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信群

作品数:117 被引量:561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6篇动脉
  • 46篇冠状
  • 44篇冠状动脉
  • 35篇介入
  • 25篇介入治疗
  • 18篇封堵
  • 17篇心肌
  • 16篇血管
  • 15篇心病
  • 15篇冠心病
  • 14篇梗死
  • 13篇心肌梗死
  • 13篇心脏
  • 12篇冠状动脉介入
  • 10篇造影
  • 10篇经皮冠状动脉...
  • 10篇冠心病患者
  • 9篇急性心肌梗死
  • 9篇冠脉
  • 8篇动脉介入治疗

机构

  • 112篇中南大学湘雅...
  • 6篇中南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湖南省人民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南华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永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16篇胡信群
  • 81篇周胜华
  • 76篇方臻飞
  • 71篇沈向前
  • 35篇刘启明
  • 32篇祁述善
  • 28篇唐建军
  • 24篇吕晓玲
  • 21篇周滔
  • 14篇李旭平
  • 13篇唐亮
  • 13篇李江
  • 12篇赵延恕
  • 7篇屈晓冰
  • 7篇刘振江
  • 6篇台适
  • 6篇黄亿源
  • 6篇陈美娟
  • 5篇杨宇
  • 4篇吕小玲

传媒

  • 15篇中国介入心脏...
  • 14篇中华心血管病...
  • 11篇中南大学学报...
  • 8篇中国现代医学...
  • 8篇中国医师杂志
  • 5篇中国动脉硬化...
  • 5篇心脏杂志
  • 4篇中国循环杂志
  • 4篇医学临床研究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医学工程
  • 3篇第七届全国老...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9篇2008
  • 17篇2007
  • 17篇2006
  • 14篇2005
  • 16篇2004
  • 4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衰老小鼠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意义被引量:5
2002年
杨宇李友元胡信群彭孝立
关键词:衰老小鼠端粒酶活性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的疗效及安全性。对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途径常规方法,行直接PC I,观察梗塞相关动脉的开通率、血流情况、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并随访观察预后、再狭窄及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显示直接PC 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在有条件的医院可首选PC I作为AM I治疗的方法。
方臻飞沈向前胡信群赵延恕李江周胜华胡庆忠吕晓玲
关键词:心肌梗塞
氟伐他汀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内膜增生及其CD_(40)表达的影响
2005年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内膜增生及其CD40表达的影响。方法对1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行右侧颈总动脉球囊成形术,分为两组,一组饲以氟伐他汀10mg·kg-1·d-1,一组饲以普通饮食,分别于球囊损伤后2周、4周处死,抽取血标本及双侧颈总动脉标本,两组左侧颈总动脉为阴性对照组。采用组织形态学检测内膜增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40表达。结果氟伐他汀治疗组球囊损伤后2周及4周内膜增生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中层面积无明显区别。氟伐他汀组2周、4周时血管壁CD40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未见内膜增生及CD40表达。结论氟伐他汀可显著减低球囊损伤后血管壁内膜增生程度,抑制球囊损伤后血管壁CD40的表达。
方臻飞祁述善胡信群周胜华沈向前许向青
关键词: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内膜增生CD40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迂曲的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介入治疗一例
2008年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枉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0.016%~0.020%,约90%CAF止于右心系统,止于左心房、左心室的仅占与10%。近30年已有许多文献报道用介入法治疗CAF,但有关左冠状动脉,在心室瘘介入治疗的报道罕见。我们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成功封堵1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心室瘘,报道如下:
沈向前唐建军方臻飞胡信群周胜华吕晓玲
关键词: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介入法治疗
冠心病患者血浆IL-35水平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正>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冠心病不同分型患者外周血白介素-35(IL-35)的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相关性,探讨IL-35在冠心病...
