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超

作品数:31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天文地球
  • 6篇理学

主题

  • 14篇地震
  • 7篇光谱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6篇拉曼
  • 6篇拉曼光谱
  • 4篇断层
  • 4篇断裂带
  • 4篇裂带
  • 4篇高温高压
  • 3篇地貌
  • 3篇地球化学特征
  • 3篇东喜马拉雅构...
  • 3篇余震
  • 3篇泥石
  • 3篇隆升
  • 3篇绿泥石
  • 3篇矿物
  • 3篇化学特征
  • 3篇发震

机构

  • 18篇中国地震局
  • 16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防灾科技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斯图加特大学

作者

  • 31篇谢超
  • 16篇杜建国
  • 15篇崔月菊
  • 12篇陈志
  • 10篇李营
  • 9篇周本刚
  • 8篇刘雷
  • 7篇周晓成
  • 6篇李静
  • 6篇易丽
  • 4篇张炜斌
  • 4篇李正芳
  • 3篇王萍
  • 2篇陆丽娜
  • 2篇郭志
  • 2篇邓莉
  • 2篇杨晓平
  • 2篇陈正位
  • 2篇黄雄南
  • 2篇孙凤霞

传媒

  • 9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地震地质
  • 3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高压物理学报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地震监测...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的发现被引量:9
2016年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谢超杨晓平黄雄南王萍李正芳周本刚
关键词:晚第四纪地质证据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六盘山东麓断裂带逸出气氡浓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在六盘山东麓断裂带布设8条测量剖面,现场测量了土壤气Rn浓度及通量,来讨论六盘山东麓断裂带逸出气氡浓度特征及其与构造活动性间关系。测量结果表明:8个测区测量的气Rn浓度平均值在23.88~66.34kBq间,通量在2 194~14 091Bqm-3s-1间。断裂带土壤气Rn浓度平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由44.61kBq升高至66.34kBq,到断裂带南段西贤村、刘店村两个剖面Rn浓度平均值减小,这可能是由空间上断裂活动性差异引起的。
王小娟韩晓昆陈志崔月菊谢超李营
2010年玉树Ms7.1地震前后大气物理化学遥感信息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反演了地表温度、水汽、CO总量和CH4体积分数的时空变化,讨论了这种变化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s 7.1地震以及地震断裂带的关系。利用MODIS L1B数据反演的玉树地震前后的温度数据表明,在主震前亮温和地表温度出现高值,高值异常高于震前几年的同期平均温度并沿NW向断裂带分布;这与测量的玉树地区气温在3~4月高于震前10年的同期平均温度的现象一致。利用AIRS数据提取的水汽总量、CO总量和CH4体积分数数据表明,水汽总量在主震后高于前2年平均值,CO总量在地震前后也有升高变化。反演结果和地震地质资料表明在大地震前后的这些参数异常变化可能是地球深部物质运动和地下气体沿断裂带逸散引起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地表温度、湿度和大气微量组分含量的时空变化信息在地震监测、预测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崔月菊杜建国陈志李静谢超周晓成刘雷
关键词:卫星遥感地震MODISAIRS
泥质岩体系高温高压变质过程中温度对石榴子石Fe-Mg分异的影响(英文)
2015年
在700-780℃、2.1-2.9GPa温压范围内,对天然泥质岩体系进行了高温高压实验,对体系中生成的石榴子石的Fe-Mg组成受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产物中石榴子石主要以MgO和FeO为主要组成。石榴子石中镁铝榴石和铁铝榴石含量高于88%(质量分数),钙铝榴石和锰铝榴石含量低于12%。石榴子石中FeO和MgO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线性关系,但与压力没有呈现线性关系。研究结果确定了具有复杂化学组成的天然泥质岩体系中石榴子石Fe-Mg组成特征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为确定泥质岩原岩组成的榴辉岩相岩石的变质温度提供了实验研究结果。
李营杜建国谢超周志华
关键词:石榴子石泥质岩地质温度计
青海玉树M_S 7.1地震震后断层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被引量:14
2012年
为了探究地震对断层流体逸出的影响和震后流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变化与余震对应关系,在玉树地震断层进行了震后断层土壤气氡、CO2以及泉水气氡等流体地球化学连续观测.观测结果发现震后一个月的时间内CO2和土壤气氡、水氡浓度都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此后浓度有一个先下降在上升的变化过程,在浓度下降变化的过程中,余震比较少;而在浓度上升过程中,余震活动比较活跃,数量多,震级大.玉树地震后断层带CO2和壤气氡、水氡浓度增加,表明地震前后断层的活动性增强,改变了区域内原有的应力场水平,导致了深部流体沿着地震断裂运移到地壳浅部.
刘雷杜建国周晓成李营谢超崔月菊
关键词:余震分布玉树地震
压力高达27GPa下天然奥长石的XRD分析(英文)
2017年
在室温高达27GPa压力下对天然奥长石(Na_(0.86)K_(0.02)Ca_(0.12)Mg_(0.01)(Fe_(0.01)Al_(1.12)Si_(2.87)O_8))粉晶进行了原位同步辐射X光衍射(XRD)测量,获得了样品的状态方程。实验数据表明随着压力增大奥长石样品在大约3.5GPa发生了三斜向单斜的相变(P1→C2)和在大约10.0GPa发生了单斜对称相变(C2→C2/m)。样品三个相的体模量计算值分别为K_0=73.8GPa(K′=10.98),K_((C2))=124GPa(K′=1.05)和K_((C2/m))=272GPa(K′=0.625)。样品的元素组成影响其T—O—T键角的刚度、M—O键的强度和Si—O—Al键角的弯曲,从而导致奥长石样品在高压行为的特殊变化。三斜相的奥长石晶胞压缩性具明显的各向异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冷俯冲带奥长石可能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深循环的载体。
杜建国马艳章祝洪洋谢超后东斌李营孙凤霞
关键词:COMPRESSIBILITYBULKMODULUSXRD
