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直肠
  • 5篇直肠癌
  • 5篇肠癌
  • 4篇结直肠
  • 3篇增殖
  • 3篇手术
  • 3篇细胞
  • 3篇结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腹腔
  • 3篇腹腔镜
  • 2篇切除
  • 2篇肿瘤
  • 2篇外科
  • 2篇外科手术
  • 2篇镜检
  • 2篇肠镜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癌
  • 1篇胆囊癌患者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王正实
  • 8篇钟鸣
  • 5篇俞旻皓
  • 4篇骆洋
  • 3篇卞正乾
  • 3篇叶光耀
  • 1篇刘辰
  • 1篇杨乃林
  • 1篇陈建军
  • 1篇罗国培
  • 1篇虞先濬
  • 1篇程合
  • 1篇丛志杰
  • 1篇王少华
  • 1篇金凯舟
  • 1篇彭友多

传媒

  • 2篇外科理论与实...
  • 2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监控肠镜下(LMCP)息肉摘除术对比常规肠镜下息肉切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监控下的肠息肉摘除术(LMCP)治疗效果,比较LMCP肠息肉摘除术对比常规肠镜下息肉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所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其中试验组使用腹腔镜监控下结肠镜息肉摘除术,对照组单纯使用肠镜行息肉切除术。所有病人均观察并记录其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82例病人,男53例,女29例,平均年龄70岁。息肉平均大小为2.0 cm。所有患者术后无并发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第一次通便时间分别为13.2 h和24.5h,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风险比为1.81,95%置信区间为[1.13-3.00]。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住院天数分别为4.5天和8.0天,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风险比为4.15,置信区间95%CI为[2.40-7.18]。结论:LMCP术对病人具有显著的获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手术操作更安全。因此,LM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创伤更小,住院周期更短,是息肉切除术首选的方法。
俞旻皓王正实秦绍岚慕逸飞钟鸣
关键词:肠息肉腹腔镜
多磷酸肌醇-5-磷酸酶Ⅱ通过影响 Akt 表达调控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
2016年
多磷酸肌醇-5-磷酸酶Ⅱ(inositol polyphosphate 5-phosphataseⅡ,SHIP2)是多磷酸肌醇-5-磷酸酶家族的一员,人类 SHIP2由位于染色体11q23上的 INPP 5L1基因编码, mRNA 长度为4737 bp[1]。研究表明,SHIP2在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和肿瘤的发生,以及细胞骨架蛋白的重塑,细胞的黏附和受体介导的内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SHIP2通过水解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amp;nbsp;3-hydroxy kinase,PI3K),促使 PI3K 转变为磷脂酰肌醇2-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2-hydroxy kinase,PI2K),抑制 Akt的活化,负性调节 PI3K/Akt 信号通路而抑制肿瘤的发生[2]。但也有研究表明,SHIP2促进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Prasad 等[3]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证明,高表达 SHIP2能促进乳腺癌细胞增长与远处转移。另有文献报道,SHIP2可以促进前列腺癌和喉癌的发生[4]。本研究主要探讨 SHIP2在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对结直肠癌细胞系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骆洋秦绍岚俞昊皓慕逸飞王正实王少华钟鸣
关键词:PI3K/AKT细胞系增殖磷酸肌醇结直肠癌磷酸酶胰岛素信号通路
microRNA在结肠直肠癌无创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结肠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居第三位。近年来.我国结肠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由于结肠直肠癌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虽然癌胚抗原fCEA)、糖链抗原(CA19—9、CA125)及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等标志物对结肠直肠癌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但敏感度偏低。
王正实钟鸣
关键词:结肠直肠癌MICRORNA
ODAM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瞬时转染、稳定转染及纯化蛋白等方法,研究ODAM对结直肠癌细胞系HCT8增殖功能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采用实时定量PCR分别检测结直肠癌细胞系HCT8、COLO2...
