
1998年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提出防治对策。临床资料:分析我院自1996年1月至1998年2月共收治急性胰腺炎65例。结果:发生严重肠麻痹、肠梗阻7例,6例经综合治疗后症状缓解。发生严重十二指肠迟缓4例,发生肠坏死、肠瘘3例。全组共4例死亡。结论:急性胰腺炎引起的十二指肠淤弛、胃潴留,可持续数周,胃十二指肠管或胃空肠管的应用有利于症状的缓解。肠瘘的发生率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及剖腹引流次数有关。稳定全身情况、适当导泻、选择性肠道去污染(SDD)、尽早肠道营养。
舒志军李维勤王新波汪志明王玲杜静霞黎介寿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并发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及与并发症关系(附63例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及黄疸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外科5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黄疸及黄疸的严重程度将病人分为3组,无黄疸者为A组,总胆红素(TIBL)≤17.1μmol/L;黄疸病人中TIBL<171.0μmol/L为B组,TIBL≥171.0μmol/L为C组。术前及术后7d、14d空腹抽取全血进行常规凝血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比较病人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随着胆红素水平增高,各组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胃肠道出血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C组高于B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凝血功能发现,术前3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纤维蛋白原(FIB)、B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比值(INR)、C组PT较术前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栓弹力图检测提示黄疸病人两组中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值有逐渐减小趋势,血形成速率(Angle)、最大反应幅度(MA)值逐渐增大,各组记录数值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变。结论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凝血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功能障碍,术后主要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多、纤维蛋白原增加和血小板功能增强。术前重度黄疸病人术中、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增加。
李良王新波王思珍岳新辉戴洪山李宁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
不同暂时性关腹材料对腹腔开放后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腹腔开放后腹腔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以及观察不同暂时性关腹材料对于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4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四组:A组,单纯聚乙烯片临时关腹;B组,单纯聚丙烯网片临时关腹;C组,聚丙烯网片临时关腹外用生长激素;D组,聚丙烯网片临时关腹外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于腹腔开放后7d取创面肉芽,作病理组织学观察、肉芽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肉芽组织厚度及肉芽成纤维细胞数目比较。结果各组创面愈合均良好,但聚丙烯网片关腹外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创面肉芽厚度、肉芽内微血管密度(MVP)及成纤维细胞数目都优于其他三组(P值均<0.05)。结论聚丙烯网片应用于腹腔开放病人,可促进开放处肉芽组织的生长。局部加用生长激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进一步加速创面的愈合,其中以聚丙烯网片外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效果最好。
张伟伟任建安陈军顾国胜王革非范朝刚王新波黎介寿
关键词:腹腔感染腹腔开放创面愈合
肝周大静脉损伤救治策略的探讨
2011年
目的探讨肝周大静脉损伤救治策略。方法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急诊收治肝外伤病人152例,根据术前CT检查和术中探查,18例诊断为肝周大静脉损伤。人院时行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和肝损伤严重度评分。按照损伤控制性外科的原则,分别采用肝脏缝合、损毁肝切除、血管直接修补、纱布填塞等治疗,分析手术并发症和临床疗效。结果18例ISS和APACHE II评分分别为(31.6±4.8)分和(18.9±6.8)分,肝脏损伤分级为V或Ⅵ级。5例左肝、左肝静脉合并肝后下腔静脉(RVC)损伤行肝组织深部缝扎、损毁肝脏切除、血管修补术,无并发症。13例右肝和右肝静脉伴RVC或门静脉损伤者行肝组织深部缝扎、损毁肝脏切除、血管修补术,成功止血4例,术后并发胆漏1例;肝组织深部缝扎、损毁肝脏切除、血管修补和肝周纱布填塞9例,术后成功控制出血3例,进一步药物控制出血3例,肝动脉栓塞止血1例,再出血死亡2例;术后右膈下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纱布填塞和血管修补是控制肝周血管损伤出血的有效方法,肝周纱布填塞符合严重肝外伤救治的损伤控制外科的原则, 特别适用于其它方法不能控制出血的严重肝外伤。
吴性江韩建民王新波丁威威黎介寿
关键词:血管出血外科纱布止血
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分析肠瘘病人的能量代谢特点 ,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 从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3月入院的 2 2 5例肠瘘病人入选本实验 ,根据病人的感染情况分为 3组 :无感染组、感染组和MODS组 ,检测病人疾病危重度的评分、CRP、尿总氮、能量代谢、细胞因子等指标。结果 无感染组病人 12 5例 ,感染组 82例 ,MODS组 18例。MODS组病人的死亡率达到 2 2 2 % ,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1 6 % )和感染组 (2 0 % )。MODS组REE(1891 1± 16 1 1kcal)和感染组 (15 31 2± 15 5 0kcal)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12 5 4 2± 10 2 3kcal) ,并且要显著高于通过Harris Benedict公式计算的REE预测值 ,比值分别为 1 5 2和 1 2 3,且MODS组REE显著高于感染组 (P <0 0 1)。APACHE II评分、SS评分、CRP、TNF α、IL 2、IL 4、IL 6、IL 8水平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 ,即MODS组和感染组显著高于无感染组 ,MODS组显著高于感染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REE的增高与CRP、TNF α、IL 6、IL 8水平升高显著相关。结论 合并腹腔感染和MODS的肠瘘病人 ,其REE显著增加 ,并且与CRP、TNF α、IL 6、IL 8水平显著相关。
王革非任建安姜军范朝刚王新波邹志英黎介寿
关键词:肠瘘能量代谢营养支持
胰腺癌与糖代谢紊乱被引量:5
2017年
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北美,胰腺癌在常见癌症相关致死原因中位居第四,肿瘤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仍只有17%。
王思珍王新波
关键词:胰腺癌糖代谢紊乱消化道恶性肿瘤致死原因常见癌症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