墨脱区域滑坡滑带土矿物谱学特征及其工程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及红外吸收光谱对墨脱县北侧和格林村两处洪积扇滑坡面内采集的滑带土样品测试,分析了的主要矿物、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滑带土中主要矿物组成受洪积扇组分控制,其黏土矿物含量分别占9%和10%,墨脱县附近滑动面中滑带土样品的黏土矿物含大量的伊利石,反应出该滑坡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滑坡体滑动速率非常高;两处滑带土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试均未发现CO_3^(2-),HCO_3^(1-)或C—H等振动相应产生的吸收峰,表明洪积扇滑动之后,滑坡面处于封闭系统,没有力学性质较差的碳酸盐等外来矿物或含腐蚀质的次生黏土沿滑动面充填进去,其结果增加了滑坡体的稳定性;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埃洛石,反应了区域洪积扇发育在非常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同时封闭体系内滑带土所含的Na_2O和CaO等化学组分不能通过淋滤作用排出,滑坡面内发生强烈的水-岩相互作用,促使其内部的黏土矿物发生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蒙脱石趋势的转化,导致格林村附近滑坡面内的滑带土中含大量后期分解形成的伊利石/蒙脱石混层。该类黏土矿物组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滑带的摩擦强度值,从而提高了再次发生滑坡的危险性。
谢超周本刚李正芳章龙胜李姜一许冲刘红
关键词:滑带土粘土矿物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
在200℃和0.95~7.70GPa下天然斜绿泥石的拉曼光谱特征被引量:4
2010年
在200℃,0.95-7.70 GPa下,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技术研究了天然斜绿泥石晶体结构随压力的变化。在200℃,斜绿泥石481和786 cm-1谱峰随压力增加有规律地向高频方向偏移,拉曼位移(N,cm-1)与压力(P,GPa)的线性关系分别为:N=11.136P+482.6(R2=0.987 4)和N=5.055P+785.7(R2=0.983 7)。由于四面体层T阳离子与TOT层八面体M阳离子之间产生强烈的排斥作用,使Si—Onb键能增强,导致硅氧四面体层中Si—Onb键伸缩振动的865 cm-1谱峰随压力没有明显的频移。481和786 cm-1谱峰分别对应斜绿泥石晶体结构中M4八面体中M—Obr伸缩振动和Si—Obr—Si伸缩振动,频移说明M—Obr和Si—Obr键长缩短。在实验条件下绿泥石没有发生相变。研究结果说明,在某些冷俯冲带,绿泥石至少在80-90 km深部可能稳定存在,绿泥石脱水及其产生的流体可能是俯冲带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
谢超杜建国李营崔月菊陈志李静
关键词:高温高压拉曼光谱地震
西藏米林M6.9地震早期余震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18日06时34分(GMT:2017-11-17 22∶34),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了M6.9地震.本次地震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末端旋转变形强烈部位.本研究基于林芝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应用双差定位方法和匹配滤波方法对本次地震早期余震序列进行了全面检测分析.截至2017年11月25日上午08时,我们共获得约10倍的中国地震台网公布的余震事件.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示,本次米林M6.9地震余震呈NW向,位于北东向南迦巴瓦构造结北部的东西两侧边界断裂带之间,沿西兴拉断裂带分布,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破裂特征,主震位于余震分布带中部.根据余震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机制解显示,发震断层的深部几何结构为北东向陡倾,主震北东侧的断层活动为主震及发震断层触发的结果,其深部几何结构也较陡,余震整体沿断层分布长度约50km.
尹昕忠周本刚陈九辉韦伟谢超郭志
关键词:发震构造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貌形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被引量:12
2017年
喜马拉雅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隆升速率大于周边区域,被认为是东构造结的核心部位(隆升中心)。近期区域地震观测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峰地区地震活动较弱,而其东南侧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为了研究东构造结地区目前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文中利用DEM数据分析了南迦巴瓦峰及其西北、东南两侧和阿萨姆东北部区域的高程频率分布及面积高程积分曲线。结果显示,南迦巴瓦构造结区域属于侵蚀的壮年期,区域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已经达到高度平衡的状态,受到高原气候影响,该地区剥蚀作用相对较弱,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区域目前隆升相对缓慢。西北、东南侧以及阿萨姆东北部区域地貌均表现为年轻的演化阶段,属于侵蚀的幼年期,阿萨姆东北部地区地貌更接近幼年期早期阶段。西北侧的地貌演化阶段反映了区域侵蚀能力较小,仍属于高原气候区;南迦巴瓦峰东南侧至阿萨姆区域受到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降雨充沛,遭受强烈的侵蚀作用,区域尚属于侵蚀的幼年期,且阿萨姆东北部地貌发育程度更低,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以东地区构造隆升非常强烈,隆升速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阿萨姆东北部。文中认为,在现今印度板块向N推进的模式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部位(隆升中心)向SE发生了偏移,新的核心部位可能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区域,该地区隆升强烈,构造应力积累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谢超周本刚李正芳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震活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