台适周胜华刘启明沈向前赵延恕胡信群方臻飞唐亮
关键词:冠心病病理机制
文献传递
核因子-κB、环氧化酶-2与冠心病及再狭窄关系的研究
胡信群
关键词:环氧化酶COX再狭窄氟伐他汀内膜增生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CD40配体及妊娠相关蛋白酶-A的关系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Ⅱ型斑块的冠心病患者血浆中CD4 0配体 (CD4 0L)和妊娠相关蛋白酶 A(PAPP A)水平 ,从临床角度探讨斑块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 6 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型。根据斑块形态 ,患者分为 4组 :Ⅰ型病变组 (表面光滑 ,n =1 9) ,Ⅱ型病变组 (表面不规则 ,n =33) ,Ⅲ型病变组 (长段表面不规则 ,n =1 6 ) ,另 2 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检测血浆CD4 0L、PAPP A、心肌肌酸激酶 (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结果 Ⅱ型病变组血浆CD4 0L水平 [(3 2 1± 2 0 8)mg/L]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1 0 3± 0 98)mg/L ,P <0 0 1 ]、Ⅲ型病变组 [(1 2 3± 0 88)mg/L ,P <0 0 5 ]和对照组 [(1 0 1± 0 94 )mg/L ,P <0 0 1 ]。Ⅱ型病变组血浆PAPP A[(1 6 8± 7 2 )mU/L]显著高于Ⅰ型病变组 [(7 3± 4 1 )mU/L ,P <0 0 1 ]、Ⅲ型病变组 [(8 9± 4 9)mU/L ,P <0 0 5 ]和对照组 [(7 1± 4 4)mU/L ,P <0 0 1 ]。Ⅱ型病变组血浆CD4 0L与PAPP A呈显著正相关 (r =0 44 6 ,P <0 0 1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斑块破裂的冠心病患者血浆CD4 0L、PAPP A水平明显升高 ,且CD4 0L与PAPP A呈正相关。提示CD4 0L可能通过上调PAPP
李旭平张志辉周胜华刘启明胡信群祁述善
关键词:CD40LPAPP-A相关蛋白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经冠状动脉造影CD40配体
24例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分析及治疗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例,初学者穿刺16例,误穿股浅动脉4例,穿刺大于3次15例,术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不当8例(时间短,位置偏差等),术后应用肝素7例,术后卧床时间短(小于12h)、剧烈活动(剧烈咳嗽,下蹲等)6例为其特点。所有病人成功治愈。RCB组成功率100%(11/11),UGCR组86.7%(13/15)(P=0.21);并发症发生率RCB组9%(1/11),UGCR组6.7%(1/15),两组无差异(P=0.82);成功时间RCB组平均2.1,UGCR组0.5(P<0.05)。结论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RCB或UGCR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唐建军周胜华沈向前祁述善李方雄方臻飞胡信群刘启明李旭平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003年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 96 2 %与 97 7% ,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 94 3%与 95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 0 ,而TFCA组为 7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 0与 (12 8± 5 6 )h ;住院天数两组分别为 (2 5± 0 4 )d与 (3 8± 0 6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出血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李旭平沈向前方臻飞胡信群祁述善周胜华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症
“拘禁导丝”技术的临床应用:导丝及血管的选择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价"拘禁导丝"技术处理复杂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岳阳市人民医院、永州市人民医院、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2 640例,其中球囊或支架不能通过病变的患者25例,21例采用了"拘禁导丝"技术,根据"拘禁导丝"的选择分为亲水涂层导丝组(9例)和无亲水涂层导丝组(12例)。评价"拘禁导丝"技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选择不同"拘禁导丝"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18例(18/21)手术成功,其中同一支血管作为"拘禁导丝"置入血管成功9例(9/11),不同血管成功9例(9/1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亲水涂层导丝组手术成功7例(7/9),无亲水涂层导丝组成功11例(11/1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6)。所有患者"拘禁导丝"均成功拔除,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拘禁导丝"技术对于球囊或支架不能通过病变是可行的。
唐建军方臻飞胡信群唐亮赵延恕沈向前周胜华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