王正实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机制
文献传递
腹腔镜修补术在医源性结肠镜肠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体会(附7例报告)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医源性结肠镜肠穿孔的可行性及手术技巧,以期建立合理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2年12月为7例因结肠镜诊治并发肠穿孔患者行腹腔镜修补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性穿孔3例,诊断性穿孔4例。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修补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0~100min,术后48~72h恢复胃肠功能并拔除胃管进食。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肠梗阻、肠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5~8d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修补术应用于医源性结肠镜肠穿孔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需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外科医生及早介入。
俞旻皓王正实钟鸣
关键词:医源性肠穿孔结肠镜检查再手术
直肠癌病人肿瘤组织中RYBP的表达与疾病及预后的关联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检测RYBP(ring1 and YY1 binding protein)在直肠癌的表达,分析与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7例直肠癌病人标本RYBP的表达,分析RYBP表达程度与直肠癌肿瘤体积、TNM分期及预后等的相关性。结果:107例标本中有45例RYBP低表达,62例RYBP高表达;肿瘤体积和RYBP的表达无相关性。RYBP表达程度高的病人TNM分期相对较早,有统计学意义。RYBP低表达病人的累积生存时间显著低于RYBP高表达病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RYBP的表达程度与直肠癌的预后有关,可在直肠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作为参考指标。
杨乃林王正实慕逸飞钟鸣
关键词:直肠癌免疫组织化学
美国人群中T1a胆囊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及生存分析
王正实金凯舟罗国培程合鹿语虞先濬刘辰
反穿刺技术在完全腹腔镜结直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反穿刺技术在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可行性、安全性、短期疗效。方法:2013年2月至2013年7月利用反穿刺技术完成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切除吻合术7例、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吻合术(前切除术)10例、全腹腔镜直肠脱垂复位加固定术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术中通过主操作孔将吻合器钉砧放入腹腔,应用反穿刺技术将钉砧置入吻合肠管的近端,在腹腔内完成病变肠段的切除,近端结肠与远端直肠的端端吻合,标本经自然腔道或在随后的腹部手术时取出。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40-300 min,平均(210±32.8)min;术中出血量20-100 ml,平均(50±17.6)ml;术后住院5-12 d,平均(7.8±1.36)d。术后发生主操作孔感染1例,均未发生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术后随访3-6个月,无远处转移、复发、肛门失禁等。结论:利用反穿刺技术可完成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近端结肠-远端直肠的吻合,如病灶可经自然腔道取出,则可免去腹壁的辅助切口,完成完全腹腔镜手术。利用反穿刺技术行肠管吻合是安全、可行的,掌握一定的手术适应证,其临床治疗效果较满意。
俞旻皓钟鸣叶光耀卞正乾陈建军丛志杰王正实骆洋
关键词:结直肠外科手术腹腔镜检查
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对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 (LAPTM4B)在结直肠癌增殖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30对结直肠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LAPTM4B mRNA的表达水平,并取6对结直肠癌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APTM4B蛋白表达水平。选取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分别构建LAPTM4B过表达和低表达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APTM4B对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无论mRNA还是蛋白水平,LAPTM4B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 LAPTM4B过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而LAPTM4B低表达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则显著减弱(P<0.01)。结论 LAPTM4B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预后分子标记物。
骆洋卞正乾叶光耀俞旻皓王正实秦绍岚慕逸飞钟鸣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HCT116细胞增殖
溃疡性结肠炎36例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手术适应症和安全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施行手术的36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法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36例中择期手术23例,急诊手术13例。23例择期手术均为一期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其中4例合并中毒性巨结肠患者通过急诊结肠镜下留置肠梗阻导管暂时缓解症状,再择期行IPAA。13例急诊手术患者均一期行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二期行IPAA。36例患者中除1例消化道穿孔、1例中毒性巨结肠及1例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开腹手术,其余33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36例患者均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UC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UC择期手术、急诊手术中行IPAA,均安全有效。
俞旻皓彭友多卞正乾王正实叶光耀骆洋钟鸣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